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胡"字词义非常复杂.本文从"胡"字与名词、动词的组合关系,探讨"胡"字北方少数民族和西域地区义的语源,从民族学、文化学的角度,分析"胡"字的词义与词性.并对有些词典认为"胡"是副词,释为"随意乱来"观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汉语中“行”字的词义十分广泛,读音较多,其中xíng、háng最易于纠缠不清,出现在具体的语境中往往令人模棱两可,难于分辨.拟从“行”字的本义出发,检取较为常见的词条来探究衍生词义及其读音之间的关系,并按照最易于混淆的两种读音作简单的分类.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中,"钞"主要指钱币,而"抄"多表书写、抢掠等动词义。历史上"钞"和"抄"的词义交错纷繁,"钞"由"用以叉取的金属器具"引申出书写、劫掠等动词义;魏晋时"抄"作为"钞"的另一种书写形式出现,至唐宋逐渐替代了"钞"的词义;宋代"钞"成为指代纸币的专有名词。  相似文献   

4.
“允”字在甲骨文、金文中已经出现,仅郭沫若《卜辞通纂》就收录“允”字27个(其中“允其”一个).从字形上看,允字下从儿(人),上从(?)省会意,表示人不二心之意.故其本义为信任、诚信.《说文解宇》:“允,信,从儿(?)声.”《方言》:“允、谌、恂、展、谆、穆,信也.”《尔雅》:“允、孚、亶、展、诚、亮、询,信也.”可见先秦时期允字的本义与甲、金文中允字的意义是一致的.允由信任、诚信义引申出公平、恰当、答应、诚然、确实、果真、的确等义,并派生出允当、允诺、允协、允洽、允许等词.先秦时期允字是否有虚词义,至今尚有不同说法.一种观点认为允字无虚词义,以《辞海》、王力先生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为代表.一种观点以为允字有虚词义,可作助词、语气词使用.此说始自清王引之的《经传释词》,沿袭其说的主要有《词诠》、《辞源》、《汉语大字典》等.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一对允字作了如下解释:一、“允犹用也”二、“允犹以也.”三“允发语词义”.《词诠》归纳为:一、“语首助词,无义.”二、“语中助词,无义.”《辞源》允字第四项释为“用以、以.”《汉语大字典》允字第五、七项则以为“⑤用以、以”“⑦助词.用于句首.”允字在先秦时期是否具有虚词义呢?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走作"一词的内部结构考察发现"走作"的词义重心在"走","作"字主要是作为后附成分粘附于"走"字之后,起凑足音节的作用."走作"词义间的引申脉络清晰可循,引申方式主要是辐射式引申.  相似文献   

6.
文章探讨了"险"字的义项,重点阐述了三个问题第一,"险"有"不平"之义,其本义是"地势不平,难走",其近引申义是"泛指一般的不平",这可以从"险"的反义词是"平"和"易"中看得出来.第二,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险"字的引申系列和词义系统.第三,用这个词义系统与<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的义项相对照,指出<汉语大字典>的义项(4)"遥远"、义项(8)"疾、迅猛",逸出了"险"字的引申系列和词义系统之外,引例又是孤证,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7.
释“刚”     
"剛"字的甲骨文形体,其繁形从网从刀从牛,会用网和刀捕杀牛之意.在词的发生层面上,"剛"字的本义域构成为用工具捕杀[义素(1)]性情剛烈倔强的[义素(2)]公牛[义素(3)]."剛"的词义系统的形容词系列,应以"刚直;倔强"义为起点.《说文》"剛,强断也"的训释不确.  相似文献   

8.
商代晚期金文始借"商"为"赏",西周早期始多用"赏";殷墟甲骨文已借"易"为"赐",周金文沿用,东周金文始偶见"赐"字.殷商晚期和西周早期"赏"的出现频率较高,西周中期以后则多用"赐"少见"赏".句法形式上,殷周金文中"赏"、"赐"二词均以带宾语为主(双宾语尤多),但"赏"所带宾语多为单项,且集中于"贝";"赐"的宾语早期多为单项,后期多为多项,早期多为"贝",后期多为物饰类.先秦传世文献<诗经><今文尚书><论语><孟子><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国语><战国策><左传>中共有"赏"566例,"赐"250例.诸子书中"赏"远高于"赐",史传书中<国语>、<战国策>中"赏"、"赐"持平,<左传>中"赐"远多于"赏".句法形式上,"赏"以不带宾语为主,"赐"以带宾语为主;带宾语时,"赏"多带由指人名词充当的单宾语,"赐"带双宾语和单宾语的比例相差不多,其宾语则以指物名词居多.具体词义上."赏"较"赐"抽象.形式上,"赏"有明显特点,主要表现为反义对用形式的多见和"赏罚"的运用;但"赏赐"连用和对用还很少见.  相似文献   

