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消费主义在全社会弥散开来,导致社会普遍世俗化,也对大学生性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了解大学生的性观念状况,为性教育详实依据,展开此次调查。自编大学生性观念调查问卷,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南京某高校大一~大四年级以及研究生的536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大学生性态度较为开放,性行为发生率有所上升,不同性行为接受程度较高,性知识欠缺,安全问题欠忧,需要在大学校园加强性教育。 相似文献
4.
5.
6.
20世纪美国经济大萧条之后,消费主义思想形成且在全球蔓延.消费主义价值观是把消费当做人生价值的导向.随着消费主义的延伸,我国也出现了一部分人拥趸消费主义价值观,而消费主义价值观对当下的社会、经济和个人都形成了巨大的伦理困境.批判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同时,要引导消费者建立正确的消费观. 相似文献
7.
消费主义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开始向西欧传播。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消费主义在发达国家迅速蔓延开来并成为社会的主导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它的勃兴是由一系列因素造成的,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8.
网络贷款平台的发展给大学生消费和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过往研究通常把这些问题的原因归咎于金融监管的不严,其实,消费主义在中国的蔓延容易导致青年陷入消费主义的陷阱,消费欲望的日益膨胀才是导致贷款消费产生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而网络贷款平台的出现只不过为大学生实现自己的消费主义幻想提供了手段。因此,必须改变过于注重对青年进行合格"生产者"教育的传统模式,强化合格"消费者"教育,引导青年一代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和行为。 相似文献
9.
消费主义背景下对如何培养大学生科学消费观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初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主义思潮在我国迅速蔓延.人们已有的消费观和价值观不断地经受着消费主义思潮的冲击.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其消费观念、消费行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文对消费主义的产生及其特点、消费主义对大学生消费观的不利影响做了一些分析,并且提出了在消费主义背景下培养大学生科学消费观的对策,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理性、科学、健康的消费观念,从而促进大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10.
11.
《嘉莉妹妹》是美国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长篇小说,是美国自然主义的代表人物德莱塞的作品。小说描述了农村少女嘉莉从社会的底层一跃成为百老汇明星的经历,更重要的是,它描写了当时消费文化冲击下,个人自身欲望的不断膨胀所导致的心理变化以及观念、追求的随之转变。本文着重从嘉莉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当时盛行的消费主义文化角度解析嘉莉及女性的消费主义特点,并讨论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消费主义对当代青年的影响应该引起重视。当前,消费主义盛行的原因之一在于消费给人们提供一种身份建构的重要方式。在消费中,人们体验着自由和平等,确定了自身的价值所在,实现被他者认同,并获得了群体归宿感。然而,这种身份构建方式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它使人为物所役,而自由、平等也成为幻影。当代青年所处的时代在一定程度上催生着消费主义,但是,青年不应该因此而沉沦其中,要清醒认识消费之于人类的本真意义,寻求更为合理的身份建构方式。 相似文献
13.
消费主义作为一种"去意识形态"的意识形态,通过形而下的生活方式和消费内容,不同程度地影响和削弱当代大学生的国家、民族认同与政治认同,降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整合力,并进而影响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政治安定。因此,必须从意识形态安全、国家软实力等方面考虑,重视消费主义对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政治认同方面的影响,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四个方面完善和提高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与政治认同,抵御消费主义文化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网络文化令其教育场所、人际交往等方式发生极大转变,因此,高校应加大对网络思想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传播、价值观塑造等特点的关注力度,从而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思想文化的辅助下与现代社会发展相匹配.基于此,本文将主要站在传播学视角,针对高校网络思想文化阵地的相关建设展开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15.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扩大和深入,消费主义逐步进入中国并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本文从分析消费主义的本质特性出发,总结了消费主义影响下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特点,并对消费主义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形成和谐的校园消费文化做出了有益的展望。 相似文献
16.
今天,中国电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几十个频道任君挑选,还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收看港台和外资制作的节目。但是这种表面上选择的多样化是否意味着观众真能接触到丰富的讯息和多样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18.
一、“意识形态终结”论
属于全球化意识形态的还有“意识形态终结”论,虽然这一断言式的宣称在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的同名著作问世后而广为人知,但在他之前席尔斯(Edward Shis)、李普赛特(Seymour M.Lipset)等人就已对此做过论述。他们共同的看法是把意识形态视为情绪、情感的王国,容易被阶级斗争驱动、点燃,属于前现代社会的残存遗风,在现代化的西方社会已不再起作用,至少已失去其原来的意义了。譬如,贝尔在《意识形态的终结》一书中指出: 相似文献
19.
有关如何应对经济危机的辩论大多集中在一个词——管理上。对此,我们很容易理解。众多企业的糟糕行为使我们陷入这样狼狈的境地。似乎很显然,避免未来经济灾难的方法是制定禁止此类行为的新规则,并强力实施。但现实要比这复杂得多。世界经济每天有数十亿的交易,不可能有足够的监督者、会计师、海关官员、警察来确保所有交易或大部分交易的正当进行。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