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4 毫秒
1.
庄汉山 《探求》2005,(Z1):93
社区思想政治工作要把握"坚持与时俱进"这个关键,"坚持党的先进性"这个核心,"坚持执政为民"这个本质,紧密结合社区精神文化生活的新发展,不断改进创新.  相似文献   

2.
"执政为民"揭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高价值取向和我们党的本质定位及执政目的。要坚持执政为民,就必须密切党群关系和探讨掌握执政规律。  相似文献   

3.
坚持和发展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金东珠一、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伟大成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伟大成果,是毛泽东同志在社会主义时期的最重要的理论建树之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意味着敌我矛盾、剥削阶级与被剥...  相似文献   

4.
慎言 《浙江学刊》2003,(2):137-138
十六大报告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本文将侧重结合学习十六大报告谈谈怎样才能执政为民.……  相似文献   

5.
"民生大过天,人民福祉大过天".在加快兴起新一轮大开发大建设热潮的同时,防城港市坚持执政为民的宗旨,认真学习借鉴全国各兄弟市经验,坚持把民生工作放在突出位置,举全市之力奋力推进.  相似文献   

6.
在新时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中国共产党对如何正确处理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关系进行了多方面的、创新性的实践探索:继承"民本"思想,提出"执政为民"理念;继承"天人合一"思想,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继承"德治"传统,践行"以德治国";继承"和合"传统,推进祖国统一及世界和平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管黎荔  李凌 《社科纵横》2009,(9):5-7,18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我们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本文从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特点和成因、新时期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必要性和方法策略三个方面对胡锦涛新时期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进行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人民内部矛盾概念的历史解读及在新时期的理论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内部矛盾这一概念,由于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所发生的剧烈变化,它在改革开放后消失于学术视野,被其他从西方引进的思想、语言体系代替.当前,中国正处于剧烈的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大量涌现,其中大多数为人民内部矛盾.但由于经济利益差别的扩大,导致了人民内部矛盾往往以非常激烈的方式表达出来,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危害.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仍然是指导我们党客观分析社会形势,指导我们采取科学的手段化解社会性冲突和突发性事件的基本理论.人民内部矛盾理论与中国共产党人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密不可分,它渗透着我们党的许多宝贵经验和传统,积淀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代表着共产党人崇高的道德和伦理追求.人民内部矛盾概念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紧密相联的,二者缺一不可,它与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相似文献   

9.
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正处于关键时刻,在客观上要求有一个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因此,能否正确处理新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并影响到改革的深化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它已成为我们能否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新课题。一、正确认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特点新时期的显著特点是改革开放,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这个特定的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社会的人民内部矛盾状况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相比,无论是内容、形式还是特点,都呈现出一…  相似文献   

10.
十六大报告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本文将侧重结合学习十六大报告谈谈怎样才能执政为民。首先,只有与时俱进,才能执政为民。只有与时俱进,才能在准确把握时代特点的基础上正确判断党的历史方位和新时期党的任务,并进而科学制定并正确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实现执政为民的目的。只有与时俱进,我们才能搞清楚新时期人民的概念,摈弃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做法,才能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把一切积极性充分调动和凝聚起来。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人民的概念是具体的…  相似文献   

11.
邹宏秋 《学术交流》2006,1(11):52-54
新时期我国社会仍存在各种矛盾和问题,人民内部矛盾是现阶段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主要问题。维护社会稳定,需要我们实现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奠定坚实的世界观、方法论基础。同时,维护社会稳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根本原则,以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治政为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2.
辨析以人为本的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的“人”是指生而平等的作为类的独立的人,这种人摆脱等级和人身依附关系,是在世界历史中形成的。中国作为典型亚细亚生产方式的东方国家,经过了“民”—“人民”—“人”的转换历程。中国封建社会民不同于欧洲的农奴,中国的民在人格、经济、政治地位上都是平等的,与“官”相对立。“人民”是“人”与“民”的结合体,兼具人与民的双重特性,人民是与敌人相对立的政治概念,是原来“民”的主体,但已排除了地主富农、官僚资本主义等反动阶级,它是共产党服务的对象,同时,用人民概念表明政权的性质。“人”和“人民”一字之差但不可等同。随着历史的进步,敌人这一与人民相对立的阶级力量退出历史,使人民概念失去了与其相对应的存在前提,人民开始向马克思所说的作为类的人回归,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才提出“以人为本”而不是以人民为本。当然,人民作为世界通用的概念将长久使用,在非严格意义上,称“以人为本”为“以民为本”或“以人民为本”也未为不可。  相似文献   

13.
王维国 《唐都学刊》2005,21(3):36-40
关于政府人的人性预设经历了三个阶段、两次转向.第一次转向是由"道德人"转向"经济人",第二次转向是由"经济人"转向"公共人".作为对"道德人"和"经济人"超越的政府人预设,要既能发挥对政府人积极的激励作用,又能起到约束作用,使激励和约束相得益彰,因而"公共人"并不是对政府人的真实揭示.正义一方面和道德相联系,另一方面又和社会制度、政治体制和政府组织的正当性相关,因而对政府人的正义要求恰好既能发挥激励作用,又能发挥约束作用.可见,政府人的基本角色是"正义人".  相似文献   

14.
确立人民内部主要矛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紧迫需要和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中国共产党把领导与群众的矛盾作为人民内部主要矛盾,对其进行过直接探索并取得重大成果.执政党的人民内部主要矛盾观点未纳入人民内部矛盾学说文本,这主要是整风运动后期国家政治生活主题变换的结果,深层原因是执政党未厘清人民内部矛盾与社会主要矛盾的关系,与一些不必要的担心和人民内部矛盾研究视阈狭窄有关.尽管新时期我国社会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但领导与群众的矛盾依然是人民内部主要矛盾,科学认识和着力解决这个矛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李佳妮  肖六亿 《创新》2011,5(2):58-61,127
结合劳动者和劳动对象这两种生产要素开创出一种分析生产效率的崭新模式———人地结合模式,将人的组织形式与地的组织形式排列组合起来讨论,证明"人分地合"的模式有利于生产率的提高,进而提出进行土地制度改革、推进土地流转以及进行户籍制度改革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以人为本:服务型政府的价值基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仁春 《创新》2009,3(2):30-33
在现代民主社会,政府的权力来自于人民,政府的运行需要依靠纳税人缴纳的税收维持,因此政府理应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型政府以公民为本位,以满足公共需求为基本取向,以向公民提供高效优质服务为宗旨,因此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直接体现。随着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在中国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建构公共服务型政府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政府转型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7.
徐辉 《创新》2008,2(5)
迄今为止,人们普遍重视企业的人本管理,而对公共组织的人本管理不够重视。公共组织应努力借鉴企业人本管理的经验,结合自己的组织和"公共人"的特点搞好人本管理。  相似文献   

18.
非公有制经济具有很强的活力 ,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 ,也是富民强国的重要举措。应进一步解放思想 ,优化投资和发展环境 ,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建立健全服务体系 ,加快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刘寒刚 《学术交流》2003,3(11):109-113
我们不能从“人”之外的领域来考察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人”本身的需要正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决定力量、阶级矛盾是推动阶级社会前进的内在动力,它们是从三个侧面对人的需要这一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的不同表现;这些力量共同形成了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结构。我国当前只有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两条腿走路,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发展参与的积极性和历史主动性,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才能真正满足人的需要,并最终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