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胡适的《尝试集》是他“实地试验白话”之作,以证明白话可以创作出好的诗歌。胡适的诗来自于他的生活,他对现实的感知,追求“自然”的白话新诗音节;胡适青睐虚词以调和文言和白话,多用“了”字,甚至用“了”字押韵,又常用“也”字;《尝试集》第二篇、第三篇大多数诗运用了“对语体”结构,因为这种形式容易造成诗歌的说话语调,形成比较自然的节奏;《尝试集》还开拓出一些新的意象,如《老鸦》中“乌鸦”的全新意象。这四个方面构成了《尝试集》白话新诗的现代特质。  相似文献   

2.
陈宝琛、陈曾寿等作《落花》诗表达对清朝的怀恋和对逊帝溥仪的忠贞之心。这些诗作客观上有着悲惜文化衰残的意味。吴宓的《落花诗》在感叹文化飘零的同时,也突出了其固守道义的责任感。陈寅恪的咏花之作则是通过现实事件寄寓文化之思的,其中还浸透着他维护文化尊严、弘扬文化精神的"惜花"、"护花"之情。陈寅恪、吴宓二先生的咏花之诗堪称中国文化花果飘零的悲歌挽词。  相似文献   

3.
E.E.卡明斯是20世纪美国现代实验派诗歌的开拓者和杰出代表,其诗歌创作行断意连.他独特的建行方法、标新立异的模式和风格使他成为视觉诗的代表,他所创作的诗歌具有“画诗”的美誉.本文将依据陌生化和神话原型分析理论深入细致地分析《正是春天》这首诗,充分领略这位标新立异的诗人如何将其立体派绘画思想融入这短短的诗篇之中,利用陌生化原则和神话原型使诗歌呈现出完美的春天图景.  相似文献   

4.
悖论元素被看做是构成诗歌文本张力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田桑在诗歌《藏身于木箱的火》中则通过对记忆的书写向我们展示出悖论在世界、事物、诗歌与我们个体之间所造成的奇妙关系:诗中事物在逻辑构成上是悖论的,事物本性与人类情感是悖论的,诗对事物的敞开与蔽合之行动永远处在悖论之途中。在他的诗歌中对悖论的言说由诗歌本体延伸到对人类自身现世处境中诸多矛盾现象的思考,并进一步引发了我们对悖论之态度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一九一七年二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八首白话诗,这是《新青年》杂志最早刊出的文学新形式——白话体诗歌。后来,他把这一时期创作的白话诗结集出版,题名为《尝试集》,取“自古成功在尝试”之意,并表明这是实践他的实验主义。胡适为什么能够在“五四”前夜开一代风气,首举“白话文”大旗而作新诗呢?其具体缘由是因“一连串发生的几件小小的事件”而萌动的。在《四十自述》时里,他说过一件事:作为美国“庚款留学生”的他,每月总要收到一张自华盛顿清华学生监督处寄来的支  相似文献   

6.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中的第四首,是唐代七绝中广为传诵的名篇之一。但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和词句的解释,却很有些不同的看法。 唐汝询《唐诗解》(卷三十六)认为这是一首厌战的诗:“苦战久矣,然不破楼兰终无还期,悲何如耶!”他把“黄沙百战穿金甲”理解为“苦于久战”;把“不破楼兰终不还”理解为“不破楼兰终不得还”。从而得出结论,说这是首抒发久战思归而又终无还期的感情极其悲愤的诗篇。  相似文献   

7.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诗歌翻译对白话新诗的草创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胡适与朱湘作为这一时期诗歌翻译的领军人物,他们在诗歌翻译目的、译诗题材选择以及译诗语言与诗体采用等方面存在着不同.他们通过译诗分别为中国白话新诗的草创与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王维写山水园题材的作品,数量之多,远远超过了其他诗人。历代诗评家们对王维诗歌所取得的成就多持肯定态度,但在如何看待王维山水田园诗创作这一问题上,有的看法并不合理。由于他的集子中有一些讲论佛理的诗篇,如《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等,这便形成了一种误会,似乎王维的诗歌即是佛理的诗化和图解,即使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新文学运动 ,诗歌无疑是骁勇的急先锋。其中 ,胡适是首倡者 ,郭沫若是奠基者。在各类现代文学史中 ,均有记载 ,胡适的《蝴蝶》是我国第一首白话新诗。它写于 1 91 6年 8月 2 3日 ,发表于 1 91 7年 2月 1日出版的《新青年》。其实 ,第一首白话新诗应是发表于 1 90 9年 5月 1 3日的《民呼日报》 ,诗题《元宝歌》 ,署名“大风”。据查 ,“大风”即是于右任 (见《于右任辛亥文集》)。全诗如下 :一个锭 ,几个命 ,民为轻 ,官为重。要好同寅 ,压死百姓 ,气的绅士 ,打电胡弄。问是何人作俑 ,樊方伯发了旧病。请看这场官司 ,到底官胜民胜 ?《元…  相似文献   

10.
李贺是中国诗史上一位奇特的诗人。他的诗歌像一株绚丽夺目的奇葩,开放在百花争艳的唐代诗歌花圃中。他写诗呕心沥血,以极为严肃的创作态度,博采众长,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奇峭瑰丽的独特诗风,尤其是描写音乐演奏的诗歌,更是别具特色.李贺一生创作了240多首诗歌,音乐诗虽然篇目不多,但想象丰富.构思奇巧,感情炽烈,艺术手法新颖别致,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本文主要拟就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申胡子咸篥歌》、《龙夜吟》、《听颖师琴歌》等作品来浅谈一下李贺音乐诗的艺术风格。一、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李贺的音乐诗继承了屈原…  相似文献   

