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1年,我去美国时,正好35岁。不漂亮,不温柔,但勇敢。  相似文献   

2.
吴霜 《中外书摘》2000,(1):44-45
葛莱丝是我的一个美国朋友,富有倔强执拗的性格特点,她什么事儿都敢做,什么事儿都要做。当然,她也有她的矜持,一般说那种蹦蹦跳跳的事儿是不屑去做了,如果她想做的话——我怀疑她有没有这种能力——她大概已有八十六岁了。  相似文献   

3.
儿子一家早就去了美国。退休之前因为忙于工作,一直抽不出时间去探亲,去领略一下异域的风情。退休以后,儿子热情相邀,我在作了充分的准备之后,坐上了去美国的飞机。这一呆就是半年多,在我的退休生活中称得上是一段难忘的经历。其间,一次去大西洋捉螃蟹,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夏天的一个周末,儿子宣布第二天去大西洋捉螃蟹。听到这个好消息,在学校里关了一个学期的小孙子欢呼雀跃,我也是打心里分外高兴。我知道儿子、儿媳平时工作很忙,难得放松一次,难得有这么一次“全家游”。第二天,我们全家起了个大早,从亚特兰大出发。…  相似文献   

4.
《现代交际》2006,(3):41-41
我并不认为自己是很好的企业家,但我认为我是一个很好的老师,在公司里面也是这样的。有时候自己一个人喝茶的时候想,自己当企业家不是一流的,当老师是一流的。这五年我挺感动的,一个梦想到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现实。今天还有人问我,阿里巴巴到底是什么企业,是中小型企业吗?我认为阿里巴巴是一个中型企业甚至是小型企业。它还是个孩子,才五年。我们公司员工平均年龄只有26岁,但是我们发展很快。全世界都有我们的会员。客户越来越多,影响越来越大。在海外很多人并不知道阿里巴巴是中国的企业。很多人认为是美国的公司,是印度的公司。在土耳其我们去演讲的时候,打出的横幅是欢迎阿里巴巴回家,然而阿里巴巴只是去探亲而已。到今天为止,阿里巴巴是中国人创办的公司,但是阿里巴巴不是中国人的公司,他是属于阿里巴巴人的。企业越来越多的人,我们要走向全世界,阿里巴巴是由阿里巴巴人创办的,我们有德国人、美国人、法国人,日本人。全世界的人参与进来。  相似文献   

5.
当我把9岁的儿子带到美国,送他进美国小学的时候,我就像是把自己最心爱的东西交给了一个我并不信任的人去保管,终日忧心忡忡。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学校啊!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放声大笑,每天至少让学生玩2个小时,下午不到3点就放学回家,最让我大开眼界的是没有教科书。那个金发碧眼的美国女教师看见了我儿子带去的中国小学四年级课本  相似文献   

6.
吴敏 《老年世界》2014,(19):19-19
姨妈今年69岁,我表哥当兵在外,姨妈成了独居老人,一个人守在10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里,难免寂寞。平时,我休息就过去看看,帮助她做点什么。可是这次,我去外地出差,一去就一个多月,心里始终不放心姨妈。这不,回来后,我马上给她打电话,想过去看看她。  相似文献   

7.
我不知遭我被一位美国老富婆包了在复旦的最后半学期,为了更早地进入社会,我开始和同学们一起在一家公司打短工;由于我的英语口语很好,在公司中大受欢迎,也因此认识了不少美国人。一天,一位叫史密斯的美籍教员为我引见了安德森。我俩相处了一段时间后,安德森问我是否愿意去美国工作。我没有立即答复对方,说等问过父母之后才能决定。当晚,我到邮局给在梅山师范学校的父亲打了电话,父亲要我抓住这个机会。一个月之后,从上海回家,走进师范学校校园,认识我的人都知道我很快就要去美国了.他们祝贺我,用羡慕的眼神望着我,并告诉我…  相似文献   

8.
我们都要活得久一点,每天想想对方就觉得很幸福。我在60多岁时,跨越半个地球找到了我的初恋情人,可是至今我们仍没有见面……一1993年,婆婆和丈夫病了10多年后相继去世,丈夫的妹妹感激我对他们的悉心照顾,一定要邀请我去美国散心。1994年1月4日,我从上海飞往美国亚特兰大。空姐送给每位乘客一个  相似文献   

