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联社会由两个阶级构成——工人和集体农庄农民以及作为一个社会集团的知识分子。值得注意的是,在苏联统计年鉴中,知识分子和工人阶级被放在称为“工人和职员”的同一个章节中。区别知识分子与全体工人群众和职员的唯一界线是——他们从事脑力工作。1926年苏联从事脑力工作的不到300万人,1981年已经达到4,000万人。物质财富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是苏联社会所有  相似文献   

2.
据苏联《哲学问题》杂志1985年第1期报道,1984年6月13日至15日在新西伯利亚市召开题为《哲学(方法论)讲习班:经验、问题及发展前景》的全苏会议。此次会议由苏联科学院主席团所属哲学(方法论)讲习班中央委员会、西伯利亚分院哲学(方法论)讲习班学术委员会和高教部马列主义干部教育科学方法委员会共同召开的。苏共中央宣传部第一副部长B.扎哈罗夫致开幕词并作了《关于进一步完善科技知识分子政治思想培训的任务》的主要报告。  相似文献   

3.
北京市社会阶层结构正在由传统的“金字塔型”结构向现代的“橄榄型”阶层结构方向发展,其较低阶层的比例远远小于全国的比例,社会中间阶层正在形成。具体地看有以下几个特点:1.阶层结构在向现代社会阶层结构转变;2.农民工构成了较低职业阶层的主体;3.城市户籍人口中间阶层化;4.外来人口是一个异质性很强的群体,也呈现阶层分化的态势。从未来发展趋势看,农业劳动者阶层将继续缩小,商业服务业人员、个体私营企业主以及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办事人员、专业技术人员阶层还将继续扩大,逐渐演变为一个以社会中间阶层为主的现代化阶层结构。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现状及其走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即由原来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分化为:1.主体阶层,包括产业工人、农业劳动者、国家和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商服员工;2.新生阶层,包括民营科技企业创业人员、外企管理技术人员、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主;3.过渡阶层,包括城乡失业半失业人员、退休职工和防卫群体.未来社会阶层分化发展的趋势在于:一是主流不变,伴随中间阶层的不断壮大,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将逐步从"洋葱头"型向"橄榄型"发展;二是结构多元,社会阶层分层化和群体化趋势日益加剧;三是流动加速,将实现从"身份"依赖到"契约"资格的体制性突破.正确认识并把握社会阶层分化现状及其发展走势,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扩大群众基础、增强阶级基础、巩固执政基础,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5.
现在科学情报问题空前尖锐.苏联国民经济中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工作人员即情报的使用者,近二十年来增加了一倍.他们的人数在1977年就达到3,750万人.国民经济中就业的总人数五十年才增加一倍.情报最积极的使用者是科学家,他们的人数超过130万.  相似文献   

6.
为了预测日本科技实力的增长趋势,首先应建立关于一个国家的“科技力”的定义,并设计相应的“科技力”指标。一国的科技力是由科技研究能力、科技应用能力、科技贸易能力所组成的综合能力。从反映这三种能力的众多指标中远出:(1) 研究经费、(2) 高技术产业的出口额、(3) 技术贸易额和出口额,分别作为科技研究、应用、贸易能力的代表指标,以构成反映一国科技力的综合指标。而在预测未来各国科技力时,则以科技研究能力代表科技力,即是说,把对科技力的预测简化为对科技研究能力的预测。 按照上述方法计算,1985年主要西方国家的科技力指数为:美国100、日本52.7、联邦德国39.1、法国20.6、英国19.7。主要西方国家和苏联的科技研究能力指数为:美国100、苏联41.1、日本29.7、联邦德国19.0、法国12.3、英国10.4。对2000年主要西方国家和苏联的科技力(科技研究能力)的预测结果是:美国100、日本66.2、苏联58.6、联邦德国33.5、法国15.5、英国11.8。这意味着在今后十几年上述国家(除美国)科技研究能力指数(以美国为100)均有上升,即相对于美国的差距均有缩小,其中尤以日本、苏联、联邦德国的指数上升幅度较大,分别为36.5、17.5、14.5。日本的科技研究能力将超过苏联,从而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二“科技大国”。  相似文献   

7.
苏联时期,苏维埃社会史的研究受到意识形态的强烈影响,研究课题主要是社会阶级结构、阶级关系等。当时关于苏联社会阶级结构的主流观点是官方的“二阶一层”论,即十月革命以后随着生产资料公有制改造完成和实现农业全盘集体化,3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形成了由二阶一层(工人、集体农民、知识分子)组成的社会结构。关于阶级关系的主流观点是官方的“单一性加强”论,即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时期随着生产资料国有制扩大和消灭三大差别的努力,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三者之间的差别在缩小,单一性在加强,在向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迈进。在“二阶一层”论…  相似文献   

