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具开创性的作家.她的小说艺术特色极为鲜明,主要表现为"旧小说情调与现代趣味"的统一.其现代性特质,从对小人物"不飞扬"命运的传奇书写到对情节意象性的表达,从对"不彻底"的平民精神的解读到对国人心理特征的刻画等,貌似规避宏大社会主题,实际上表达了对平凡人性的恢弘考量.  相似文献   

2.
姜丽娟 《学术交流》2005,(9):176-178
小说《罪与罚》是一部使陀思妥耶夫斯基获得世界声誉的作品。小说以主人公拉斯柯尼科夫犯罪及犯罪后受到良心和道德惩罚为主线,广泛地描写了俄国城市贫民走投无路的悲惨境遇和日趋尖锐的社会矛盾,并以基督教原罪的眼光,将人间的罪恶、恶毒和残酷刻画得令人触目惊心。把他们放在心灵的拷问台上,一层层地拷问他们心灵深处的恶毒,同时作者对人物心理的刻画细致入微,洋溢着人道主义精神,体现了批判现实主义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3.
从《恨海》、《劫余灰》看吴趼人对小说表现手法的探索与尝试宋一兵我国古代的小说,不论历史演义、英雄传奇,还是侠义公案,神仙鬼怪,大都以讲故事为主,人物为故事服务,对故事情节的叙述重于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而吴趼人的《恨海》、《劫余灰》则对小说结构进行了有益...  相似文献   

4.
李恒田 《唐都学刊》2004,20(5):135-139
赵树理虽然在许多方面继承了传统小说观念,但他的小说创作的目的是"老百姓喜欢看,政治上起作用"的社会启蒙。和"五四"小说观念比较,赵树理超越了"五四"小说观念欧化风影响下的不注重读者接受的主观主义、个人主义,他更关心自己的小说是"为什么人"的。与建国初期"颂歌"式小说观念比较,赵树理执著地坚持为农民而歌的小说创作,坚持创作源自真实农村生活体验的"问题"小说。赵树理非常重视民间文学,他剔除了其中封建落后的思想倾向,吸收了其中明快幽默的叙事艺术技巧。所以,赵树理的小说观念是一种本着通俗化、大众化目的的兼容并蓄的小说观念。  相似文献   

5.
<情?>之文字内容、封面插图、作词作曲均出自一人之手,这在图书出版史上尚属首例.为表述对"情"的礼拜、呼唤、和疑问这一深刻主题,为适应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作者王福林较多地运用了精炼平实冷峻的新闻语言,加快了小说的内在节奏,使读者尽快统揽全局.作者又以每章节开头的"兴"与诗情洋溢的歌词、描绘的个个风情画面三者结合,创造出一种深邃的诗的意境.在人物心理描写方面,则立足于意识流与梦境的相结合,步步深入,剖析人物内心深处,且运用杂文的入木三分和漫画的略带夸张的手法,刻画了一些非正面人物,以针砭生活中的丑恶和那些本应抑制的欲望.而贯穿小说始终的丰富的知识内涵,又给人一种深深的艺术享受.  相似文献   

6.
朱桂兰  刘茜 《社科纵横》2013,(9):136-139
本文以Edith Wharton的小说文本为研究对象,对文本中的一些描写和人物会话进行实例分析,探讨她在其小说文本中频繁使用的模糊限制语,以及运用模糊限制语对于刻画人物形象、突显人物个性、铺设情节背景等方面呈现出的独特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7.
意识流与接受美学──析福克纳的《喧嚣与骚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意识流与接受美学──析福克纳的《喧嚣与骚动》徐文培把意识流小说同传统小说在叙述角度和刻画人物事件这两个主要方面做比较,不难看出意识流小说有传统小说无法比拟的叙事真实的优越性。瞿世镜在《伍尔夫,意识流小说家》一书中写道:“传统的西方小说要求直接临摹自然...  相似文献   

