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苏奎 《兰州学刊》2012,(6):67-71
上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开始的土地改革运动,是促成了土改文学创作潮流的直接因素,而左翼文学与解放区文学则提供了可供借鉴的阶级框架与叙事模式。同时,中共主流作家在《讲话》精神指引下自觉调整文艺观念,主动配合土改运动的开展,以土改为主题的文学创作不仅表现了作家对政治的皈依,而且参与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建构。  相似文献   

2.
苏奎 《兰州学刊》2013,(6):58-62
《白毛女》是解放区影响最大的文艺作品,它从宣传舆论层面上推动了土改运动的进程,参与了主流意识形态与民族记忆的建构。《白毛女》的阶级对立的表述模式被建国前后的土改文学所承袭,成为作家借鉴模仿的范本。对于新时期以来的旨在重构土改的文学创作,《白毛女》的影响也清晰可见,作家往往从质疑"白毛女"故事入手来颠覆四五十年代的土改文学叙事。  相似文献   

3.
苏奎 《兰州学刊》2011,(7):115-119
苏联影响是四五十年代的土改文学发生的不可忽视因素。从宏观上来讲,中共承袭了苏联的文艺政策,将文学纳入政治轨道,土改文学成为推动土改的宣传手段,参与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建构;从文本角度来看,土改文学在主题、框架、人物形象以及叙事模式等方面均受到了苏联文艺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与文学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区区几千字是万难言尽的。本文旨在从宏观的角度对民国初年的知识分子与文学之间的关系作一个简单的概括,旨在说明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与文学之间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情态?文学在他们心中的地位如何?他们又与文学有一种怎样的考虑?本文试图对上述问题作一个扼要的回答,以展示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心灵的一个面向。  相似文献   

5.
土地改革中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成效显著.这一运动的效果,在丁玲的<太阳照在桑乾河上>有所反映,作家通过对知识分子形象的贬低批判和他者化,完成了将意识形态所定型的知识分子形象内化的思想改造,"成功"地将自己身上的"知识分子气"剥离出去.而恰是因为这种知识分子叙事的"去知识化"的追求过甚,限制了土改叙事的高度与成就.  相似文献   

6.
郑正平 《学术论坛》2006,(11):174-177
寻根文学以来的知识分子形象,其形象类别、精神流变与价值取向经历了由单一到分化丰富的过程。这个时期初创作者在需要启蒙的时代带着强烈的责任感赋予知识分子形象高尚纯洁的伟大精神人格,给当时以伤痕和控诉为主调的文坛带来坚定的风气。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涌起和经济理念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逐步呈现出精神的断裂和政治、理想的失落状态。20世纪90年代以后,除了对“形而下”的关注加剧外,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也表现出对现实的超越性和理性精神,其精神价值日益呈现出与现实生活相对应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相似文献   

7.
土地改革小说创作潮流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伴随着土地改革运动而起,是一种特定时代特定题材的文学书写思潮。通过史料发掘和作品重读会发现,这股声势浩大的创作潮流长期以来被研究者简化,导致土改小说创作研究长期处于滞后状态。从宏观角度来看,这股创作潮流的发生与推进,既源自延安文艺理论与运动的指引,也是广大作家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土地变革之配合与跟进,从这些作品中折射出了延安文人精神层面的变化与矛盾。  相似文献   

8.
论文学的知识分子间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金岱 《学术研究》2005,(4):127-130
我们不把文学,特别是高雅文学仅仅看作是娱乐、教育或寓教于乐,而是知识分子主体间的交谈与对话,把文学,特别是高雅文学的根本性特征定义为知识分子间性。文学,特别是高雅文学,既不属于大众文化传播,也非局限于专业或学科内的学术与教育文化传播,而是知识分子场域内的精神文化传播。从历史看,文学,特别是高雅文学从来主要是知识分子场域内的事;而今天的文学有没有黄昏,要看的并非影视剧如何发达,而是今天知识分子是否处于黄昏状。中国现代的、独立和超越的知识分子其实还没有真正长大,所以,现代的真正具有知识分子间性的文学还在黎明,还在走向日午的过程当中。  相似文献   

9.
张全之  刘媛媛 《文史哲》2012,(2):129-139
20世纪四五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出现的土改小说有着明显不同:前者以政治和政策为主导,记述历史进程,而对历史进程中被挤压的个体的命运,则缺乏必要的关注,作品成为政治运动的次声部,因而这类作品对暴力和土改干部的描写较为单一。后者以史料和文献档案为基础,能够冷静地谛听、考辨与重建历史,具有很强的私人性和个体性。他们在描写暴力事件时,将暴力与人性纠结在一起,更好地彰显了历史事件的多重意蕴。他们对"冷酷型"、"反思型"和"悲情型"土改干部形象的塑造,呈现了历史进步途中个体命运的复杂性。四五十年代土改小说存在的种种问题,除了受当时政治形势的规约外,与二三十年代以来左翼文学形成的激进主义和理想主义传统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江西社会科学》2018,(3):109-115
对市场化语境中大学知识分子的蜕变、异化现象,那些有良知的作家痛心不已,纷纷以小说的形式对他们进行关注与思考,字里行间表现出强烈的"救赎"情怀。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大学叙事小说中,对于精神异化的大学知识分子救赎的文学想象,主要存在"出走""忏悔""死亡"三种方式。这些救赎模式的有效性自然有限,然而,它们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作家对大学知识分子命运的深切思考,也为如何拯救异化的大学知识分子提供某种可能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人无行”是一个持续古今的文学主题,到了20世纪则愈加明显。审视五四以来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在知识分子题材的作品中,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几乎少有正面知识分子的光辉形象,而大多是不光彩的形象,是被讽刺、被挖苦、被调侃的对象。考察这些知识分子形象,40年代和90年代是两个重要的时段,具有对应性的特征。文学中的知识分子形象与生活中的知识分子出现了明显的“错位”,与作家自我形象也显出了极大的反差,个中原因,值得探寻。  相似文献   

