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认为云南跨界民族的可持续发展直接关系到祖国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指出国内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的日益密切等国内外因素构成了云南跨界民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充分条件,云南跨界民族自身的特点正是其利用国内外客观条件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所在.  相似文献   

2.
跨界民族问题是现有跨界民族研究中的核心,而边境空间的变化催生了跨界民族研究的新的变化。空间是人类生活的第一场域,以往边境地区是国家的边缘空间,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心—边缘关系的加剧和跨界民族经济能力的不足是跨界民族问题滋生的关键。随着国家间关系的改善和国家对外经贸发展的需要,边境地区从屏蔽功能向中介功能转换,安全为主导的边境向发展为主导的边境转变,中心—边缘关系的改善使得边境地区成为新的发展中心。在这种新的形势之下,具备跨境交流能力的跨界民族成为边境地区一支不可忽视的特殊力量。因而,从发展的边境地区视角对跨界民族进行研究,需要有三方面的研究转向,即由问题型研究向发展型研究转变;由应对型研究向治理型研究转变;由防范型研究向软实力研究转变。这三个转变对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与东南亚跨界民族的改革开放需要重视的问题是首先,巩固和维护我国西南边疆地区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其次,大力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再次,狠抓跨界民族文教、科技事业的发展;第四,加快西南边境贸易口岸建设,推动边贸的发展;第五,充分开发这一地区独特的旅游资源;第六,切实抓紧跨界民族计划生育和人口控制;第七,继续抓好培养民族干部的工作。  相似文献   

4.
跨界民族问题是当下许多民族国家面临的棘手问题,其形成和运行具有自身的逻辑和机制.从历史渊源、权力结构、发展差距、社会融入、精英意识和国际关系几个角度对跨界民族问题进行发生学分析,可以看出,跨界民族问题的发生和发展是以上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共同结果.所以,民族国家要解决跨界民族问题,必须推行务实、灵活、弹性的民族政策,积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实现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5.
论跨界民族的多重认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雷勇 《学术探索》2008,(4):84-87
民族认同是民族的自觉行为,表现为一种归属感。跨界民族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在认同方面具有多重性,即民族认同、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和社会认同。历史表明,在国际关系中,政治认同和社会认同的作用最为敏感。因此,要处理好跨界民族问题,必须解决好跨界民族的多重认同问题。  相似文献   

6.
论跨界民族的多重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认同是民族的自觉行为,表现为一种归属感.跨界民族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在认同方面具有多重性,即民族认同、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和社会认同.历史表明,在国际关系中,政治认同和社会认同的作用最为敏感,要处理好跨界民族问题.必须解决好跨界民族的多重认同问题.  相似文献   

7.
跨界民族的类型、属性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作者对跨界民族定义、类型和性质、跨界民族的民族过程与发展趋势等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当今世界各国的跨界民族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政治人类学范畴的人们共同体,一种是文化人类学范畴的人们共同体;跨界民族的属性取决于该民族与国家结合的形式,不同类型的跨界民族有不同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由于跨界民族使我国的民族问题具有国际性特点,因而它直接影响到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影响我国边疆的稳定;跨界民族问题也是美国等国际反华势力和组织干涉我国内政,阻挠我国和平发展的主要借口,直接影响我国和平崛起的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所以我们必须从和平崛起战略的高度重视解决跨界民族问题,尤其是加大跨界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使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奔向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9.
刘海清 《学术探索》2006,(3):101-104
对中越边境文山段的历史考察表明,跨界民族的利益与边境的巩固和发展密不可分,因而不能像清政府那样撇开跨界民族群众利益而欲达到“靖地方事”的目的。边界少数民族过去是、现在仍是保卫边疆、巩固国防的有生力量。  相似文献   

10.
傈僳族在中国、缅甸、泰国、印度等国跨界分布格局的形成,主要是历史上寻找经济资源与区域内民族关系紧张双重因素导致的。长期以来傈僳族先民在区域政治格局中的关系和地位,对其民族认同感在历史上的演变产生着重要影响。近代以来,随着中国民族国家的建构和民族之间交往的频繁,促使其民族意识逐渐觉醒和强化,民族认同感越来越强烈。傈僳族大规模迁徙缅甸等国之后,其民族认同感也经历了一个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在当地族际关系影响下,不断重新调适,并呈现出与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之下的民族意识有一定差异的缅甸傈僳族的民族认同感。  相似文献   