9.
美国人到底什么样儿?这是角度感受到的美国人的个性。1汪永晨今年春天我到美国去参加一个国际会议。到了纽约以后,第一件事,就是马不停蹄地赶着去参加一个晚餐会议。初到一个地方,总喜欢把第一印象和自己脑子里已存的一些东西(包括对所在地的习惯和想象)做比较。在纽约,我做的第一个比较不是被称作“水泥森林城”的纽约的街景,也许是天黑,我甚至觉得那儿不是就和我们的上海差不多吗。第一天晚上我感觉强烈的是无法忍受的冷。离开家时,三月的北京已是春意浓浓。可在地球的那半边,首先面临的是我多少年来都没见到过的鹅毛大雪和呢…  相似文献   

10.
刘墉 《金色年华》2009,(5):29-29
1978年我辞掉了在台湾的电视记者工作,应美国一个美术馆的邀请,去做驻馆艺术家。刚去的时候,每次坐美国朋友的车,下车常会看到奇怪的眼神。起先我不知道为什么,直到有一天碰到一位比较心直口快的朋友问我:“刚才你是不是有什么不高兴,是不是我说什么话,你误会了?”  相似文献   

11.
人生滋味     
蔡康永 《金色年华》2010,(9):M0002-M0002
1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耶”。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人生前期越嫌麻烦,越懒得学,后来就越可能错过让你动心的人和事,错过新风景。  相似文献   

12.
开列一份“快乐清单”No.1以手写心什么是快乐?人从来没有停止过去探求答案,也一直在追求快乐。瓜田乐文/亚瑟·科莫(美国)我奉派去看守西瓜田时,已有十四岁了,这份工作我做了好几年。有一天拂晓时分,我从田间的床爬起来,望各东方,晨星在杜杜尔山上空明亮灿...  相似文献   

13.
华莹 《当代老年》2009,(3):45-45
在美国生活了几年,我搬过几次家,在美国四个州都生活过,每到一个新地方,每周至少去一次小区里的健身房。我总有机会在那里碰到一群老年人在一位健身老师的指导下做操,很多老人看上去有七八十岁,有的时候还能看到坐在轮椅上的老人练操。  相似文献   

14.
无房一身轻     
余平 《金色年华》2011,(4):19-19
那年我去美国西海岸俄勒岗州波特兰市发展,住在波特兰市的一个小镇上,那里房租比较便宜。戬在镇上住了不久,意外地发现当地很多房产投资人由于资金链紧张,他们不得不低价抛售自己的物业。我思忖着如果趁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抄底买一套房,我就可以结束在美国的租房生活了。  相似文献   

15.
何如平 《老年世界》2008,(11):25-25
刚到美国的时候,我们一家租住在一个华人为主的社区。我的房东罗斯先生是个五十多岁的美国人,他为人幽默风趣,整天笑呵呵的。  相似文献   

16.
有一个人想学医,可是又犹豫不决,就去问他的一个朋友:“再过四年,我就44岁了,能行吗?”  相似文献   

17.
“……永久的家就是被收养,就像去美国了就再也回不来了。但我不想去美国,听大人说美国很可怕,我们到那儿后有的会被卖了,有的还会被打,我害怕……”  相似文献   

18.
一        那一年,我离婚了。妻子雯和我是大学同班同学,后来同在一个导师的指导下攻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又同在科学院的一个研究所工作。我们彼此欣赏,相互敬重,我们一直认为,我们的结合是世界上最完美的。        我们的儿子兴宇一岁时,研究所分到一个赴美国进修的名额。经过民主评分,我得分最高,雯仅差我两分。我兴奋地为去美国做着准备,雯却终日闷闷不乐。因为这样的机会我会有很多,而她可能今生只有这次了。再说孩子长大后,作为母亲,她更难离开。权衡了很久,我认为雯是正确的,次日便向领导主动提出了换…  相似文献   

19.
动物园中的志愿者汪永晨在美国每当周末,不少孩子的最佳去处是动物园。我认识一位8岁的小女孩,从两岁开始每到周末她都要叫着去看动物。可是当我问她,你知道老虎和大象都住在哪儿,它们和我们人类有什么关系,它们现在面临着什么威胁时,这位小女孩只是瞪着大眼睛等着...  相似文献   

20.
余华在微博上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我遇到一位87岁退休教授,看上去不到70岁,思维敏捷。我赞扬他,他说当年在美国爱默里大学工作时,认识一位70岁水暖工,看上去只有40岁。他问水暖工是如何保持年轻的,水暖工回答:“我太忙了,没有时间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