8.
改变脑力劳动报酬偏低的状况,已是势在必行。按一般的理解,这是相对于体力劳动而言的。但在实施过程中,这必然会深刻地触及到在脑力劳动者(主要是各类知识分子)中间事实上存在着的平均主义。知识分子中间同样存在着的吃“大锅饭”的问题,过去往往被脑力劳动报酬偏低的状况掩盖着。在充分体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之间差别的同时,如果不在知识分子中间根据按劳分配的原则,把工资和奖金同知识分子本人肩负的责任和劳绩密切联系,而用一线拉平、统一提高的办法,要改变脑力劳动报酬偏低的状况是困难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比较马克思和韦伯关于社会分层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多层分析的方法对上海的社会阶层进行了实证研究。本研究的中心概念是“职业地位”,它包括权力、财富和声望。作者指出,上海的主要社会阶层按职业由高到低排列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包括私营企业主)负责人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职员阶层、商业工作者和服务性工作人员阶层、工人、农民。这些阶层在社会交往、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他们之间的社会流动主要是结构性流动。社会资源配置机制首先是通过权力,其次是资本和劳动。最后,作者对中国的中间阶级和市民社会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苏联《哲学问题》杂志1986年第4期报道,苏联著名哲学家?.M.凯德罗夫院士生前所领导的苏联科学院自然科学和技术哲学所的"科学史和逻辑学"组为纪念凯德罗夫的诞辰组织了一次扩大会议.会议主持人H.Φ.奥夫奇尼科夫指出,这次会议是为纪念凯德罗夫并为研究他的丰富创造性遗产而组织定期讲座的第一步.他向与会者介绍了刚刚问世的凯德罗夫的两部新著:《科学的分类.马克思关于未来科学的预测》(3卷本)和《马克思主义的自然科学史观.二十世纪的第一个25年》(与A.?.奥古尔佐夫合作).  相似文献   

11.
据苏联《哲学科学》杂志1986年第1期报道,1985年5月6-7日在莫斯科举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迫切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问题》学术讨论会,这次讨论会是由苏联哲学协会莫斯科分会、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莫斯科大学和全苏"知识"协会共同组织的.苏联哲学协会主席、科学院院士Φ.康斯坦丁诺夫、苏联哲学协会副主席B.马利宁以及来自5个加盟共和国与12个城市的学者出席了讨论会.在全体会议上发言的有:苏联哲学协会莫斯科分会哲学史组主任H.普里戈达(《关于现代哲学历史科学的几个问题》)、B.马利宁(《哲学历史科学  相似文献   

12.
斯大林主义的解释从三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初,斯大林关于苏联社会结构的模式在苏联文献中占统治地位,其主要内容是:苏联社会没有对抗的敌对的阶级,剥削阶级已被消灭,组成苏联社会的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友好合作的。苏联社会存在阶级,但不存在分层与阶级对抗。斯大林忽视了阶级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即一个阶级利用另一个阶级的劳动的可能性。斯大林的观点阻碍了社会学的发展。社会学的复苏五十年代末,苏联社会学开始复苏。关于社会结构的研究分为两类:意识形态的描写与经验的描写。  相似文献   

13.
章静 《社会》2004,(6):37-39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知 识)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知识分子是知识的主要生产者和传播者,因而研究知识分子阶层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地位,研究知识分子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3位知识分子的成长轨迹及其特点的分析,考察中国平民知识分子的成长历程,力求探讨中国平民知识分子地位获得的一些问题。 关于知识分子的定义 关于对知识分子这一重要概念的界定,中西方的许多学者都给出了自己的相关表述。西方学者对于“知识分子”的定义颇有一些极端倾向,有的是过于  相似文献   

14.
美国智力劳动界的具体情况纷繁多样.知识分子内部有许多种划分和界限,其中意义最大的是职业界限.在职业界限后面,常常掩藏着某些职业类别在地位上的重大差别.每一个大的职业群按照自己的客观地位和所积累的社会经验,形成了一定的行为模式和达到既定目的的方法.从这一角度对知识分子的内部结构进行分析,具有原则性意义.西方理论家认为知识分子是一个"新的阶级",这一概念在方法论上的一个主要弊病,是它  相似文献   