11.
张永刚 《学术探索》2012,(4):133-137
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对中国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当代文学形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它从理论观念和时代生活两个层面促使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当代文学发生变化,其中包含着利弊交织的两种力量:它消解"整体"、"中心"观念,使民族文学的特殊性、异质性和唯一性等得到强调;它用"后现代"方式将民族生活和民族文学推入全球化潮流之中,导致写作的浅浮化、碎片化。在后现代文化背景下,当代西南边疆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在应对这种挑战的过程中,我们所持有的文化态度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 ,是文化的载体。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 ,文化差异表现得很突出。由于词义、语言应用的文化和社会背景、生活习惯等原因 ,给人们的交际与交流带来许多误会与误解。因此 ,语言学习的一个不可忽略的方面就是了解所学语言相关国家的文化。  相似文献   

13.
李伟 《学术探索》2012,(6):71-73
中西方在对英雄的道德和形象要求、个体与集体关系、亲民与生命观等方面存在显著的观念差异。其根源在于双方的生命存在观、传统哲学、文化、社会主体构成及民族人格等文化异质所致。  相似文献   

14.
政府社会管理在加快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政府社会管理,本文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政府职能和社会政策的视角,进行了分析透视。在中华民族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和统一的政治体制下,边疆民族地区政府社会管理体现了我国社会管理的一般性规律,但更由于民族地区独特的行政环境,在政治文化、社会结构、政府职能以及社会政策等方面的诸多差异,而使其政府社会管理呈现出特殊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15.
文化冲突视角下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文化冲突造成的价值观念、民族心理和政治文化的嬗变是影响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隐性文化因素。缓解与避免文化冲突必须进行民族文化适应。在遵循多元一体、民族性与现代性、继承性与创新性的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必须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培育民族文化参与意识,完善民族文化保护法规。  相似文献   

16.
滇边跨境民族研究六十年的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滇边实践的流变和国家建设的转变影响着滇边跨境民族研究的叙事范式。建国初探重在清晰滇边跨境民族模糊的面相。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紧张的国家关系使跨境民族研究集中转向北部疆域,滇边跨境民族研究涅无新的推进。直至八十年代,国家守土固疆和富边强国的意志延伸到全国边境,跨境民族研究为现实服务的理念成为急迫的国家需要,滇边跨境民族研究才再度得以补课建基。研究雏形的丰腴和完善,又将滇边跨境民族研究带入了争鸣的斡旋。这些争辩的话语使许多云南本土的边疆学研究者回头静心关怀实证,从滇边跨境民族真实的生境来哲思,发现了更多新鲜的研究理路和更加深层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7.
施真珍 《学术探索》2013,(4):103-107
《后汉书·西南夷列传》是研究西南夷的重要史料,对西南夷的7个主要部族地区做了较为详尽的记载,为我们透析当时的西南夷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本文从衣食住行、社会生产、礼俗文教三个方面对当时西南夷的社会生活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18.
李官  王凌 《学术探索》2013,(10):141-145
云南民族自治县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一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二是普及程度较高,发展水平总体均衡;三是师资队伍建设取得较大进展,教师配置更加均衡,教师队伍性别结构、民族结构、教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更趋合理;四是教育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总体向民族自治县倾斜;五是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资源配置更加均衡;六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管理运行机制不断优化.总结云南省民族自治县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经验,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是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保障,二是强调教育公平,树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理念,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三是建立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机制,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体系;四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教师流动机制,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师资力量基本均衡;五是努力改进管理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9.
文化变迁是一个必然的现象,它有着自然、社会、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如果以文化人类学为基础,从文化变迁的视角出发,探讨鲁甸县回族文化变迁的主要表现及其原因,一定程度上可以展现该县由此引发的未来发展机遇,以及传统文化变迁进程中回族文化的现代化价值。  相似文献   

20.
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对阴山地域民族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保护是促进阴山文化认同、实现阴山文化生态建设的重要技术手段。阴山地域各部门应该积极建设阴山地域民族文化资源数据库、展开多领域数字化合作和宣传,将数字化技术与文化产业有效对接,实现生产性保护等,有效促进阴山地域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实现阴山文化认同,全方位构建阴山文化生态圈,促进阴山地域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