8.
王云芳 《社科纵横》2014,(8):135-138
《翻身记事》是梁斌文革期间创作的关于解放区土改的长篇小说。小说塑造了一个平民英雄形象,颠覆了彼时文学作品中英雄必需高大完美的叙事模式;采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方法,以漫画式的夸张笔法塑造了三个生动的地主形象,为革命的暴力性找寻到道德伦理的合法性;重视人物心理刻画与散文笔法的运用,跳出了主流阶级斗争叙事的窠臼。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梁斌冒着"越轨"的政治与人身风险,以前瞻性的审美实践突破了文革已然僵化的叙事模式,为新时期文学审美的更新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资源。  相似文献   

9.
徐文培  李增 《学术交流》2012,(3):148-151
"侵入式"叙事手法和"自传"成分为《五号屠场》注入了一定的真实性,主人公因罹患时间痉挛症而具有超越时空的能力,在地球和外星之间进行的时间旅行赋予小说文本极大的虚幻色彩。虚幻和现实的交错展现为小说构筑了多维度和开放式的叙事结构。现实性和虚幻性为小说分别搭建的外围框架和内部结构为小说增加了叙事维度,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主题。  相似文献   

10.
刘少文 《学术交流》2005,(6):150-154
所谓新闻面孔即指乔装的新闻样态。在张恨水的小说中,新闻面孔出现的频率是较高的,它们在小说中往往起到三种作用:推动情节的进展或逆转,直接或间接地刻画人物,提示作家个人的理念——而恰恰通过其提示的创作理念,我们进一步认定了他不是“鸳蝴”作家,而是注重现实的社会小说作家。  相似文献   

11.
本文首先分析了章学诚三点关于中国古代小说的理论。一是运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方法,论析了其关于中国古代小说"历三变"的流变理论。二是分析了小说运用虚构手法进行叙事的虚构理论,阐述了小说虚构叙事的原因、原则及解读的方法。三是论述了小说的功用,阐明了小说"作为史料补正史所缺"、"编撰方志"及"劝诫教化"等三个方面的作用。其次,通过对章学诚小说实践的探析,总结了其小说创作上的几点特色。  相似文献   

12.
夏飞 《浙江学刊》2012,(5):111-114
在晚清林纾、夏曾佑的小说评论中,都谈到过同一个问题,即小说的题材与创作难度的联系。夏曾佑推崇小说用"俗"的文字,写"俗"的题材。林纾则推崇小说用"雅"的文字去表现"俗"的题材。这是因为他们对于小说读者的期待不尽相同,对小说做出了完全不同的定位,因而对小说的语言风格亦有不同要求。他们使当时处于变革中的小说文坛,听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为中国文学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更加多样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社科纵横》2019,(6):107-112
离题、插曲、"道路小说"充斥在昆德拉的小说文本中,成为昆德拉小说诗学中的三个关键词。作为叙事学意义上的名词,离题一方面是对"故事"专制的否定或反对,揭示了人类行为或行动的可笑和无意义,另一方面,离题直接通过议论或思考的加入,体现了作者对其与主人公之间关系的准确把握;插曲永远不只是插曲,正是因为它摆脱了因果链的束缚,从而使得小说叙事充满了各种可能性。正是在前两个叙事学名词意义的基础上,"道路小说"的形成才成为可能,作为对"公路小说"的反对,道路小说在很大程度上为我们提供了打开昆德拉小说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4.
川端康成从1926年发表的《伊豆的舞女》直到晚年的创作,除几部描写自家身世的作品外,无不以女性为小说的主要人物。其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雪国》、《千鹤》和《古都》三部作品是川端康城成熟时期的小说创作,最能显示其艺术特征。小说中刻画了一系列女性形象。女性为主要人物,恋情为主要内容,死亡与悲哀为不变的基调。这可以说是川端康成创作的一贯主题。川端康成是如何塑造,又是以怎样的创作原则来构筑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的?这用川端康成自己的话说,是“立足于日本的传统美”。  川端康成在五十年的创作历史中,共完成了一百三十多部(篇…  相似文献   

