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科学报》一九八五年十一月三十日登载万高潮的撰文提出:经济现代化与政治民主化的矛盾是现实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首先,经济现代化与政治民主化的矛盾是现实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之间对立统一的客观表现。由于现实社会主义社会无一例外地都是在落后国家产生的,支配生产资料的权力与作为生产资料所有者的劳动者存在着某种程度的脱离;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与作为国家主人的人民群众存在着某种程度的脱离。  相似文献   

2.
一、六十年代美国的"现代化理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美国为中心,出现了一系列后来被称为"现代化理论"的研究著作.这一动向首先是从经济学和经济史学等学科开始的,其中心概念是所谓的"经济增长"(Lewis, 1955; Hoselitz, 1960; Rostow,1960).与此同时,由社会学家进行的从更广泛的角度出发探讨"工业化"一词的理论也于五十年代开始提出(Moore,1951),并与"经济增长"论者重视社会的论述不谋而合.这一学派有不少人仍遵循社会学传统而使用"社会变动"的概念,  相似文献   

3.
赵德勇  敬海新 《社科纵横》2008,23(8):112-114
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分野是现代生活的一个基本状态,健康发展的公共领域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它对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政治文明建设、公民文化形成意义重大.这集中体现为它的政治合法性功能、经济功能、社会功能、文化功能等.  相似文献   

4.
陈赟 《浙江学刊》2005,(2):93-102
西方个性认同话语产生于集体生活的传统中,可看作是把个人从国家与政府的控制下解放出来交付给地方性共同体(社会)的方式.但在现代中国,由于个性认同的产生是以传统的地方性秩序的瓦解为前提的,因此它总是在与国家、社会的紧张性之中确立自己的性格.一方面,它拒绝以"国民"、"人类"等名义命名的集体秩序,反抗伴随着现代性而来的公众的专政与集体的平庸.它反对以参与性的民主为核心的西方传统政治模式,追求各正性命的政治道路,对于反思中国现代性意识的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由于它承负着立人与立国、改造个人与改造社会的双重旨趣,总是不可避免地成为把个人从地方性的家庭等中剥离出来,直接交付给国家来直接使用的方式,成为为了建造现代国家而催生、创造个人的一项工程.  相似文献   

5.
据苏联《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杂志1980年第5期报道,苏联科学院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1979年共发表了21部研究世界经济、政治、社会关系与阶级关系等方面的著作.这些著作的内容涉及五个方面.一、论述"现代帝国主义当前的矛盾和发展趋势、资本主义总危机的特点"问题(共发表了6部专著).1. 《现代资产阶级的经济增长和周期的理论(批判性分析)》,着重分析经济周期性发展的各种理论和模式,以美国为例,对战后资本主义再生产特征作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6.
社会科学的现代化是指社会科学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反映现代社会的特点,回答现代社会所提出的新问题,从而能够对现代社会的多方面发展给以理论上的指导。社会科学现代化的内容主要包括: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现代化、研究对象的现代化以及研究成果的现代化。一研究方法的现代化是指研究社会科学的方法论和技术手段的现代化。从事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有科学的方法论,这是研究和认识社会的一把钥匙。在这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我们奠定了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但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并不是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现代化使人们进一步要求中国的思想现代化.作为中国长期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现代化自然而然就成为思想现代化运动的一个核心问题.作为大陆现代新儒家一支重要流派的潮汕新儒家在这场思想现代化运动中致力于将儒家思想向现代政治法律理论的转换,初步形成了以"良心"为突破口、以"仁"为核心的新仁学人权宪政理论体系.他们的努力值得我们大力的肯定,他们的勇气值得我们真诚的钦佩!  相似文献   

8.
一、现代日本国家政策形成过程分析中各种模式的对立及其整理"战后政治总清算"是现任首相提出的中心口号.它表明:近几年无疑处在战后政治史的历史转折期.自70年代末以来,在日本政治学界,就现代日本国家政策的形成过程,提出了形形色色的假说模式,并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一)四种主要模式(1)"官僚统治模式":其代表人物是战后日本行政学的权威辻清明.这一假说认为.尽管战后日本进行了改革,但由于美国占领军的存在而造成的间  相似文献   

9.
政治认同是一个现代命题,与现代化进程密切相关,但两者有合有悖.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对政治认同的普遍性关注源于两者的契合:自我性、发展性与求同性;而政治认同危机的产生、蔓延则源于两者的张力:现代化的客观性与政治认同的主观性,现代化的革命性与政治认同的历史性,现代化的超越性与政治认同的保守性.在现代化建设中,只强调两者的契合会造成政治认同的瓦解,而只强调两者的张力又会导致现代化的失效.  相似文献   

10.
中国和印尼是东南亚地区的两个大国,中国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与印尼的"全球海洋支点"战略高度契合,为进一步推动两国的经济合作提供了机遇。本文首先论述了"全球海洋支点"战略,包括其背景、目标、内容、路径及对其评价;其次,分析了中印(尼)两国发展战略对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三,从地缘政治、国家发展战略、外交战略、经济互惠等几个角度探讨了两国加强经济合作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第四,剖析了对印尼贸易投资的国内风险和外交风险;最后,为深化中印(尼)经济关系提出了几点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现代化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 ,经济、政治、思想等领域的全面现代化是中国自 1 9世纪以降、贯通 2 0世纪并伸向 2 1世纪的大文化主题。柴文华、陈红的近著《中国哲学的现代化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2 0 0 2年版 ) ,既是对 2 0世纪前半叶中国哲学现代化之路的历史描述 ,也是作者本人对中国哲学现代化问题的理论探索。首先 ,该书运用了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作者有意识地克服中国传统哲学只注重整体而忽视对个案深入研究的模糊性缺陷 ,既对中国现代哲学的一般特征、直觉论、文化观、方法论、人论等开展宏观研究 ,又分别对胡适、吴稚…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文冰 《浙江学刊》2005,(5):198-201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化,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依照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的目标,指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的三大实现路径,印:公民现代政治文化教育--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的先导;市场经济发展--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的根本;民主制度建设和村民自治--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的制度保证和实践尝试.  相似文献   