11.
据<吴宓日记续编>记载,1954年2月17日,<红楼梦新证>的作者曾赴重庆北碚谒见老一辈红学家吴宓,五天后"临行赋诗,留谢宓与此间诸先生".实际上,此诗原本是去年(1953)的12月上旬赠送给老师顾随的作品.半个世纪后,作者将此诗与顾词<木兰花慢>(石头非宝玉)联系起来,却颠倒了它们产生的顺序,使读者误以为顾词乃因<新证>而作.此攀已导致学术纷乱,诗者"为客已得南威论"遂成了<木兰花慢>疑案的前奏曲.由此可知,某些回忆文字是比较容易失真的,除非寻得可靠的旁证材料,否则不可轻易采信.  相似文献   

12.
吴宓认为小说不是生活的消遣,而是人生的表现,赋予了小说对个人、社会和世界以厚重的文明教化功能。他从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流派那里吸收“写实小说”的概念,把自己的人生观和道德理想作为小说主旨追求的目标,强调小说对真、善、爱等终极价值的张扬。依此为标准,吴宓展开了对中外“写实小说”的批判。  相似文献   

13.
周密字号考     
周密是宋元之交著名的文学家及文献学家.他博学多识,著作等身,在史学理论、史学撰述、文学批评、诗词创作等方面都有突出的建树,在中国文学及史学史上均占有一定的地位.周密一生,所用字号甚多,但因种种原因,导致现今学术界对其字号的使用并不能取得统一,在一定程度上处于混乱的状态,亟需作一细致梳理.本文就周密的全部字号依次展开梳理考订,补阙拾遗,以期正本清源,还原其历史的真实原貌.  相似文献   

14.
李思纯1919年留学欧洲,1923归国,时或为官,然主要从教高校。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吴宓等众多著名学者和文化名人过从密切,是当时学人圈中的活跃人物和知名学者。但因李氏辞世较早,其名鲜为当代学界所知。李氏在1946年赴南京出席"制宪国大"期间写下了一部记事甚详的《金陵日记》。手稿为李氏家人珍藏了半个多世纪未为人知。其中涉及众多人物与事件,尤其是对"国大"细节,李氏政治态度,生活情境反映真切,呈现出一个颇具多样性的历史"世界"。  相似文献   

15.
十多年来,吴宓研究有日渐升温之势.<吴宓日记>的整理出版,为正确评价吴宓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关系提供了可能.吴宓痛恨五四新思潮提倡者的言论,常常是恶语相加,是一种典型的非理性式的批判.他反对新文化运动的"不正确"做法,但并不反对新文化,也不反对引进西学,而是主张新文化建设要探本求源、融会古今中西.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吴宓视作顽固、守旧的反动文人,他的学养足以使他具有了与新派人物对话的可能,可惜的是对话没有成为现实,教训是十分深刻的.  相似文献   

16.
吴激家世生平考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代初年著名词人吴激处于导宋学入金源的承前启后的地位,曾对金代文学有过令人注目的贡献;其书画作品今虽未见,但作为米芾传人之一,在宋金艺术传递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亦不可低估。考述吴激的家世生平,可以使我们了解吴激其人,并深入理解其作品。  相似文献   

17.
回到历史的语境中考察吴宓与新文学之间的关系,可以客观审视当代文化保守主义的真实意图。围绕现代写实小说,吴宓和新文学阵营展开了一场"异元论战",他以菲尔丁和萨克雷为代表的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思潮和模糊的写实概念作为评判国内写实主义的尺度,走进"异元批评"的泥沼,与新文学产生隔膜,背离了自己标榜的批评标准。吴宓的新文学观不是个别的,也不是"五四"这个历史转折时期所特有的,站在今天的高度,既要重新评价新文学,也要重新理解吴宓,不可简单地肯定或否定。  相似文献   

18.
吴梅村《圆圆曲》,作于明清易代期间。历来论者,皆以“冲冠一怒为红颜”为讥刺吴三桂,虽然不误,却不免失之皮相。结合明清之际史实读《圆圆曲》,互相参证,诗人创作之幽怀孤抱乃得昭然:盖借圆圆之遭际,抒兴亡之悲恨,于当日民族之劫难作沉痛之反思,表层刺吴讽陈,深层刺清,于崇祯帝自杀弃国之不智,深致惋惜,矛责及李白成军之“荒宴”,故不能承担内安外攘之历史责任。诗人的立场是民族的立场,而非仅明朝遗民的立场。  相似文献   

19.
卞之琳将自己的诗歌翻译成英文的过程所遵从的翻译伦理与其在英诗汉译过程中所遵从的翻译伦理不一样。英诗汉译过程中,其遵从翻译的再现伦理,不仅再现英文诗歌的内容,还能再现英文诗歌的形式;自译过程中,其遵从广义的翻译规范伦理,译文虽再现了汉语新诗的内容,却没有完全再现汉语新诗的形式。在诗歌意象传达方面,其译文传达了原诗的意象所指,却没有保留这些意象原有的表现方式;在格律和韵律的传达方面,其译文保留了原诗的诗行数目、跨行方式,却没有保留原诗的节奏和押韵方式。指出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弱势话语地位,是导致卞之琳在自译过程中践行广义的翻译规范伦理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钱谦益是清初著名的诗学理论家,他对前后七子诗派的批评是其诗学理论构建的重要内容和现实要求。钱谦益与前后七子之间的关系可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前后七子诗学对钱谦益的影响,主要集中于钱谦益诗歌创作的早期,这种影响既有负面的不利的一面,也有正面可取的一面。一是钱谦益对前后七子诗学理论的批评,在具体的批评中钱谦益注意到了知人论世和区别对待,这些批评几乎贯穿钱氏的后半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