9.
"禁"是汉语中常见词(字),词义抽象.许慎视为"从示,林声"的形声字,先贤与当代学者多从.笔者则从文字学、民俗学、人类文化学的角度,分析认为"禁"应是形声兼会意,"林"既是声符,也是形符."林"既表明了社祭的场所,又暗示出"禁"的目的,即保证社祭的神圣、严肃、连贯.  相似文献   

10.
先秦时期"有"字较为常用,因其位置不定,学者们对其词性的看法也颇有异议。本文结合了上古"有"字的用例,试图论述在上古时期"有"字专门以词头形式出现在古代国名、族名、朝代、姓氏等名称前的这种用法是一种特殊义项,即语法结构是以定语后置情况出现,名词的义项可训为"区域",且"域大为国,域小为囿",并对"有"字的这种"固定"结构进行语音和语法方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哕”义衍变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考证,指出"哕"义古今词义有异.先秦至两汉间,"哕"义为声徐有节的声音、呃逆及深暗貌;南北朝当是"哕"字义衍变之始,唐时"哕"既有"呕"义,也有"呃逆"义;宋金元时民间以"哕"为"干呕"义,"哕"之古义"呃逆"为"咳逆、呃"所替代;明清以降,有的医家甚至不知"哕"之古义为"呃"者.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古代汉语书面语料中"聊"字用例的考察来探求其"闲谈"义的来源,并在此基础上就这种较为特殊的词义衍生方式谈一点自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取象"是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的重要特点之一,语言"取象"是汉语的重要特点,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了解和运用汉语的"取象"特点。汉字教学要与"取象"结合,汉字大多是形象或形象的组合,利用汉字的表意性帮助理解汉语的字义。词汇教学可以采用构词取象分析法、词义引申取象分析法等,培养汉语学习者理解和适应汉语词义引申规律。进行语法教学要运用"取象"特点,体会和掌握汉语用具象表示抽象的组合规律。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现代汉语中的"水货"一词迅速被人们所熟悉和使用。其词义最初表示通过水路走私的货物,发展到后来表示一切非正常渠道销售的货物,再发展为表示劣质商品,在现代商品市场中,"水货"又表示平行进口货。通过对"水货"词义演变的考释,可以看出词义在演变过程中,会受到社会历史原因、词典规范作用的影响,普通话词汇系统在对方言词语的吸收过程中应吸收使用范围广、使用频率高、普通话词汇系统中欠缺而方言词义明确、语言形式符合使用者审美要求的方言词。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考察商代甲骨文、西周金文和战国出土文献中的"爯"和"偁",认为:两个字形在甲骨文中记录了同一个词,其本义为"以手提鱼",常用义为"在祭祀中举献物品";到了西周金文和战国出土文献中,"爯""偁"的词义进一步引申为"称呼""称赞""衡量""称量货币"等。本文同时参考东周十三部典籍中"稱"(爯、偁)的用例,根据词义发展的规律,大致梳理出三字字形的更替和"稱"(爯、偁)的语义演变脉络。这样的梳理工作,不仅对文献解读有一定的帮助,同时对辞书义项的归纳原则也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将"言"、"语"二字置于先秦这一语言发展的断代进行穷尽式考察,分析了"言"、"语"在先秦时期的主要区别,认为"言"、"语"作名词时,两者都有俗语、谚语、名言之义;在表示言论、话语时,多数情况下可以通用,但在表示相互约定的话这一意义时,"语"不可以代替"言"的意义;在作动词时,其语法功能和词义则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甲骨文的农作物"黍"的字形出发,对黍与稻之争、黍的两种形体、黍的播种等方面,进行了考证,并对黍的词义和词性做了探究。最后,由"黍"字窥探商代的祭祀和农业。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个案研究的形式,运用语料库技术和语言学中的词义感染理论,对“绿”字在现代汉语中义项的分布情况进行重新分析,认为《现代汉语词典》对“绿”字的解释存在漏收义项、漏收复字词条及其词义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为全面分析"中"字的词义隐喻引申情况,文章从不同语义认知视角对其进行了汉英对比分析.主要从文化差异和历史背景差异视角,分析了英汉语境下"中"字词义的不同隐喻引申以及二者存在的差异,探讨了英汉语境下词义隐喻引申存在差异的原因.结论认为文化背景差异以及不对应翻译是词义隐喻引申存在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从杜诗训释看“无赖“的词义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赖"一词在杜诗中共出现了六次,其意义和用法是基本一致的.明清以来的学者大多理解为骂詈语,宋人则理解为"无所藉赖".两种理解显示着"无赖"的词义变化.把握这一变化,有利于正确领会杜诗的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