13.
王小章 《社会》2004,1(6):18-22
雅斯贝尔斯认为,马克斯·韦伯是一个 集政治家、科学家、哲学家于一身的人物。 “尽管由于命运和环境的作弄,他没有在政治方面享有显赫的地位,但却毫不减损他杰出政治家的本色,他的伟大就像一个没有手的拉斐尔,没有功绩但却有无限的潜力。(雅斯贝尔斯,1992:37)”确实,韦伯终其一生都热衷于政治、渴望献身于政治。而在韦伯看来,作为一个政治家,作为一个如韦伯在《以政治为业》(或译为《作为职业的政治》——编者注)中所说的“为政治而生”而不是“靠政治谋生”的人(韦伯,1998:63),在他献身于政治的时候,他首先必须清楚,政治的根本价值是什么?尤其是在现代世界中,献身于政治意味着什么?当然,要说明政治的价值是什么,首先必须明确政治是什么。从1895年发表“就  相似文献   

14.
隐私权:信息与网络时代的重要人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苏令银 《社会》2002,(5):10-12
应当看到,现代计算机信息与网络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借助计算机智能化、信息传播与交换的快速、便捷和时空压缩等优势,对社会的经济、文化、教育、科技、政治等诸方面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它又把社会及其成员带入一个全新的技术与人文环境中,使人们面临技术上的"可能"与伦理上的"应该"的严峻挑战,带来了许多政治、法律、伦理道德问题.而本文所关注的隐私权问题,便是其中极为突出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5.
新世纪中国民主政治发展与政治学的使命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胡伟 《浙江学刊》2004,7(1):99-10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法治国家作为中国现代化的基本趋势和目标,意味着我国现代化建设应当是经济发展和政治发展的统一.从21世纪的战略视野出发,现阶段应当加强民主政治和法治国家的建设,把政治发展提到一个更加重要的地位,其中,民主相对于法治又具有目标上的逻辑优先性.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中国政治学应发挥应有的作用.与社会学、经济学等对民主政治发展的研究更多地侧重于国家-社会、政府-市场关系等"体制外"问题不同,政治学直接触及到政治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这一民主化的"体制内"层面."体制内"与"体制外"是一种互补和互动的关系,但又有各自的发展逻辑.政治学所研究的国家、政府和政党及其制度,对于民主政治有着直接的决定性作用.当前我国政治学的重要任务应当是建构中国21世纪的政治发展理论,探索中国的体制内民主化道路,特别是把党内民主提升到民主政治发展的关键地位.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的目标定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李文冰 《浙江学刊》2004,(6):187-189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化,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依照中国政治现代化目标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内在发展逻辑,提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的三大目标定位,即:从臣民政治文化走向公民政治文化;从民本的政治文化走向民主的政治文化;从伦理型的主德、人治政治文化走向以法为本、德法兼治的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17.
原始仁学面对的自然、社会、知识环境与现代社会迥异,而原始仁学及其现代义解所共持者为:义利之辨和紫朱之辨."义利"为仁学伦理学之原则,"紫朱"(真伪)为仁学伦理学之方法.将二者运用于当前国内外学术现象,以新仁学之"义镜",反射出错综复杂的文化学术界之"利薮经纬":今日国学、汉学、留学文化所内嵌之功利主义固疾,实导致中华文化在物质性成就不断提升的同时,将结构性地降低其民族精神文化之水准.对治之策正是返归仁学精神本身.历史辩证法在于:最古老的东方伦理学智慧,在最现代的西方等符号方法论协助下,将有效提供人文科学现代化的认知标准和工具."伦理学"(传统原则)必须与知识论(现代工具)结合,才能成为有创造力的精神实践手段.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新型现代化"可分层为"现代化"、"新型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以传统现代化为参照,长期缺位或发展不充分的心性、生态和政治文明,构成中国新型现代化的主要维度.其主要特点是:在对象上"化物"又"化人";在内容上,将现代化视为具有复合性和多向度的集合体;在路径上,致力于现代化各个层面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在结构上,交织着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的各种因素,并由此带来传统性、现代性、后现代性的互动生成与建构.解读中国新型现代化,不仅有助于理解此概念存在的合理性,而且也能为制定新型现代化发展战略提供必要的学理支持.  相似文献   

19.
中国诗学的开山纲领"诗言志"理论,在源头处就奠定了中国文学的两重性:政治性与文学性的并生关系.因此,"声音之道与政通"、"诗缘政"等观念,就成为中国文学发生或解析的重要维度.本文以晚清至民初的宋诗运动(又称"同光体"诗学)为考察对象,简要勾勒该派诗学所表现出的文学与政治互动关系的脉络.简言之,在中国近现代的社会转型过程中,文学与政治的互动关系,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自觉的主体意识通过文学表达对政治的想象、期待以及挫折,客观地再现了此时作家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20.
于昆  高军 《学术交流》2004,(3):97-100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对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对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和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也为新形势下中国现代优秀人才培养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我们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把握规律,拓宽思路,扎扎实实地做好现代优秀人才培养的各项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