12.
通过回顾文学人类学在20世纪兴起的必然性,剖析了文学人类学的几大理论流派及各 自观点,进一步对文学视野中的文学人类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作了基本概括。  相似文献   

13.
在20世纪30年代的短短几年间,纽约知识分子的热情从最初的无产阶级文学转向了现代主义文学.这种转向并不表示他们原先谋求“激进传统与现代文学传统之间的和谐”的理想是错了,相反,他们只是针对动荡的政治局势作了逐步的调整,将自己与现代主义连在了一起:尽管捍卫现代主义文学,但他们还是要求一定程度地参与政治.后来,由于文学运动内部问题与矛盾的出现以及日后知识分子不可避免的机构化进程,这场轰轰烈烈的文学运动到20世纪50年代逐渐走向衰微.文章以《党派评论》主编菲利普·拉夫为主线透视这一段历史现象.  相似文献   

14.
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看,作为掌握书面文化中美感经验部分的文学知识分子,其与现实世界的关系经书面文化(文学文本)的中介,既有普遍性、超越性的特征,又有自身的局限与问题。作为社会代言人的文学知识分子,是一种转型期现象。在规范化的社会中,非价值空位的边缘立场是其生存的合理性空间。  相似文献   

15.
程凯 《文史哲》2007,6(3):94-102
1928年到1932年,新文学文坛上兴起译介唯物史观文学论的潮流。这一潮流并非对政治革命的简单呼应,它有着更普遍的社会基础:唯物史观作为一种“新科学”提供了对社会、历史的整体性理解并指示青年介入社会实践的路径,它对现代文学观念造成的精神危机产生救正作用。同时,它也使得“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重心从初期的“意识斗争”转向以知识论的方式把握新世界观,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阶级意识转化的复杂性与内在紧张感。左翼青年在译介过程中对唯物史观文学论内部多样性与现实感的忽视与弱化则表现出他们在接受新思想时的根本缺陷。而鲁迅翻译唯物史观文学论所持的原则、立场与此恰好形成对照:即,不是把新兴思想作为自我解救的途径,而是把新兴思想的接受看作发现自我真实状况和面对真实状况的契机。  相似文献   

16.
影响的焦虑——全球化、知识分子与20世纪中国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化是一个世界性的潮流 ,而与此相关联的问题却早已出现。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民族性和世界性都曾是 2 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苦苦探索的问题。2 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就是充分吸收了西方文明中先进的东西 ,可惜的是现代性的追求屡遭挫折 ,只是在 2 0世纪的最后 2 0年知识分子才又重新具有了世界性眼光。近年来 ,全球化问题的提出对更清楚地认识过去和更坚定地确立今日文学的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刘芳 《船山学刊》2006,(2):120-122
郁达夫小说中的知识分子是一群“迷羊”,他们的性格特点是迷、弱、善。郁达夫之所以选用“迷羊”视点,是其本人性格和时代、社会造成的。这种“迷羊”形象具有独特的意义,在我国文学史上产生过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房福贤 《齐鲁学刊》2007,(3):107-110
抗日文学写作是山东文学的一种传统。在抗战期间,山东就涌现出了一批抗日文学作品。战后的山东抗日文学受意识形态话语影响,创作成果虽不够丰富多彩,但仍然取得了比较大的成绩。新时期山东抗日文学主要的成就,体现在莫言、苗长水和尤凤伟的创作中,他们引领了时代风骚。山东抗日文学的缺失在于尚未创作出抗日大文学。  相似文献   

19.
十七年文学中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是以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为前提的。在全新的社会制度下,知识分子虽然在理论上与工农兵具有法律上平等的社会地位,但在现实中他们又不得不接受"人民"的改造。在工农群众面前,我们能明显感觉到知识分子的"道德自卑"和强烈的罪恶感。因此,自觉地向工农兵学习,成为剥削阶级家庭出身的知识分子获得道德救赎的唯一出路。知识分子与工农兵的情感认同是一个时代的选择,也是一代知识分子的历史义务和道德职责。  相似文献   

20.
都市空间视野中的知识分子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往的中国知识分子研究主要围绕传统与现代、学术与政治两个轴心展开。在新世纪的背景下 ,知识分子研究有必要纳入到重新问题化的框架中。本文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 ,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论域 :在思想和社会的互动关系中 ,研究知识分子在特定的社会语境和关系网络中如何产生知识分子共同体 ,如何相互交往 ,并影响和建构社会公共空间和关系网络。在这之中 ,都市空间与知识分子的关系是一个特别值得重视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