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出现“文学”这个词最古的文献,众所周知,是《论语》的先进篇。孔子在评价自己弟子之际,分设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个部门,并列举了具有不同才能的10个弟子的名字。在这里,第一次出现了“文学”这个词: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这里的“文学”,乃是学问,特别是有关文献的学问之意。与今天在中国、日本普通使  相似文献   

2.
谈“因材施教”在岗位培训中的运用张彦君因材施教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经分析和评价他的学生说,“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口彦”,“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意思是说...  相似文献   

3.
传统纲常思想的演变存在一条线索,即德行与秩序之间的互为主次关系。“纲”为秩序,“常”为德行,对于两者之间的关系,早期儒家认同在德行基础上形成的差等秩序,注重用德行来约束人伦关系,君臣、父子、夫妇各有职分,其关系乃是双向的,而非片面的无条件服从。而后则是倾向以加强势力来统一思想,达成社会共识,稳定社会秩序,注重用人伦秩序的规范来成就德行。德行基础上的人伦关系在政治实践中会显得松散而脆弱,不足以实现稳定的社会秩序;而完全用“三纲”思想保障权威以达成统一秩序,又会压抑社会与人性。“纲常”思想需要将“三纲”和“五常”牵连在一起,互相制衡,使两者不至于各走极端。只有在此意义上,“三纲五常”思想才是具有历史进步和现代价值的,才能重建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4.
<正> 刘勰作《文心雕龙》,自称“文心”是“言为文之用心”。我拟仿作《学心》,以言为学之用心,为的是总结个人怎样开动脑筋,进行学习的点滴经验。目前,由于教学、科研任务均重,尚未能着笔。姑先写出提纲,以供同志们参考。一、崇德梁元帝《金楼子序》;“曹子桓云:立德著书,可以不朽。”古人称人有君子、小人,而这两类人的区分,乃以德为标准。所以有德则为君子,无德则为小人。孔门施教,德行第一。南朝刘义庆著《世说新语》,也以德行居首。人不重德,将不齿于人。春秋孔子讲“崇德、辨惑”(《论语·颜渊》)。《周易》的《乾文言》讲进德修业。叔孙豹讲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三人论述的共同点是叫人从德做起。他们或言二事,或称三行,都非平列,而实因果相关,是说只有“崇德”,才能“辨  相似文献   

5.
“无为”作为先秦道家基本点,被视为其“出世之学”的重要体现。但老庄从未离开现世,他们都有自己的政治立场与态度,并希望自己的政治理想能够在“人间世”得以实现。而从“无为而治”的角度,老庄的政治哲学体系呈现出一种美的展开。当我们回溯到原初的政治哲学与文化生活时,实现理想的人类生活,可以算作政治的根本目的,就此意义而言,这与美学的根本目的具有一致性。由此我们可以寻求到“政治关学”的概念。而道家的政治美学,外在为“无为而治”,内核是一种呈现之美。它的通达,最终是为了能够实现其至德之世的理想人类生活。  相似文献   

6.
“为无为则无不治”的政治哲学,被视为消极遁世主义的思想、愚民之策与权谋之术而备受批判。“无为而治”源于“有为”政治无法避免的两类难题:理论上的智慧、信息与知识之难,实践上的价值取向、策略选择之难。“无为而治”绝非消极避世的不作为,而是在懂得政治之边界与限度前提下的“有为”,包含着高度的政治智慧和生存智慧,意在对政治精英提出劝诫。实现善治需因循从“有无为”、“为无为”到“无不为”理论逻辑。  相似文献   

7.
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起于春秋末期,创始人是老子,后来庄子等人又有所发展。无为而治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强调不妄为,不专断,不扰民,要顺其自然,遵循规律。它倡导的轻徭薄赋、节俭不奢、体恤民生、爱惜民力、发展生产、顺民之欲而治之等思路,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进步,起过重要作用。“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  相似文献   

