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钟树梁诗词集》读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成都大学教授钟树梁的《钟树梁诗词集》(巴蜀书社2005年出版),收集了诗人自1938年到2004年间的诗、词、曲、对联共二千零数十首(副),无论从诗词的数量上抑或质量上,也无论从创作的时间上抑或内容反映的空间上,都令人叹为观止。著名学者周汝昌先生谓:“犹有锦江钟老在,更无遗憾句何工”(引杜诗:“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意),  相似文献   

2.
成都大学教授钟树梁的<钟树梁诗词集>(巴蜀书社2005年出版),收集了诗人自1938年到2004年间的诗、词、曲、对联共二千零数十首(副),无论从诗词的数量上抑或质量上,也无论从创作的时间上抑或内容反映的空间上,都令人叹为观止.  相似文献   

3.
成都大学原副校长、教授,四川杜甫学会副会长,四川诗词学会副会长,《杜甫研究学刊》主编钟树梁先生,因病于2009年11月9日逝世,享年94岁。钟树梁先生曾任民进四川省委会主委、民进中央委员以及第七届、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  相似文献   

4.
乡贤状元公张謇先生,是我国清末民初杰出的实业家、教育家,同时又始终是一个热爱生活的读书人。他结合科举、游幕、生活、事业等具体实际,撰写了大量内容丰富、文彩斐然的诗文、词赋和对联。  相似文献   

5.
走近刘仲邦先生的“六茅斋”,展现在眼前的是两副颇有气势的对联。一副是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江苏省楹联研究会副会长张杰先生书赠的条幅,上写:春云夏雨秋夜月,唐诗晋字汉文章。另一副是著名书法家尉天池先生手书赠送于刘老的对联:竹报一阳转,花开四化新。展眼望去,刘仲邦先生的书橱里尽是有关对联的藏书、资料。谈起对联艺术,身为中国楹联学会会员、理事,江苏省楹联研究会副秘书长的刘仲邦更是滔滔不绝。 对联,又叫楹联、春联、对子,是中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古往今来,众多文人墨客耕耘于斯。如今,全国已有240多个对联组织,古老的对联文化得到了普及。刘仲邦钟情对联艺术,醉心其中,默默  相似文献   

6.
楹联即对联,又称对于,其类别可达数十种之多,而名胜楹联只是其中一小类。顾名思义,名胜楹联即为名胜地撰写的对联,它有广狭之分。狭义名胜联仅指著名风景地的对联。广义名胜联包括著名风景地、历史文化古迹的对联。这样,广义名胜联就包括胜迹联、园林联、庙宇联、刹寺联,以及某些会馆、戏台、亭院等地的对联。我们这里说的名胜楹联,指的是广义的名胜联。  相似文献   

7.
文人家教联     
艾里 《山西老年》2009,(6):48-48
古往今来,一些有识之士,为了教育好下一代,精心撰写出许多含义隽永、情深意切的家教对联。这些对联挂在墙上,孩子们天天眼里看着,口里念着,耳濡目染,对他们的人格与品德起  相似文献   

8.
钟树梁先生散文创作数量繁多,成果丰硕。其散文创作,讴歌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成都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为城市的新气象而欢欣鼓舞,灌注了对新生活的热爱,对新事物的关注,使其理性的思辨带着生命的体温,做到了主观真挚与客观真实的较好统一。作者将其丰富的古典文学知识融于散文之中,时而引经据典,时而吟诗填词,信手拈来,适得其体,尤其是散文集中那些发自肺腑的抒情散文、悼念文章,读来感人至深。  相似文献   

9.
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撰写过这样一副称颂教师无私奉献的对联:“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其实,不仅仅教师是如此,任何被赋予生命的个体,都是平等地一丝不挂地带着一颗赤子之心来到这个世界,最后又平等地不带半根草地离开这个世界。从生命的本来意义上讲,人与  相似文献   

10.
钟树梁先生用100多个不同的词牌创作的近600首词作,内容丰富,气象万千。既关注政治大事,又体现个人情怀;既有欢愉,又有忧伤;既有壮士的慷慨,又有佳人的缠绵。抒情写景,议论明理,无一不可。嬉笑怒骂,讽刺谐谑皆成文章。给人以多方面的美感享受。  相似文献   

