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海省世居民族除汉族外,少数民族主要有藏族、回族、撒拉族、土族和蒙古族。除回族外其它四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其中藏族和蒙古族有自己的文字,土族也试创了自己的新文字。藏族是我省一大主体少数民族,但由于种种历史的原因,藏族比之我省的其它民族相对地在经济、文化、教育上发展滞后。因此,青海的民族工作在一定意义上讲,在做好各个民族共同工作的同时,主要是指做好藏族的经济和教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工作。同  相似文献   

2.
西宁地区藏族涵化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宁地区藏族在与周边民族长期交往过程中,除保留藏族传统文化外,也深受汉族等文化的影响。正是由于当地文化中异质文化特点尤为突出,产生了非常明显的涵化。文章从民族学角度对西宁地区藏族涵化特点以及成因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多民族的大家庭,民族问题是我国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而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问题主要表现在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也就是说历史上长期以来造成了各少数民族和汉族以及各少数民族互相之间的巨大差距。这种事实上的不平等又比较突出地表现在经济和文化两个方面。因而,要缩小以至彻底消灭民族间存在的事实上不平等,达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必须首先振兴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而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的振兴,又首先是和教育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可以说,重视民族教育和改革民族教育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  相似文献   

4.
当前,举国上下都在努力探索建设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问题。这个激人的形势给我们一个启示,如何从我们少数民族的实际情况出发,摸索出一条加快经济建设的路子,从而使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水平尽快地赶上内地发达的汉族地区,使民族发展同祖国经济建设事业同步前进。  相似文献   

5.
在历史的长河中,藏民族曾与中外地区的许多民族进行过长期而广泛的文化交流,其结果使各民族文化相互吸收、相互影响、共同发展。文章就藏族文化对尼尔泊文化及我国汉族、裕固族文化影响的一些实例作了介绍,旨在使人们对中外交流中的藏族文化有更深的了解。  相似文献   

6.
繁荣民族地区经济、缩小少数民族地区与内地汉区之间的距离,逐步消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民族之间事实上的不平等,使全国各兄弟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这是我们党的民族政策的核心,也是本文的出发点。本文以四川省的情况为依据,探讨少数民族聚居区与内地汉族聚居区接壤处的城镇(以上简称接壤处城镇)在发展民族地区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以期对繁荣民族地区经济有所补益于万一。  相似文献   

7.
对藏文文献的开发和利用无疑是藏学研究的基础性工作。本文指出了藏文文献开发中存在着思想重视不够、经费投入不足、缺乏协调等方面的问题,对此,提出应当采取成立协调机构、编制地区性的藏文联合目录和全国性古籍总目、利用科技手段共同开发利用藏文文献等举措。并指出,这对于发展藏学研究事业,弘扬藏族优秀传统文化,增进民族自豪感,提升民族自信心,促进藏族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推进藏族地区和藏族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当前,全国各民族都在积极学习和推广普通话。普通话从使用的范围来讲,它不仅是汉族人民的共同交际工具,而且还逐渐成为我国各族人民之间的交际工具,甚至同一民族不同方言之间也用它来作为互相交际的工具。随着我国四个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在贯彻改革、开放、搞活方针,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全面发展的大好形势下,我国各民族之间的交际和文化科学知识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互相学习语言文字的要求显得更加迫  相似文献   

9.
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三次民族大融合,第一次为春秋战国时期,第三次为宋辽金元时期,而魏晋南北朝是第二次民族大融合时期。这个时期,北方内迁各少数民族,因与汉族长期错居杂处,在汉族的影响下,社会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并在加速封建化的过程中,逐渐与汉族形成了共同的经济体制,最后多融合于汉族。而在南方,由于大批北方汉人南迁及少数民族出居平地,也造成某些杂居局面,使一部分与汉族关系密切的少数民族逐渐汉化,也有一些迁居或以其他途径进入民族地区的汉族融合于少数民族。但由于汉族人数众多,文化较高,故在整个融合过程中,少数民族汉化则表现为主要的,汉族融合于少数民族却是局部的。 随着民族间的交往和融合,我国各民族先进、优秀的经济文化也交融一起,汲取升华。  相似文献   

