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中国文化中影响深远的伦理原则,"温柔敦厚"对于儒家士人人格的影响根深蒂固。"非侵略性人格"、"悲悯乐观"品格、"道德人格"是儒家士人人格的突出特征也是积极的精神特质。但是,植根于宗法等级人伦体系内的"温柔敦厚"对于士人人格的负面效应也是不可避免的,主要表现为:批判性思维欠缺,缺乏超越精神的现世人格及缺乏独立性的臣子型人格特征突出。"温柔敦厚"对于士人人格的正负效应影响深远,在现当代知识人的人格及文学艺术中都有表现。  相似文献   

2.
清在汉代主要是用来描述和评价人物道德品行的一个概念,自西汉晚期,尤其是东汉开始广泛使用。它代表着士人的一种人格状态,这种人格意味着对于以物质财富为核心的世俗利益的限抑性态度和行为。清士以重道轻利的儒学原则为思想依据,身体力行廉洁和清醒的行为准则。他们的称名于世,体现着对于越来越严重的以沉迷物欲为主要特征的贪浊污秽的社会风气的不满以及加以净化的时代要求。清在汉代逐渐复合为清廉清醒与清高,成为士阶层所特有的人格品性。  相似文献   

3.
《琼州学院学报》2015,(4):12-17
汉代是形成士大夫阶层的重要时期,与政治密切相关成为士人重要的群体特点,又因自身受时代推崇的经学思想的影响,汉代士人的心态以积极入世、尊崇经典、讲求名节、明哲自保四方面为主。汉代"私书"作品可作为考察这种体现真性情心态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4.
刘保昌 《河北学刊》2002,22(5):114-120
本文爬梳了道家文化与“五四”新文学的关系,认为“五四”新文学与道家文化存在着深层意义关联,揭示了“五四”文学的历史多元化状貌,显示了“五四”文化人面对多元性“传统”所表现出来的批判与拥抱相互交织的矛盾心态,借此说明了自“五四”以来的文学现代性生成的主体性、本土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随着知识的分化与书籍的增多,明人关于"鸟兽虫鱼"的认识逐渐从"鸟兽草木"之学中脱离出来,形成"鸟兽虫鱼"之学。梳理明人的"鸟兽虫鱼"专书,至少可以得到35种关于这一领域的论著。以这些专书为例分析明人对于"鸟兽虫鱼"的认识,可以发现他们在认识的各个阶段都受到撰者自身的士人身份与所处士人社会的影响。因此,讨论"鸟兽虫鱼"之学与士人社会的联系,可以挖掘自然知识的社会史价值,并能从中发现士人社会在促进"鸟兽虫鱼"之学发展的同时也在制约着这一领域的进步。  相似文献   

6.
晚明时期 ,士人们面临着隐与仕、降与争、生与死的重大人生选择。作为时代主流语境之一的“殉死” ,士人们多以心灵体悟甚至用生命实践此种选择 ,以体现完美的人格。这一富于理想主义精神的实践成为中国历史文化之优良传统。生于贵阳的杨龙友 ,二十九岁时移家南京后仕于南明王朝 ,以其诗书画三绝卓立于世 ,并影响至今。而其殉难死节 ,更成为中国传统士人精神的典型体现  相似文献   

7.
邹莹 《江淮论坛》2012,(3):181-185,131
“新士人”是指出生于明末清初,未曾入仕于明朝而为清廷效力的新的士人群体。他们经历了明清易代的动荡,饱尝了民间疾苦,继承了明末士人的文化理念,并萌生了拯世救人的志向,在清朝士而人仕,他们的出现使清初文化风气为之一变,由哀怨凄厉转为平和中允、清明广大,更为盛世文人的华丽出场作好了铺垫。  相似文献   

8.
中国哲学家以直觉体悟、意向体认的悟道思维觉解天道人德的思想特质,使中国哲学不同于西方哲学认知世界本体的理性思维及其知识体系,其致思方向集中于省思人生道德的心性觉悟。中国古代思想家在天人合一的道德伦理中体悟生命的根本,以意象性的直觉领悟追求人生之道的义理,实现人格的完善。中国哲学以道作为中华民族生命精神的形上根据,悟觉明德修身、平治天下的德性精神,修养厚德自强、中道和乐的生命境界。这种悟道思维与德性追求的精神传统,积淀成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思想源泉与文化根基,成为当代中华民族复兴与发展独特而丰盈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9.
“知言养气”是孟子关于塑造道德品质的论断,“知言”与“养气”互为联系,密不可分。这一关于人格理想的观点对古代文论的创作批评有深远的影响,在“文气论”和创作论的理论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王君 《南方论刊》2010,(1):93-94
“文如其人”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复杂命题,文不必如道德之人,文也不必如性情之人。作家是具有集体无意识的“集体的人”,而不是纯粹的个体。“阿尼玛”和“阿尼姆斯”原型使文与人呈现一种互补状态。  相似文献   

11.
乡愁是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主题,体现了人类普遍的“集体无意识”.中国古代文人对于家乡、乡愁的描绘,具有久远的传统,留下了丰富的文字书写记录.对于乡愁的书写,古人常常立足于家国忧患的视野,出于一种自觉的表达.这就使得“乡愁”与古代知识分子的情感归宿问题关联起来,具有了“精神还乡”的纵深内蕴,成为古代文人精神建构途径之一.经由个体对于家园、家乡、国家的情感的艺术化表达,中国古代的乡愁书写不仅仅限于个体的抒怀,同时也具有了群体性的特征和追寻族群生存意义的哲学高度,体现了丰富的精神内蕴与人文特质,是中华民族精神资源的宝库.  相似文献   