11.
张之纯《中国文学史》明确提出骈俪之文肇始于陆机。谭家健歪曲钟涛博士的观点。于景祥确实不清楚骈文究竟形成于何时。骈文是在阴阳思想成为普遍的世界观,即阴阳思想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之后,在辞赋的影响之下,在辞赋之外的散文中连续使用骈化句式而形成的。骈文最根本或最本质的特征就是骈,骈文是有意识连续骈化之文。辞采、典故、声律等是骈文在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次要特征和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12.
江津楹联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唐代,清代的钟云舫,当代的张述寅、王钟璘等都是楹联习俗在民间层面上的有效传承人。江津楹联学会、中山古镇、江津中学、中山镇初中等在江津楹联的传承方面成效显著,已成为江津楹联教育传承的主要阵地。为更好地传承江津楹联这一文化品牌,当前应重点作好拓展楹联发展空间、倡行楹联习俗等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3.
享誉中外的伊斯兰文化学术大师纳忠先生,在上世纪40年代既主持<清真铎报>的常务编辑工作,又曾在该刊物发表多篇学术文章,为弘扬伊斯兰文化和加强中阿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因此,了解和研究纳忠先生与<清真铎报>的关系,对于认识他的学术发展历程以及撰写人物生平传纪都有具重大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影坛,钟惦棐是一位成就卓著的文艺评论家、电影美学理论家。他的《电影的锣鼓》重在一个“破”字;而他在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的“和弦论”,通篇强调的则是一个“立”字。他的“和弦论”为中国电影美学的重构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石。尽管岁月流转,他的“和弦论”到今天依然具有活泼、新鲜的思想力量,对当代中国电影创作及其产业化的推进,无疑依然具有很深刻的理论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5.
晚明竟陵派以钟惺(1574—1625)和谭元春(1586—1637)为代表。20世纪80年代至今,学界对它的研究进入繁盛期与收获期,许多问题如竟陵派的地位及其与公安派的联系和区别、钟、谭生卒年及主要经历、《诗归》及其文学主张等都获得较深入的分析和求证,钟、谭著作得到整理。其间,一批具有研究生资历的中坚力量涌现出来,他们为竟陵派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6.
文章对李阳先生倡导的“疯狂英语”学习法和钟道隆先生提倡的“逆向英语”学习法提出了质疑。作者认为“疯狂英语”学习法是层次较浅学习英语的方法;而“逆向英语”学习法则是少、慢、差、费的方法,两者都会误人子弟。作者主张只有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地学习好英语。  相似文献   

17.
《考工记》服饰染色工艺研究——试论"钟氏染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工记》是成书于先秦时期的科技文化典籍,其中的《考工记.钟氏染羽》篇记载道:“钟氏染羽。以朱湛丹秫三月,而炽之,淳而渍之。三入为纁,五入为緅,七入为缁。”详细地描述了先秦的服饰染色工艺。虽然此处是针对染治鸟羽而言的,但其工艺技术和内在的文化意蕴却是和染布帛相同的,从侧面体现了先秦服饰艺术的伟大成就。  相似文献   

18.
汪维辉等编(2011)《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丛刊续编》是继汪维辉(2005)《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丛刊》后的又一力作,汪先生等把这些很有价值的语言材料汇集在一起,并做了认真细致的点校,为我们研究这批宝贵的资料提供了方便。但由于这批资料传世文本较少、俗字别体众多等原因,该书在点校方面仍存在若干可商之处。本文利用朴在渊、金瑛编《骑着匹·中华正音》中收入的两个抄本,对《续编》中的“《骑着一匹》系列”进行校读,兹择其要者17条予以论列,以求教于诸方家学者。  相似文献   

19.
国内三种陶诗译本各有特点.方重先生首译陶诗,他的<陶渊明诗文选译>使英语读者知陶;谭时霖先生译本<陶渊明诗文英译>是陶诗忠实而灵活的译本和文化翻译的力作,使英语读者好陶;汪榕培先生的译作是韵译本,他的<英译陶诗>使英语读者乐陶.对陶诗中"道"有不同理解和译法乃是不同的学术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