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先验逻辑在康德批判哲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与形式逻辑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涉及认识对象,并改变了逻辑学与认识论相割裂的局面,从一定意义上讲先验逻辑便是认识论。先验逻辑为知识划界,从而为重建形而上学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2.
康德先验逻辑对形式逻辑的奠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康德先验逻辑与形式逻辑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澄清,指出康德表面上是从形式逻辑的判断机能中引出先验逻辑的诸范畴,实际上却是以先验逻辑的范畴为形式逻辑的诸判断形式奠基,从而使形式逻辑建立在认识主体的能动性上而“认识论化”了。文章最后结合康德先验逻辑的古代思想渊源和后世影响对其历史地位进行了初步的定位。 相似文献
3.
韩志伟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1):64-69
人们通常关注康德先验逻辑的知性特性而忽略其辩证特性,其根本原因在于未能深入理解康德先验逻辑的知性特性。通过深入研究康德先验逻辑的知性特性和辩证特性,我们不仅揭示了康德先验逻辑中所蕴含的对象性思维方式,以及在这种思维方式的指导下被人们忽略的先验逻辑中的实践和辩证法内容,而且还展现了蕴含在康德先验逻辑中的对象性思维方式、辩证法批判和实践转向的具体内容及内在困境。这些无疑对于我们真正理解马克思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切实深化马克思辩证法基础理论的研究以及丰富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具体内容是有助益的。 相似文献
4.
传统形式逻辑自以为是"形式的",但其未看到,所有的判断都是建立在时一个自在存在的世界的素朴信仰之上的,它预先赋予了世界以一种客观的意义和存在地位,因而变成了一门客观的"世界逻辑"与经验的实证科学.由于形式逻辑既无法实现自我证成,也无法帮助其他实证科学超越其实证性,所以,一门真正的哲学逻辑学,一门既能全面解释一般科学之本质可能性,又能引导其现实发展的科学论,最终只有通过先验现象学、先验主观性的奠基才能得以产生.从客观逻辑到主观逻辑,从形式逻辑到先验逻辑,这是胡塞尔借助现象学方法所铺就的一条逻辑之路. 相似文献
5.
康德的先验逻辑以范畴与感性 (直观 )的固有关系为主线 ,实现了对传统范畴论的改造。这种改造工作的最大贡献就在于它在先验的视域内、在逻辑的水平上割断了范畴与超验对象的联系 ,确立了范畴和直观的内在关联 ,从而使作为传统形而上学的特有逻辑存在形式的范畴的思辨推论变得不合法。这也就从学理上论证了作为绝对知识的形而上学的不可能。正因为如此 ,康德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成为反传统形而上学的经典本文 ,至今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纯粹理性批判》的两版范畴先验演绎和图型论中,康德以主体性先验演绎逻辑规定了先验的想象力作为认知过程的一个必要功能--具有积极地建构经验对象的能力.海德格尔在时现象学方法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借助于对源始的时间性的分析.赋予了先验的想象力新的价值:想象力的综合不再像知性概念那样是规范的,完全依赖于知性统觉,而是自身收成的.是完成自身超越的本源性力量,它不仅独自构成了一切对象知觉的最源始条件,还是人类理性得以超越出来的根本原因.海德格尔对康德的认知想象力的批判使得海氏哲学完全超出了知识论层面,打开了存在论的视域. 相似文献
7.
康德的先验演绎的任务是要证明范畴之对于经验的普遍必然性。康德分两步来完成这一任务,即证明范畴的客观有效性和客观实在性。主观演绎探讨了先天知识所需要的种种主观条件,其目的是服务于范畴的客观实在性证明,而先验想像力的提出则解决了范畴应用于直观的问题。先验想像力能够在直观与范畴之间进行沟通,这种沟通对于范畴之具有客观实在性的说明是至关重要的。由此亦可见先验想像力学说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康德先验哲学是古希腊哲学到现当代西方哲学的转折枢纽,是观念论(理念论)到现代哲学人类学的主体机能机构论的中间环节。从部族经验的“积累起来的遗传”开始,中经主体的先验性存在,终结于哲学人类学的心理结构论,这是先验哲学在人类心理历程中的运行轨迹。因之,研究先验哲学的思维方式,与研究一般哲学(或后验哲学)的思维方式,在路向上是相反的。同时,康德先验哲学(含美学)是一个庞大、丰富而复杂的矛盾体系,其理路是“心理-逻辑”二重结构的波动与纠合,它的运行必然突破任何单一的理论框架与逻辑一贯性。“康德现象”就是各种矛盾冲突的相互纠集,共争互荣的现象。这正是康德哲学美学的内在生命力与多维的理论生长点,它构成了康德哲学美学的广阔的解释空间。这也是研究康德哲学美学之难题。 相似文献
9.
费希特的知识学以活动自我摆脱了康德悬拟的自在之物的枷锁,由此确立起主体、自我意识对客体、实体的绝对自由。费希特以活动自我为出发点建构了知识学体系,这一体系由三个命题构成:自我设定自我、自我设定自我与非我的对立、自我设定自我与非我的统一。费希特通过对活动自我的逻辑演绎,使得由康德割裂开的先验自我,在逻辑的方式下得到了统一,但这种统一只局限在自我意识的反思中,主体与客体并未达到内在的、现实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11.