12.
赵永春 《社会科学》2021,(4):148-163
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天下"主要有三义:广义用来指称世界,中义用来指称九州、四海,狭义用来指称王朝国家;"中国"的内涵也主要有三义:广义用来指称九州、四海,中义用来指称王朝国家,狭义则用来指称华夏汉族和中原地区。中义和狭义的"天下"分别与广义和中义的"中国"内涵相对应。中国古代用"天下"指称九州、四海的"中国",虽是一个地域概念,但并非是由"中国"和"四夷"(或"中国"和"四裔")所构成,而是由华夏汉族及其政权和四夷及其政权(或中原地区及其政权和四裔地区及其政权)所构成,包括九州、四海之内的所有华夷及其政权;古人用"天下"指称王朝国家的"中国",虽是一个国家政权的概念,但既包括华夏汉族王朝国家管辖下的少数民族,又包括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国家,都不是单一民族国家,而是多民族国家。因此,中国古代的"天下"实际上是一个用来指称广义"中国"和中义"中国"的概念。这种"天下"即等于"中国"的观念,到明清时期虽然发展到了高峰,但由于西方"天下"等于"五大洲"的观念开始传入中国,"天下"等于"世界"、"中国"只是"天下"之中一个国家的观念开始对中国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天下"和"中国"重合的观念开...  相似文献   

13.
从“内圣外王”到“外儒内道”──论中国古代士人理想人格之转型杜宇民中国古代哲学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塑造和追求理想人格。这里有两层含义:其一,强调了修身养心的必要性,由充实人的精神生命以与天地同格;其二,也是为了实现拯救人类兼济天下的淑世精神。先秦以降,每...  相似文献   

14.
从西方神话-原型批评理论角度看,中国文学艺术中存在一种"猿猴原型"。从远古神话传说中的夸父到晚近文学创作中的孙悟空,体现了中国文学艺术中"猿猴原型"的线性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5.
李桃 《北方论丛》2023,(2):123-134
通儒在古代文献中是一个流动的概念,最早在汉代提出时带有通经和致用两方面内涵,可惜在尊经崇学的中古时代很少有大儒去践实和发挥其中的务实之举。安史之乱以后,在盛唐文儒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中唐士人既有博通经史的学识,又有入世救民的儒家理想和美德,在特定的时代用自己的政务能力支撑起通儒识时务、达政体的特征。中唐通儒把思想层面的道统复兴和现实意义中的强国之愿统一起来,承担起礼制重建、经济重振、文化重整等方面的重任,在政治文化转型和士人身份转型上开启近世之变。  相似文献   

16.
周仲强 《阴山学刊》2011,(4):77-81,91
一向充满童真诗意,倡导“护生”的丰子恺,解放后,他的创作开始由童真诗意转变为时代主题和历史叙事,不但如此,在他后期的散文里竞不吝笔墨向人们展示有违佛性的“杀生”场景,显示丰子恺的创作心路已发生嬗变。从“护生”到“杀生”的主题变化,叙说了作者在特定历史时期中的言说和遭际,和在不断“成长”中所滋生的困惑与痛苦,表达了他对人生现实和生命本真的哲学思考。“缘缘堂”传统思想在此被颠覆。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古代 ,廉政思想及廉政制度的提出和建立 ,有一个漫长的发展形成过程。中国古代的史治中 ,特别强调“以廉以本”的思想。廉政是我国古代官僚政治中的一项重要制度。  相似文献   

18.
李春  胡黎红 《东岳论丛》2011,32(6):83-87
"十二五"时期是中国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的关键时期。本文以电影产业化和全球化为坐标,分析当前中国电影面临的结构失衡、原创力低、意义缺失和文化失落三大创作危机,从价值观、方法论和文本创作层面勾勒面向未来的中国电影创作战略,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创作;打造中国特色的类型化创作模式,承继与创新现实主义创作方法;通过重新呼唤电影的文学性、实现电影语言的现代化,突破叙事瓶颈,全面提升中国电影创作质量。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国"、"家"一体,"法"、"礼"合一的社会结构特点,对服饰提出了"身份化"的要求,使服饰成为道德的象征、行为的约束、表情达意的工具;中国古代以艺术与工艺相互渗透的"泛艺术"为主要特征的文化结构,对服饰提出了"艺术化"的要求,使中国古代服饰突出了平面化、流线美的审美特征,发展了平面剪裁的服装制作方法;中国古代重结构、重功能的"阴阳"思维模式,使服饰受"天人合一"哲学观影响,通过类比与自然、人事之间建立起某种对应关系,"象法天地"成为服饰形制、颜色选择等的重要原则,在这一原则指导下,"上衣下裳"成为天尊地卑的宇宙秩序及君尊臣卑的象征,而天道定数、天圆地方、阴阳五行等观念都在服饰的形制、颜色上得到了体现。  相似文献   

20.
从内容上来看,有关小说理论的著作可以分为"体"和"用"两个方面。本文着重从有关"体"的著作展开讨论,将"体"的著作做一简单梳理和粗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