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坚持人民至上”作为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必须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深刻领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价值理念。坚持人民至上,就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和人民创造精神,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发展结果由人民评判。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树立人民至上的理念,自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承担起培根铸魂的神圣使命,面向未来打造“理论社科”“应用社科”“大众社科”“开放社科”“数字社科”,从而构筑起思想高地、智库高地、文明高地、话语高地、智能高地。 相似文献
2.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这一思想的形成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从思想借鉴、理论传承、实践探索、理论意蕴、继往开来五个方面探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准确理解"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形成过程,不仅有利于把握该思想的深刻内涵,而且对于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4.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具有深刻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在政治上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在实践上有利于全方位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正确处理好发展效率与社会公平、人民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国内发展与国际发展的关系,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在理论上依据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核心理念,将人民主体思想延伸到一个新的境界;以人民利益为本是维护人民主体地位的实践依据,也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始终坚持的原则立场;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是至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本质性要求、根本性要求和目的性要求,这是我们党在新时期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6.
7.
8.
9.
10.
马克思从现实的、社会的、实践的人的生存需要出发,揭示物质生产活动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并认为推动物质生产活动的主体是有目的、有意识的人。唯物史观的本质是群众史观。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根本立场和观点,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中国作风、中国风格的理论命题,丰富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涵。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价值核心,构建了人民本位的发展主体观、生产力决定论与人民主体论相统一的实践逻辑,是对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体思想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开辟了唯物史观中国化的新境界,为发展当代马克思主义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1.
王金水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3,25(8):22-25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充分利用生产的废料和排泄物以节约生产成本和资源以及实施清洁生产等问题,作了深刻的阐述。这些论述成为循环经济的理论源泉,是指导中国循环经济不断发展的理论基石。学习马克思《资本论》中循环经济思想,抵制过度包装行为,实现资源减量化和零排放,推行清洁生产和绿色生产,对我国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福利国家的兴起,马克思主义哲学原本所具有的革命性也随之减弱和消退。为了重新恢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阿尔都塞展开了对《资本论》的激进政治解读。阿尔都塞通过回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理论"提示",寻找资本主义体系的先天"脆弱"点;通过续写《资本论》的"结尾",建构了新阶级斗争理论;通过发掘《资本论》的"政治实践",发现了"偶然相遇事件"诱导革命的可能性。阿尔都塞认为,被剥削阶级应该以资本主义体系的先天脆弱点——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及保障其再生产的国家机器——为革命对象,展开"新阶级斗争"和"偶然相遇事件"的双重革命策略。实际上,阿尔都塞并没有在马克思原有的自身逻辑延展上续写《资本论》。马克思在《资本论》的结尾处指出要追溯阶级形成的根源,而阿尔都塞的续写则是对阶级斗争和革命策略的描述。只有在深入挖掘阶级形成根源的基础上,结合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实际,才能真正激活《资本论》的洞察力和批判力。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机器和大工业”中较集中地阐述了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思想,揭示了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的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这一本质,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必然导致无产阶级的贫困化,进而激化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社会矛盾。这一思想区分了机器与机器的应用,将机器的应用置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加以考察,批判了资产阶级虚假的道德原则。因此,科学认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科技进步,必须要区分科技进步与资本主义条件下科学技术应用的不同,认清资本主义条件下科学技术的应用受到资本操控的本质,它既不能给人类带来普遍的福祉,也不是资本主义的“护身符”。 相似文献
14.
15.
孙苹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0(2):96-97
《资本论》的逻辑结构是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是资本主义经济内部结构的理论表现。本文通过三个部分分析了《资本论》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结构,分别是第一卷中商品进展为资本的过程;第二卷的逻辑结构;从第一卷到第三卷的过程即由剩余价值到各种形态的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16.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6)
《资本论》构建了马克思的新哲学,马克思的新哲学是在对现实物质生产过程的研究中,找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唯物史观,新哲学的历史使命就是改变世界。在马克思的著作中,我们可以找到关于新哲学的经典表述,其一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其二是在1859年写出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后者与前者的差异在于,通过《资本论》马克思实现了对唯物史观的科学论证,构建了马克思的新哲学。从纵向内在贯通论和横向内在贯通论两个维度来看,马克思的新哲学既是唯物的,又是历史的,当代物质生产实践和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并没有影响《资本论》的理论效力,《资本论》依然是我们批判和改造当今世界的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17.
《资本论》的创作过程是马克思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开始,经历了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确定、理论体系的构建,最后明确为写作《资本论》“四卷结构”的过程.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过程,是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并论证其科学性的过程.唯物史观的创立及运用,使马克思在对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结构研究中,逐步明确了《资本论》的研究任务,《资本论》“四卷结构”的形成是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结构整体拓展的重要方面.唯物史观的创立及运用,也使马克思在《资本论》的创作中,逐步明确了研究对象,并把对社会生产关系的分析放到了社会矛盾运动的整体中. 相似文献
18.
<资本论>在论述方法上有一个迄今鲜为注意的特点,即频繁借用生物细胞学及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方法与例证作借鉴和类比说明.对于今天的<资本论>研究者,考察这种类比方法与其论证目标的相关性,不仅有助于理解马克思当年著作中的基本思路,更有助于从一个特殊侧面真切感受马克思学术研究中的科学精神.<资本论>作为科学理论绝非研究的终点,但是其中执着追求并贯穿始终的科学精神,迄今堪称典范,历久弥新. 相似文献
19.
大体说来,我国学术界60年来对《资本论》的哲学研究不断深入,呈现出曲折发展、螺旋上升的三大阶段。第一阶段即改革开放之前的30年,《资本论》哲学研究的重心在于辩证法;第二阶段即改革开放30年间,《资本论》哲学研究的重心转向历史观;第三阶段是近些年来《资本论》哲学思想研究呈现出新趋势,即关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蕴涵的社会发展理论。 相似文献
20.
人学视野下的当代教育与教育的人学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行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存在人学缺失的现象。这显然与时代潮流相违背。要纠正这一偏差,必须从人学视野审视教育,同时提倡教育的人学取向。人学视野下的教育旨在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的人学取向则最终应该落脚在教育如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终极目标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