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陶渊明的人生悲剧在于其人生支撑点的失落。人生支撑点的找寻与确立应该由社会舞台及生命主宰者两者的合力而定。东晋社会没有为陶渊明这种位卑清高的文人提供施展才华的场所 ,这是社会的悲剧 ;傲岸不屈的个性、安贫守节的人生理想使他在现实社会中找不到自己的立足点 ,这是其人生悲剧的内在因素。内外因严重扭曲导致陶渊明人生支撑点的失落 ,于是在行动上外化为仕时思隐 ,隐时欲仕 ,隐与仕构成其人生最大的困苦 ,作为著名文学家的陶渊明在作品中处处流露出找寻人生之路的困惑与迷惘。陶渊明的人生悲剧不但是他个人的深哀巨痛 ,更具深远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曾面临许多人生抉择:“为官”还是“归田”?“独善”还是“兼善”?“独居”还是群居”?“有君”还是“无君”?“有神”还是“无神”?这些人生抉择的过程、冲突与结果,展示了陶渊明的人生追求与境界。  相似文献   

3.
鱼玄机是晚唐一位才貌出众而命运又十分悲惨的女诗人,是女性文学史上一位典型的悲剧人物。鱼玄机的悲剧具有双重性,本文试从其婚姻悲剧、人格悲剧来分析其人生悲剧。  相似文献   

4.
庄子思想与陶渊明的人生境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渊明集中多次出现的“道”,是与庄子顺应自然的思想相联系的。陶渊明受庄子思想影响,形成自己独特的人生境界。第一,浓重的生命意识。第二,安时处顺,逍遥自适的人生态度。第三,安宁恬静、任真自由的心态。第四,从远古中寻求精神家园。在这四个方面,庄子深深地影响了陶渊明的人生境界,同时也反映了历史文化的承传和新变规律。  相似文献   

5.
6.
汉末以来的士大夫们,不论是古诗十九首的作者,还是阮籍和陶渊明,其对人生短暂无常的悲剧性的理解均无二致,然而因其主客观方面的种种差异,他们所采取的解脱之法却各有不同。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强调及时行乐,流于感官的刺激和满足;阮籍偏重于求取精神的麻醉和解脱,求取短暂生命的保存以及从有限向无限的超越;而陶渊明则着眼于人生的审美化和情趣化,以诗意的眼光改变对于日常生活的感觉方式,给自己绘出一个与现实给定的世界截然不同的世界,将其作为短暂飘忽的个体生命所能切实把握的灵魂归依之地。这是对于人生悲剧性的一种极高智慧的超脱,也是陶渊明之所以成为陶渊明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被称为"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在于其身陷人生诸多困苦中所表现出的那种超越的、乐观自适的人生态度.他是采用将生命诗化的方式消解了生活的苦痛,在心灵的超越中安顿了个体生命;儒家的"安贫乐道"思想是其能够超越的根本原因,是其在人生极度困顿中继续活下去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8.
对于阮籍,长久以来就有这样一种主流观点:阮籍属于曹魏集团,他一直对司马氏政权表示着不满和消极的反抗。他的人生苦闷也正是司马氏残暴统治压制下的结果。本文则通过对阮籍的任职情况和思想状态方面的考察,得出了不同的结论:阮籍并没有属于任何政治集团,他的一生尽管大多非常苦闷、消极,但这只是他的人格、理想和当时混乱纷争的现实有了严重冲突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魏晋是一个玄学的时代。阮籍和陶渊明都接受了玄学的深刻影响。然而两人的玄学观又有明显差异,它折射到人生思想上,一个悲观消极,一个恰然自乐。  相似文献   

10.
11.
论陶渊明的桃源境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渊明的桃源境界是一种精神境界 ,也是一种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劳动境界。鉴于目前陶渊明的研究现状以及陶渊明本人的实际 ,本文拟着重探讨以下四个问题 :(1 )陶渊明田园文明思想的历史背景 ;(2 )陶渊明田园文明思想的实质 ;(3)桃花源与陶渊明田园文明思想的内在联系 ;(4 )陶渊明桃源境界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论陶渊明诗中的鸟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渊明原本有着济世的豪情壮志,志入仕途是实现其志向的一条途径。但仕途生涯使他深刻认识到,置身于官场所需的虚饰矫励有悖于他所崇尚的自然率真的人生志趣,又因陶渊明一生对自然田园深怀热爱之情,他最终走上了归隐田园的道路。他的诗多以用来表现其用世之心,思想转换以鸟意象传达。保持洁身守志的精神品格,实现其超然自得的人生理想。  相似文献   

13.
陶渊明的魏晋时期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拟挽歌辞》中对死亡的思考正体现了他的“委运任化”的死亡观。本文结合魏晋文人创作挽歌诗的习惯和特点,试着分析《拟挽歌辞》所反映的死亡观和陶渊明思想的结合,论述《拟挽歌辞》在写作上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陶渊明诗话>的分析,论述后世对陶诗的接受和阐释,以此认识目前普遍共认的陶诗之价值和地位是经过怎样的过程而形成的.本文大体上分三层展开论述关于<陶渊明诗话>的版本和体例;<陶渊明诗话>对陶诗的接受和阐释;<陶渊明诗话>中论及的后世对陶诗论争的焦点.其中,"<陶渊明诗话>对陶诗的接受和阐释"又分三层论述陶诗的风格;陶诗的风格与后代诗人风格之比较;对陶诗的接受和阐释历代以来的演变."后世对陶诗论争的焦点"分四层论述关于陶诗思想属于道家还是儒家之争;关于陶渊明隐居田园的理由之争;关于题年号和题甲子之争;个别陶诗真伪之辨.  相似文献   

15.
鲍照的《学陶彭泽体——奉和王义兴》以“陶彭泽体”指称陶渊明的诗文创作这表明它已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陶彭泽体”的文体特征可以从其对六朝玄言诗的超越见出。“陶彭泽体”实现了体物、达理、抒情的完美统一,可用“玄而不玄”——玄妙而不玄虚加以简单概括,不仅富有理性精神,更具“诗性”内涵,是阐理、体物、抒情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的诗文开辟了中国古代田园诗一派,这与诗人所生活的魏晋时代的思想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其中玄学对诗人的影响是很突出的.作为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以其清新自然的诗歌传达出了前所未有的生命意识,即避世思想、田园情结和生死超然的人生观,这正好是一种崭新的人文精神.它对后代文人士子的影响是深刻而深远的.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对家族风范的承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渊明对传统思想和时代新风的接受不是简单的直接接受,而是通过家族中的优秀人物作为接受中介的。陶渊明的儒家用世思想和刚烈个性,明显地带有以陶侃为代表的祖先的宗族的情结和气质;而陶渊明的玄远自然的精神风貌,则打上了外祖父孟嘉的鲜明印记。  相似文献   

18.
"拙"在陶渊明诗文中出现八次,它的频频出现引人注意.我们认为,"拙"在陶诗中的出现并非偶然,从艺术层面来说,它概括了陶诗在语言上质朴、自然,不饰雕琢的风格,是陶诗的一种艺术特征;在精神层面上,它是陶渊明思想之体现,是洞彻了人生的真谛而产生的极有智慧的处世与自处之道;他藏"拙"为守,保持个体独立价值与精神自由,寻求"真"的自我,对后世士人用诗与处世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把田园生活题材带进诗歌,是陶渊明对中国文学思想史的重要贡献之一。田园诗对于陶渊明生命存在的意义在于:田园诗是其对生命进行终极追问,寻找新的生命归宿的手段;是其消解生命悲剧意识,对现实进行超越的方式;使其生命诗意的安居,并与自然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