8.
曹参与无为而治葛亮班固称曹参为“汉之宗臣”。①宗臣,即受尊敬景仰的大臣。曹参一生社会政治活动,经历四个时期:以秦狱吏身分投身人民反秦革命;为刘邦战将;为齐相;为汉相国。他是汉初无为政治最主要倡导者与推行者。他的事功与政治品格,很有值得注意之处。本文拟...  相似文献   

9.
老子政治思想的历史学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海亮  杨华祥 《理论界》2008,(6):124-125
老子的政治理想来源于对上古时代原始氏族公社制度的理论总结,它以“爱民治国”为出发点.以“利而不害”为落脚点,包含了无为而治与以正治国的统一、走马以粪与以奇用兵的统一、无知无欲与诗意栖居的统一、知恒守常与善贷且成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萧延中 《社会科学》2007,1(4):160-169
根据原始史料,本文在政治社会学的角度上,对中国传统思想中之“德”的概念进行了重新解释。在中国早期文明中,“德”具有“伦理”(ethic)和“道德”(moral)的双重含义。前者侧重于共同体的精神认同,是为“德性”;而后者则侧重于良好的行为规范,称为“德行”。正是这种“伦理”与“道德”之间的紧张和融合,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1.
一、从三起三落和无为而治说起 在温州家庭工商业取得显著成绩的今天,温州人仍念念不忘发展途中的三起三落,这里不仅有惨痛的历史教训,更蕴含着对温州格局前程的隐忧——那来自经济之外而经济又无力抵御的政治冲击。 与“教训”形成对比的,是近几年的成功秘诀:无为而治。即领导部门少当婆婆妈妈,放手让群众因情办事。结果,放来放去放出温州经济的大飞跃。  相似文献   

12.
薄洁萍 《云梦学刊》2009,30(4):21-21
讨论中国传统学术与当代学术的关系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我们可以大体梳理一下中国传统学术的发展脉络。据相关学者考证,先秦时期除了作为最早学术分类的“六艺”外,还存在着“孔门四科”这样的分科性学术门类。即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是孔子教授门徒的四种学术科目。钱穆说:“言语如今言外交,外交政事属政治科,文学则如今人在书本上传授知识。但孔门所授,乃有最高的人生大道德行一科。”到明清时代,开始由考试科目或书院讲授科目.逐渐向近代意义上的学科演化,形成了所谓“儒学四门”——义理之学、考据之学、词章之学与经世之学。曾国藩明确将“孔门四科”与“儒学四门”联系起来,他说:“为学之术有四:日义理,日考据,日辞章,日经济。义理者,在孔门为德行之科,今世目为宋学者也。考据者,在孔门为文学之科,今世目为汉学者也。辞章者,在孔门为言语之科,从古艺文及今世制义诗赋皆是也。经济者,在孔门为政事之科,前代典礼、政书,及当世掌故皆是也。”(以上考证参见左玉河《从“孔门四科”到“儒学四门”——对中国传统学术分类的一种简略考察》)  相似文献   

13.
从政治文明的角度探讨周秦之际治道的传承、裂变、分化,可以发现,儒家是以“三代”为典型的早期中国王道政治的继承、发掘与发挥者。儒家“导德齐礼”,期以天下归服为政治之纲领,以执政、主政、从政者的德行风化为政治之主轴,以伦理本位的礼贤、礼君、礼民等明“分”致“和”之治为政治之目标,代表了中国政治的王道法统,实质内涵为德礼之治,以各明分位分职的双向互动、有序和谐为原则。法家则变更“法”意,张扬霸道,主以刑法,期以富强,力主法自君出,去私明公,以权势为杠杆,以法令刑罚为工具,以吏治为入手,以强力独裁为价值追求,以严肃尊卑、恪守名分、维护君上之权为依归,可以得短时一统之盛,而不能长治久安。“王道”“霸道”之分张各有所长,对中国的政治传统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孔子在回答颜渊问仁的时候,提出“克已复礼为仁”,在回答樊迟问仁的时候,提出“爱人”。孔子谈仁,重视克已工夫,复礼乙是克己的重要条件,爱人是克己的政治要求,复礼与爱人的政治性是强烈的。在孔子的仁的思想里面,贯串着修己治人之道,这是他的仁的见解的本质。孔子在回答子路问君子的时候,提出“修已以敬”,“修已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修已以敬”,就“克已复礼为仁”说;“修已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就“仁者爱人”说。“修己以安人”,与“君子学道则爱人”的道理相通;“修已以安百姓”,与“小人学道则易使”的道理相通。孔子在谈修己,谈敬,谈安人,谈安百姓,都是在谈仁的修养。克己、修已是不能从抽象的角度来谈的,需要有一定的具体内容。孔子谈仁,提出复礼作为克已的  相似文献   