10.
<正>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帮助各少数民族加速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事业,实现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是我们党和国家奉行的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建国三十多年来,党和国家在消除历史上形成的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与内地事实上的不平等方面,采取了积极措施,做了大量工作,使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成果,有了成倍或几十倍的增长。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少数民族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得到更加迅速的发展,特别是边牧区,变化尤为显著。在新形势下,搞好少数民族地区的商品流通,对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工农牧业生产,提高各族人民生活水平,增进各民族的团结,建设祖国边疆和巩固国防,关系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11.
青海,一片古老而神圣的高原净士。它是我国著名的“三江源头”,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秉承著历史的文明,近年来,青海省在国家的大力扶持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以民族教育为重点,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 青海少数民族人口较多,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在青海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针对这一特点,青海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发展教育以民族教育为重点,发展民族教育以藏族教育为重点,藏族教育以牧区为重点,农业区民族教育以边远贫困山区为重点,撒拉族回族教育以女童为重点”的工作…  相似文献   

12.
明代的川西北民族地区,系指今阿坝藏族自治州以及今绵阳专区之平武、北川等地。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居住的地区。川西北地区的历史,是以藏、羌为主体,包括着汉、回等族在内共同发展的历史。 明朝在川西北民族地区推行的政策,出发点虽然是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但它对各少数民族和汉族的经济联系、文化交流,也起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凉山地区的历史,是以彝族为主体,包括许多民族在内共同发展的历史。 明朝在凉山地区推行的政策,出发点虽然是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但它对加强各少数民族和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也起了积极的作用。在明代三百年中,汉族和其他民族的交往,推动了凉山地区各民族的共同发展。总结这一历史经验,是我们研究四川民族关系史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4.
论卓仓藏族的历史及文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青海省乐都县的南部山区居住右部分藏民,这个区域藏语叫卓仓,居民叫卓仓哇。卓仓地区是个狭长地带,有两个藏族乡,一叫中坝,一叫下营,而在其它南部乡小藏族则处于大分散小集中状态。从历史上讲,卓仓地区还包括今平安县的巴藏沟乡和沙沟的东沟一带,方圆百余里。卓仓藏族都从事农业,其经济发展状况和生活条件均与周围汉族相似。1949年解放时的社会经济形态属封建性,也实行过土地改革。如果说存在什么差别的话,那就是藏族村落都在脑山,这与他们的兼营少量牧畜业有关,以牧补农的传统习惯至今存在。卓仓藏族长期与汉族杂处,有相互学习,相互渗透的一面,同时也有保持自己民族传统和素质的一面。汉语义在这个地区早已通用,民族交往中的语言问题早已解决。据说在清末民初时期,  相似文献   

15.
明时汉族大规模迁入宁夏南部,并对该地区的经济文化、民族构成以及社会发展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军屯、民屯和商屯三个方面探讨内地汉族迁入宁夏南部的基本状况,可以认为屯田垦殖是汉族迁入宁夏南部最重要的方式。同时,马政、自然灾害、仕宦任职等也是内地汉族迁入宁夏南部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6.
加强和提高藏族大学生的素质不仅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需要 ,也是民族大学生自身成才的需求 ,它不仅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民族的团结 ,还直接影响着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在多年的民族学生教育过程中 ,我们始终重视对学生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尤其是在对藏族大学生政治素质方面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既有特色、有创新又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教育战线出现一派生气勃勃的可喜景象。这种喜人景象首先表现在人们普遍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正如小平同志所讲的那样:“近几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到农村党支部,有越来越多的同志,懂得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懂得教育的重要。这是我们党的一大进步。”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教育,也毫不例外。几年来,不但少数民族各阶层人士十分重视本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就是生活在内地的关心少数民族教育的一些汉族同志们,对搞好民族教育的呼声亦很高。但是,重视民族教育,  相似文献   

18.
吐蕃时期藏族的先民们就与其地域相毗连的汉族地区、吐谷浑以及新疆的于阗等兄弟民族有着密切的文化交流,而与之相邻的印度、尼泊尔及波斯和吐蕃亦有着广泛的联系。然而,由于政治、经济、地理、历史等原因,吐蕃与汉地的往来,更为密切和频繁,双方在文化方面的交流尤为突出。佛教作为文化传入吐蕃,给这个正充满勃勃生机呈上升的奴隶制社会带来了文明的曙光,而作为北传大乘佛教的汉地佛教,在汉族地区经过魏晋南北朝的滋长时期,于隋唐进入其繁荣阶段。汉地佛教传入吐蕃,历经了初传、发展、兴盛、衰退等过程。它作  相似文献   

19.
民族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事业的核心内容之一。必须从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及其特点出发 ,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 ,民族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自然环境、经济状况、交通条件等表层现象上 ,只有充分地考虑到一个民族自身存在的各种因素 ,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才能促进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和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20.
斯大林同志指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对斯大林的这个民族定义适用的范围在我国学术界一直存在不同理解。有的认为这个定义只适合于资产阶级民族,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