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甲骨刻辞的非卜辞中,有一种记载卜用甲骨的来源和有关整治、收存情况的记事刻辞,胡厚宣先生写于1944年的文章《武丁时五种记事刻辞考》,对此进行了详尽的归纳研究。此后50年,甲骨学有了很大的发展,文章的某些看法和文字的释读今天看来也有不妥之处,本文将就这些问题对胡先生的文章进行一些补充和修正  相似文献   

2.
论西南少数民族档案的源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我国档案大致起源于夏商时代。据考古发现 ,甲骨档案是迄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档案。据文献记载 ,人类早期的记事方式是结绳、刻契和绘画。它们被视为文字产生以前我国档案的起源。从西南少数民族的历史发展来看 ,各民族使用汉文或普遍使用本民族文字的历史是短暂的 ,如果严格按照国家、文字的标准来看 ,多数民族在历史上都不具备形成档案的条件。但早已生息、繁衍在西南土地上的各民族先民 ,事实上也早已有一种在本民族、本地区内部广为流传的记事方式。值得注意的是 ,在西南部分少数民族中 ,即使后来已传入汉文字或有了本民族…  相似文献   

3.
甲乙丙丁是谁说个子丑寅卯--解读天干地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祝家君 《阴山学刊》2006,19(3):5-16
商民族根据"玄鸟生商"的传说,用一种特殊符号记载他们祖先契十月孕育的过程,这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后来人们称之为"天干".继而商民又用刻符记述了从子契到王亥,这一上古时期的社会风貌、风土人情、生产生活情况,这就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后来人们称之为"地支".天干地支是整个商民族、商部落起始的历史载体.干支刻符既是商部落的史前史,也是汉字字符的根,为汉文字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YH251、330的同文卜辞约占两坑卜甲的五分之二,其中同时同事同兆序的同文卜辞最值得注意。形成这一特殊现象的原因是各个卜官各行其事,最后交由刻工契刻,与几个卜官相对应的刻手只有一个。通过契者可以系联同时代的许多卜辞,契者应是卜辞分期的一大管键  相似文献   

5.
一、引论在人类生活中,有两大基本符号系统,这就是交际系统与记录系统.交际系统包括手势、体态、实物、烽火、鼓声、口哨语等等;记录系统包括结绳、系珠、契刻、数豆、图画记事、粘土记事等等.语言属于前者,而文字属于后者.从文字起源来看,无论前文字是图画样式,还是粘土标志,这二者都不是记录语言,而是直接记录人的思想观念.这些表达意念的象征性符号其有超语言的性质.只有在前文字系统中的符号经分解,与语言交际系统中的单个符号(词)取得对应,并用语言符号也必用语言符号来释读文字符号时,才使人们逐渐形成了文字是语言的派生,文字的功能仅在于记录语言的观念.语言符号的能指是语音,所指是语言化的概念即语义.文字符号的能指是字形,所指是文字化的概念即字义.语音指称字形(在文字中为字音),而沟通了语义和字义,因  相似文献   

6.
巫术文化可能是人类最早的文化现象,一切原始的文学、艺术、宗教等等的产生,都同它有密切的联系。这里仅从人类文字的产生加以论述。人类成熟的文字,即所谓文字符号系统,是在原始图画文字的基础上形成的。图画文字的前身是记事图画。记事图画是一种原始的记事方法,还不是文字。原始记事方法除了图画记事以外,还有符号记事和实物记事。结绳记事是一切民族在文字发明以前都曾使用过的一种符号记事的方法。对文字的产生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社会的需求,而巫术的发展则是文  相似文献   

7.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考古工作者在田野考古发掘中就经常出土骨刻文,但没有引起充分重视,并认为是自然腐蚀的。山东地区骨刻文主要集中在潍坊至济南地区,其年代距今约3300-4600年,是中国早期的一种文字。以距今约3700年的寿骨60骨刻文为界线,山东地区骨刻文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是在大汶口文化等陶器符号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期发展为较成熟文字,是甲骨文的主要源头。  相似文献   