15.
<正> (一)颜回(下) 29.6 传书或言:颜渊与孔子俱上鲁太山,孔子东南望,吴昌门外有系白马,引颜渊指以示之日:“若见吴昌门乎?”颜渊曰:“见之。”孔子曰:“门外何有?”曰:“有如系练之状。”孔子抚其目而正之,因与俱下。下而颜渊发白齿落,遂以病死。盖以精神不能若孔子,强力自极,精华竭尽,故早夭死。世俗闻之,皆以为然。如实论之,殆虚言也。案论语之文,不见此言。考六经之传,亦无此语。夫颜渊能见千里之外,与圣人同,孔子诸子何讳不言?盖人目之所见,不过十里。过此不见,非所明察,远也。传曰:“太山之高巍然,去  相似文献   

16.
加强大学生德育工作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意蕴丰赡,“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等都可转化为教育理念,可作为现代高校德育方法的借鉴。高校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灵活运用“无为而治”思想,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以“无为”达到“有为”的境界。  相似文献   

17.
黄有东 《船山学刊》2007,63(1):48-50
孔子与老子“无为而治”的治道思想“同归而殊途”,就目标来说是“同归”的,都是想达到“无为”就可以使天下大“治”“为”的美学境界;而就达到“无为而治”的最高理想的路径来看,又是“殊途”的。  相似文献   

18.
一部春秋史,主要是强国争霸史。正如南宋学者叶适所说:“故《春秋》因诸侯之史,录世变,述霸政。”对霸政的研究可上溯到战国时代。孟子较早地把“霸政”理解为与“王道”不同的政治文化,“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其后,荀子著有《王霸》篇,继续探讨王道与霸政的关系,得出了“义立而王,信立而霸”的结论。从此,“王霸之分”成为我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有影响的命题。本文拟从天子、霸主、诸侯关系入手,对春秋霸政的一个侧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论孔子"仁"的伦理与政治实践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提倡“仁”是具有复兴周政治的非常鲜明的政治理想背景的。“仁”主要是衡量人对于他人所负责任的一个伦理——政治的德行评价标准。“仁”是一种博爱精神,它发自人的内心,由亲亲(孝)的天性出发,经过同情心推及其他的人。它与基督教文化和大乘佛教文化提倡的(在神的面前)人人平等的无等差的“博爱”区别在于一、它不是神性的,而是人性的。二、它具有伦理和政治的等差。  相似文献   

20.
耿加进 《北方论丛》2015,(1):114-119
“无为而治”是儒家最重要思想之一,就其实质而言,就是德治。儒家的“无为而治”,主要是针对最高管理者提出来的。儒家认为,最高管理者除了“德修于己”、“任贤使能”外,不需要亲自去做具体的事。“德修于己”,就能感化被管理者,因为是感化,而非命令,故而可谓之“无为”。“任贤使能”就是用别人来管理,而不亲自管理,不亲自管理就是“无为”。儒家还强调“以人治人”,即根据人的特点有差别地管理,也就是顺性而为,这样,虽有所“为”,而对被管理者来说,却感觉不到管理者的“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