逻辑中的心理主义认为逻辑词汇的语义学内容在某些方面具有人类心理的某些特征。本文讨论了心理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反心理主义的基本论证。本文认为心理主义与反心理主义之争事实上反映了对人类理性和逻辑之间关系的不同看法。从人类理性与逻辑之间关系的角度看,逻辑是理性动物的一种认知构造,而理性动物本质上是一种逻辑动物。逻辑是内在的心理的,而人类心理是内在逻辑的。在此基础上本文阐发了一种逻辑认知主义的立场。 相似文献
12.
亚相容逻辑致力于刻画"不相容"但"足道"情形下的逻辑机制,在系统中容纳矛盾而限制矛盾律。其倡导者或将它与经典逻辑并列,或视其为对经典逻辑的择代。然而,在认知行动中,无论是在实在、思想和语言层面,本体论意义上的矛盾律都无法违反,被限制的只能是作为认知规范的矛盾律,被容纳的只是由违背该规范而产生的信念矛盾。而经典逻辑恰好可以通过对信念矛盾的本体论重塑,实现对亚相容逻辑的合理统摄。 相似文献
13.
旨在为形而上学重新奠基的康德所而临的严峻挑战来自休谟彻底的经验主义。康德所开辟的先验路径可谓是前无古人从“我思”命题入手,通过区分“未定知觉”与“已定知觉”,先验地消解“自我实体”;并抓住逻辑说明与玄学规定的区别揭示出理性心理学循环论证的背谬,他证明,“我思”绝不包含“我为实体”,“我”仅仅是思维之所以可能的“先验形式”。作为伴随一切概念的原始统觉的“先验自我”第一次被如此确立起来,对象的存在与知识的普遍必然性由此而获得一种新的牢固基础,“哥白尼革命”的支点正在于此。 相似文献
14.
全部知识的判断按照其内容和形式的规定,可划分为以下四种:经验综合判断(归纳判断)、先天分析判断、先天综合判断和先天分析-综合判断(思辨判断)。其中,先验自我的逻辑原理为归纳判断、先天综合判断提供了消极条件,但为分析判断和先天分析-综合判断提供了积极条件。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试图依据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关于的"先验演绎"的论述,结合新近研究成果对其中认识活动中的想象力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总结出康德想象理论的特点,并认为康德的想象力理论不但"承前",并且对而后西方认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后"作用,从而挖掘康德哲学中想象力理论与现代哲学尤其是现象学之间的深刻关联。 相似文献
16.
一般来说,自我意识原则作为一种系统的理论被创立起来,是由康德完成的。在康德那个时代,如下的思维规定已经形成了:第一,沃尔夫已经发现了知识是在范畴中存在;第二,耶可比发现了范畴乃是主体中的范畴,因而不可能认识到自在之物;第三,通过休谟,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知识被揭示出来。康德的哲学思想正是通过这样三种思路的启发才得以形成。康德的基本思路是从知识的建构方式上引出的。康德首先关心的是,作为一种概念性的知识,到底是通过何种中介,才可以在我们的主体中建构起来。康德曾在《纯粹理性批判》先验逻辑部分中回答了这个问题。康德指出,… 相似文献
17.
康德的认识论自我观明确地区分了先验自我与经验自我,二者具有不同的特征:先验自我不是实体,不可知;经验自我是实体,是可知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先验自我是经验自我的形式根据,经验自我则是先验自我发挥功能和作用的现实载体。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二者具有不同的作用:经验自我是具体认识形成的首要条件,先验自我则是知识的逻辑定格。 相似文献
18.
康德的认识论自我观明确地区分了先验自我与经验自我,二者具有不同的特征:先验自我不是实体,不可知;经验自我是实体,是可知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先验自我是经验自我的形式根据,经验自我则是先验自我发挥功能和作用的现实载体。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二者具有不同的作用:经验自我是具体认识形成的首要条件,先验自我则是知识的逻辑定格。 相似文献
19.
康德道德哲学关注的是实践理性发挥作用的领域,表现为三个维度.最高道德法则之普遍性的形式化阐明体现了先验维度;道德哲学之终板诉求的至善及康德对道德情感的眷顾体现了经验维度;作为道德哲学拱顶石的自由理念可思而不可知及对上帝的信仰体现了超验维度.我们既不能夸大其中的形式化因素,又要认识到经验与超验维度的重要意义.三者相互联结、相互蕴含,共同构成了康德道德哲学的整幅图景. 相似文献
20.
《江西社会科学》2018,(12)
认知就是人们认识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如果这里的人们是在不同的文化圈与不同的价值链之中,那么,他们对同一事物的认知就会有不同程度的差异,甚至相互矛盾。广义地讲,可能世界是指能无矛盾地设想的世界,而这里的可能又有逻辑可能与形而上学可能之分。逻辑可能是指事态的出现不会导致逻辑矛盾,不会违反逻辑规律;而形而上学可能是指事态的出现不与相关事物的存在、本质属性发生矛盾或不一致。当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既是超验理想也是经验层面的利益共同体。实现这一愿景就在于化解认知矛盾,进而通过文化互通建立起人类的价值共识。可能世界理论的智慧在于,可能世界的语言不是实在论的,它是一种正确性与合理性的代名词。从现实世界就是实现了的可能世界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人类自身构建和合社会的理想,起点就在于人们的认知矛盾能够得以化解,进而形成人们相互之间的价值共认,如此人们设想的可能世界才有现实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