8.
一 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蒙古族最初没有文字,同其他民族一样,也经历过漫长的实物记事阶段。 然而,随着社会交际的扩大,这些实物记事方法已不适用,于是根据实际必要,开始逐渐借用了邻近部落或其他兄弟民族的文字。在宋人彭大雅、徐霆所著《黑鞑事略》中:“霆尚考之,鞑人本无字书,然今之所用,则有三种:行于鞑人本国者,则只有小木。长三四寸,刻之四角。且如差十马则刻十刻,大率只刻其数也。其俗淳而心专,故言语不差。其法说谎者死,故莫  相似文献   

9.
】《三体石经))-Tq刻的时间在历史上有两种说法,源于《后汉书》则称为汉末所刻,源于《晋书》则称于魏正始年间所刊。历史上主汉者有杨衍之、张参、司马光、欧阳柴等人,主魏者有魏收、郦道元、赵明诚、王昶等人。主魏者在近现代有章太炎、罗振玉、王国维、杭世骏、王献唐、张国淦、孙海波、吴维孝、于右任、刘传莹、马衡等人,而主汉者只有王照留有几乎没有影响力的文字。本文从史籍、文本、书法三个方面进行考证,论述《三体石经》属于汉代所刻。  相似文献   

10.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纪传体中“通古为书”的创作之作.但通常人们评论所及,多在《史记》对中国史学发展的巨大影响和重要地位方面.笔者在研习中国地方志发展历史的过程中,深感《史记》对地方志发展的影响也是全面而深刻的,值得重视.一、方志刍型胚成于《史记》说任何科学学科的产生,发展与形成,都是缘于社会需求的.并且是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人文文化文明的发展紧密地联系着的.方志是方志科学运动的核心,它是随着社会与社会人文文化文明进化渐渐发展形成的.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考察.只有人类在有了对记事的需求下方志始能孕育而出.我国从“穴居野处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开始,人们在生活中就运用“结绳”、“锲木”、“刻陶”等作记号以记事,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记事技法的发展.从原始社会解体,到夏、商奴隶社会已发展为使用甲骨文、金文等技法记事.周王朝的建立,实现了封建社会变革,国家制度逐步健全,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人事社交活动空间频繁,这时再用甲骨文、金文的记事方式已不能适应人们对记事的需求,于是便发明诞生了文字,并且获得从由刻符号记事革新为刻字记事的技术进步,从而实现了使用文字书册典籍记事存史的飞跃.《周礼·春官·外史》载:“外史掌四方之志”,  相似文献   

11.
本文指出海南椰雕面临生存困境,针对椰雕目前的传承现状,应利用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机遇,制订合适的开发保护策略亟需实施。  相似文献   

12.
丁昆 《河南社会科学》2004,12(6):115-116
汉画像石艺术既没有此前彩陶、青铜器的神秘威慑图腾的羁绊,也没有其后佛教艺术统治的束缚,而是深受楚文化的影响。同时,汉代礼乐的盛行,对汉画像石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汉画像石艺术是在借鉴彩陶、青铜器、书法、雕刻、帛画、壁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13.
汉碑是我国传统金石学的最重要研究对象,自东汉中期开始出现,到东汉后期的桓、灵时期大肆流行。谶纬思想是两汉时期的重要社会思潮,盛行于西汉晚期的哀帝、平帝时期和新莽时期,泛滥于整个东汉时期,对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重要的影响。汉碑的形制并非受到西亚、北非文化的影响,而是来自汉代流行的谶纬思想,谶纬书籍中作为祥瑞大量出现的圭是汉碑形制的直接来源。  相似文献   