15.
最近几年,苏联正在陆续出版三部关于唯物辩证法理论的多卷本著作。一部是以Φ.康斯坦丁诺夫为首的写作集体编著的,书名为《唯物辩证法》,共5卷;另一部是由M.米丁主持编写的,书名为《马克思列宁主义辩证法》,共8卷:第三部是由Л.伊利切夫主编的,书名为《唯物辩证法是发展的一般理论》,共4卷。关于唯物辩证法理论的对象、结构和叙述方法等问题,苏联哲学界有不同的看法,一直进行着激烈的争论。一部分哲学家根据恩格斯给唯物辩证法下的一个定义:“辩证法不过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恩格斯:《反杜林论》,第139页),认为唯物辩证法论述的是有关实在客观世界的辩证法,其研究的出发点应该是对物质概念的分析。这种观点被称为“本体论主义”,康斯坦丁诺夫主编的和米丁主编的两部多卷本唯物辩证法专著都属于这一派。另一部分哲学家根据恩格斯关于唯物辩证法的另一个定义:“在以往的全部哲学中还仍旧独立存在的,就只有思维及其规律的学说——形式逻辑和辩证法”(恩格斯:《反杜林论》,第23页),主张从认识论方面说明哲学的对象。这种观点被称作“认识论主义”,以Б.凯德洛夫、П.科普宁、З.伊里因科夫等为代表。其他许多哲学家站在较为折衷的立场上持综合的观点。伊利切夫主编的4卷本专著可以说是这种观点的具体体现。这部专著根据列宁关于唯物辩证法的定义:辩证法是“最完整深刻而无片面性弊病的关于发展的学说”,认为只要从这个角度出发,辩证法的所有其他方面和特点就都可以正确理解和认识。本文作者阿列克谢耶夫是米丁主持的编写集体的成员,但他不同意把唯物辩证法定义为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认为这个定义是不够完善的,在本文中提出和论证了自己的定义。关于唯物辩证法的职能问题,他也不同意那种有多少组成部分就有多少职能的观点,认为唯物辩证法只有世界观和方法论两种职能。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前,中国的政治文化以"阶级斗争文化"和"社会主义的伦理文化"为主要内容.从根本上说,这种政治文化来源于毛泽东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模式,即建立一个纯粹由工人阶级构成的同质性的社会共同体.在建立同质性社会共同体的实践中,实行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一元化的政治文化,这对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而邓小平则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的根本利益出发,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由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乃至更多的社会阶层共同来建设.所以,改革开放后,在邓小平的领导下,形成了既"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又"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和合"型政治文化.从积极方面来说,政治文化的变迁为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宽松的文化环境,这对于推进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知识分子与社会》以20世纪西方特别是美国社会知识分子为对象,详述了他们在社会发展与变迁中的导向作用及产生的重大影响。作者将知识分子定义为给政策制定者带来巨大影响的"理念工作者"。但鉴于他们并不为自己所制造的舆论负责,作者将他们在职业道德上的缺陷概括为"圣化构想"和"辞令技巧"。该书对西方知识分子缺乏道德责任与底线的现象提出了直接的批评,不仅是针砭西方知识分子逾越道德底线的代表作,也是了解当代美国社会思潮难得的佳作。  相似文献   

18.
数字鸿沟的批判性再检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经济体制转轨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促使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结构性的改变。正确认识当前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正确认识各个阶层的地位、特点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发展趋向,正确认识各个阶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过程中的作用,不仅有利于我们加深对当代基本国情的认识,更有利于我们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政策,以协调国家和社会各阶层的关系,进一步调动各社会阶层的积极性,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和安定。有鉴于此,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于1999年初组建了“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根据课题组六年来的调查研究,我们对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形成如下六点认识:第一,现阶段中国社会已分化为由十个社会阶层组成的社会阶层结构:(1)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2)经理人员阶层;(3)私营企业主阶层;(4)专业技术人员阶层;(5)办事人员阶层;(6)个体工商户阶层;(7)商业服务人员阶层;(8)产业工人阶层;(9)农业劳动者阶层;(10)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人员阶层。上述划分是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根据的。在这个问题上,由于研究者所持的划分标准不同,所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第二,中国已经形成了现代社会的阶层结构,但还只是一个雏形,还处于发展变化之中  相似文献   

19.
经济体制转轨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促使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结构性的改变。正确认识当前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正确认识各个阶层的地位、特点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发展趋向,正确认识各个阶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过程中的作用,不仅有利于我们加深对当代基本国情的认识,更有利于我们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政策,以协调国家和社会各阶层的关系,进一步调动各社会阶层的积极性,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和安定。有鉴于此,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于1999年初组建了“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根据课题组六年来的调查研究,我们对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形成如下六点认识:第一,现阶段中国社会已分化为由十个社会阶层组成的社会阶层结构:(1)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2)经理人员阶层;(3)私营企业主阶层;(4)专业技术人员阶层;(5)办事人员阶层;(6)个体工商户阶层;(7)商业服务人员阶层;(8)产业工人阶层;(9)农业劳动者阶层;(10)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人员阶层。上述划分是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根据的。在这个问题上,由于研究者所持的划分标准不同,所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第二,中国已经形成了现代社会的阶层结构,但还只是一个雏形,还处于发展变化之中  相似文献   

20.
农民工:一个正在崛起的新工人阶层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经济体制转轨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促使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结构性的改变。正确认识当前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正确认识各个阶层的地位、特点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发展趋向,正确认识各个阶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过程中的作用,不仅有利于我们加深对当代基本国情的认识,更有利于我们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政策,以协调国家和社会各阶层的关系,进一步调动各社会阶层的积极性,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和安定。有鉴于此,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于1999年初组建了“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根据课题组六年来的调查研究,我们对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形成如下六点认识:第一,现阶段中国社会已分化为由十个社会阶层组成的社会阶层结构:(1)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2)经理人员阶层;(3)私营企业主阶层;(4)专业技术人员阶层;(5)办事人员阶层;(6)个体工商户阶层;(7)商业服务人员阶层;(8)产业工人阶层;(9)农业劳动者阶层;(10)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人员阶层。上述划分是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根据的。在这个问题上,由于研究者所持的划分标准不同,所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第二,中国已经形成了现代社会的阶层结构,但还只是一个雏形,还处于发展变化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