15.
董慧 《学术交流》2015,(4):203-208
"知青小说"的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知青小说"和"后知青小说"两个阶段,"后知青小说"体现了对"知青小说"的超越:在结构方面,"知青小说"强调以双线并行的方式讲述完整的故事来宣泄内心情感,"后知青小说"则挣脱了意识形态的魔咒,以散点叙述的方式,在解构历史的同时,也解构现实当下,思考有关人生存的尊严、良知等深度问题;在主题方面,"后知青小说"解构了"知青小说"中的英雄形象,对严肃事件采取狂欢化游戏态度,以"性"的高贵纯洁击碎了所谓的理想,以戏谑嘲弄取代了当年的"青春无悔";在叙事立场方面,"后知青小说"不是站在知青的立场上去感恩亲情,而是站在农民的立场上展示知青的罪恶,表现灵魂的忏悔,同时找到救赎之路,以换位思考将知青小说的反思力度向纵深推进。"知青小说"多次站在中国新时期文学的潮头,引领文学的风尚,慰藉饥渴的心灵,记载受难的历史,升华对人性的体悟。"后知青小说"则挖掘了知青经验的冻土,表现出对责任的认知和可贵的自省、自审意识,在百家争鸣的当下文坛取得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6.
张雪  徐彬 《社科纵横》2007,22(11):173-174
英国小说创作由来已久,在为世人留下宝贵传统的同时,也为后续小说家的创作带来了"影响的焦虑"。在约翰·福尔斯的短篇小说集《紫檀塔》中,主人公对小说和艺术的本质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争论,其中短篇小说《紫檀塔》、《可怜老》、《迷》成为蕴含福尔斯小说创作理念的"逆反批评"三部曲。这些创作理念成为福尔斯本人超越"影响的焦虑",进行小说创作的思想和理论源泉。  相似文献   

17.
才嘉红 《学术交流》2005,(9):163-166
明朝弘治、正德时期,垂死的封建专制政治与新生的经济基础造成了明代中后期文化的两大特色沉暮与新生.到了明末,市民文化的代表作<金瓶梅>的问世将传统小说由"超凡入圣"的人物塑造向活生生的市井人物刻画发展,突出其个性化,反映出转型期社会对人性的拷问.而<金瓶梅>的艺术成就,在于它真实地反映出禁欲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情".  相似文献   

18.
英国当代小说家和文学批评家戴维·洛奇的新作<作者,作者>在创作风格上与以往有了较大的变化,有机地糅合了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叙事特征.<作者,作者>时空线索清晰,故事情节常连贯,同时融入了自省的元小说特点,实现了对传统现实主义小说情节的形式更新.该小说对人物的刻画鲜明而真实,在主题方面强调真实和意义,虽然加入了戏仿和体裁兼容等后现代主义手法,但总体上是以现实主义为基调的.洛奇创作<作者,作者>意在说明小说既应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又要体现出当代小说创作的新技巧,后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并不排斥,可以有机地结合,创造出新的小说道路.  相似文献   

19.
何萃 《求是学刊》2014,(3):148-154
由于诗、词、曲、赋等各体文字的普遍使用,"非整一性"成为长期以来西方学者对中国小说文体最主要的批评。一般所谓"中国小说"或"白话小说",按其性质本应分为三类:一是"话本",本质上是说唱艺术的文字遗存;二是"世代累积型"小说,亦本为说唱艺术,但大多经历了明清书商或文人程度不一的编改;三是明清文人独立创作的"文人小说"。故唯第三类才是真正意义的小说,西方学者的批评仅对应第三类才真正有效。诗、词、曲、赋等各体文字作为口头说唱艺术时本各有其用,在"文人小说"中此类文字在不同作品中,其文本"整一性"也各自不同。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将现存所谓"小说"还原至其所产生的历史语境,我们可能得到完全相反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辛亥革命的爆发不仅促进小说的现代转型,而且为女性公共空间的开展带来契机。陆士谔《血泪黄花》最早以小说的形式展现了辛亥革命爆发的全景,对辛亥革命在促进现代小说形式的生成、辛亥革命与新女性尤其是女性公共空间的开展都有所探索。小说对正面人物尤其是新女性的形象塑造、对"革命加恋爱"模式的创造、在描绘家庭与革命之间的关系上,都对此后革命"史诗"小说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