14.
杨明 《文史哲》2007,(1):87-94
《文心雕龙.丽辞》曾举出《周易》中的几种对偶方式,其中一种被称之为“宛转相承”,实际上就是多层(三层以上)对偶相连续,而每层对偶的上下联分别依次相承接、相对应。这种方式起源颇早,而较普遍地运用,则在魏晋以后。这与骈文萌芽、形成、发展的进程一致。值得注意的是,在魏晋、南朝的玄学、佛学论文中,此种方式相当发达。这表明它与说理的需要、与古人的逻辑思维颇有关系。骈文自魏晋时代成型之后,占据文坛统治地位达八百年之久。它不仅用于所谓审美性质的创作,而且普遍使用于政治、学术、社会生活等许多场合。因此,不但研究古代语言和文学,而且研究古代政治、历史、哲学以至社会风俗等,都必须读懂骈文。对于骈文、骈偶句式的语法修辞,包括其文句的接续方式,加以分析,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在秦皇岛境内的300余km明代长城中,有近千座敌楼,保存完整和较为完整的约占半数,在这些敌楼上都有券门和券窗,在很多券门上刻着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浮雕装饰,他们利用当地特有的材料,就地取材进行创作,风格各异,材质变化丰富,使原本冰冷的军事防御工事,增添了许多文化气息和人文关怀,然而由于近年来缺少相应的保护措施,使得大部分精美作品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损毁,合理利用和保护这些文化遗产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字起源试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汉字中,甲骨文并非中国文字之开端.偃师二里头遗址中的陶文,是夏代文字,其中许多可以与甲骨文、金文相对应.二里头文化陶文结构复杂、简繁并存,故还不是最早的中国文字.距今约6300年-42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一些陶器上的刻划符号,已脱离了原始图画的范畴,具备了文字的性质和特征,这才是汉字的源头.  相似文献   

17.
文字和词汇是文化的载体,常常反映着它们初次出现之前业已普遍存在的社会现实。而《说文解字》它不仅是文字符号集成,更是文化习俗世界的展示。它从饮食词汇的词义说解,从各个角度反映了中原地区上古生活状态和先民饮食文化观念,是上古社会客观的佐证。综合许慎的点描钩稽,又可对上古饮食文化作更深层次的内涵分析。  相似文献   

18.
黄粱梦吕仙祠照壁"蓬莱仙境"石刻,确为明代遗物。自"蓬莱仙境"石刻产生后,其名声即随"仙"气播布遐迩。近至邻县,远到隔省,凡与吕祖有关之庙宇、景观,多有墨拓而仿镌者。可见此石刻作为古代艺术品和道教史料,具有相当之价值,宜作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粱梦吕仙祠的单体重点文物而保护。  相似文献   

19.
包山简、天星观简、新蔡简等战国楚简中有成对出现的易卦,学术界一般都把这些成对的易卦看做是楚占中变卦的本卦和之卦,把这些易卦看做是卦。但是,这样的结论也存在疑点,仍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这些易卦可能并不是卦,而是真正的卦画,基中的符号可能并不是数字,而是几种不同的记爻符;成对的易卦,也许并不是变卦的本卦和之卦,很可能是两次筮占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戚良德 《文史哲》2004,(3):40-44
《文心雕龙》研究已经有了230余种专著和3000多篇论文,形成一门较为系统的学科:"龙学"。然而,准确把握《文心雕龙》这一独特的中国文论话语体系,仍是一件十分艰难的工作和未完成的任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文心雕龙》之于中国文论话语体系的关系和意义,不仅是"龙学"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更是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一个关键。站在魏晋南北朝"为艺术而艺术"之时代的制高点上,刘勰遍搜"文场笔苑"而建构起一个"以情为本,文辞尽情"的文论话语体系,以此形成了"神用象通,心物交融"的创作论话语中心和"风清骨峻,即体成势"的审美理想。这一"言为文之用心"的"情本"论的话语系统,使《文心雕龙》集中而典型地展现出中国文艺理论和文艺美学之独特的话语风貌,成为中国文论和美学的话语之本和理论之源。这是《文心雕龙》受到越来越多的中外研究者的关注,并因而形成所谓"龙学"的原因所在,更是"龙学"具有强大生命力之根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