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有琴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25(4):149-150
人们对英语形容词的掌握,仍停留在词的构成、句法功能的语法规则的层面上,忽略了形容词的语义层面。按语义对英语形容词进行分类,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英语形容词,学好并用好英语形容词。 相似文献
2.
布伦塔诺意向性学说的思想渊源可上溯至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和中世纪经院哲学,其要义在于强调意识(心理现象、心理活动)与对象的不可分离的关系。意识只有在对对象的关涉、指向中才能产生和存在。就近代哲学而言,意向性学说可以说是对笛卡儿的独立自在的"我思"之为无所思的思的一种批判和否定,实际是继承了康德和黑格尔关于意识与对象之综合统一的学说。布伦塔诺意向性学说有其困难之处,这种包含着困难的学说、特别是其中的"对象的意向的内存在"概念使得人们误以为他否定了对象的意识之外的存在。但这些困难为后世哲学家留下了更多的思考空间,并激发和促进了后来的现象学思潮的产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塞尔丰富的思想资源中,意向性是始终贯穿其中的一条重要线索。塞尔不仅将因果理论与摹状词理论结合起来,提出了自己关于专名的意向性理论,把对专名研究从静态的语义研究以及抽象分析语言转向关注日常语言的动态使用过程,更多地关注在动态的命名活动中指称的相对性和语境把握的整体性。而且在言语行为理论的语境中发展出他特有的意向性理论,用意向性理论来解释语言问题。塞尔从语言出发,把个体意向性概念扩大为集体意向性,从而把意识、心智、语言和社会现象密切联系起来,其中所展现出来的问题是当今社会各个学科,如社会学、经济学、法学、认知科学等都需要深刻思考的。 相似文献
4.
胡塞尔、塞尔等的研究表明:意向性是一种心智能力,是人类心智对客观世界的“指向”或“关于”;塞尔进一步认为语言的产生依赖于意向性,意向性是言语行为的基本特征,是语言哲学的基础;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意向性具有社会属性,集体意向性是意向性社会性的体现。徐盛桓的“基于心理模型的常规推理”的理论进一步证实语言和意向性的紧密联系。以这一理论为指导,通过例证分析,我们发现,集体意向性在话语理解中具有引导和制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刘龙根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45(2):150-153
意向性的概念虽并非言语行为理论家之首创, 却由他们赋予了新的内涵。在言语行为意义论中, 话语施事行为与意向状态被认为具有某种同构性, 意义不仅是意向性的一种派生形式, 而且意义的可能性及其限度均由意向性所奠定。因此, 意向性也就成为理解言语行为之意义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在转喻认知理论框架下,重点分析和探讨了形容词转类现象的认知理据及其语用效果。形容词和名词的互转主要涉及“范畴或事物转指属性”或“属性转指范畴或事物”的转喻认知模式;而形容词和动词的互转则基于“结果代行为”或“行为代结果”转喻认知模式。 相似文献
7.
刘鹏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5(3):123-126
运用心智哲学的意向性理论对强调这种言语行为进行考察,发现强调是在心智的意向性作用下通过语言不同表征形式的反常化,象征性地突出某个语义成分的特殊性,以引起受众的特别注意。强调寄寓了表征主体的意向性态度,体现了主体进行话语表达时所作的主观努力,在信息意图的基础上凸显交际意图,实现其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8.
一个定语短语中心语前面有时同时会出现几个形容性定语。形容词的排序具有认知、文化心理的理据性,交际的调整等因素也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认知语言学的出现为传统的日语教学和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和视角。利用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范畴、原型、意象图式等理论来探索日语教学中难点项目テイル形的语义功能,以求减轻日语学习者的负担,提高日语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0.
研究语词与实在间关系的指称理论在语言哲学研究中一直处于根本性的核心地位.该理论的发展透视出从语义逻辑向语用、心理意向演变的特征.意向性的引入使得指称变为一种人们使用语言来指涉客观对象或者事态所形成的意向关系.意向性指称论将语言、客观世界和心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心灵角度来考察语言的指称,摆脱了语义二值逻辑的束缚,实现了心灵哲学与语言哲学的有机结合,揭示了从语形、语义、语用相结合来研究指称的趋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