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余华《鲜血梅花》的解读历来有"寻找"说,复仇说,存在虚无说,荒谬说等多种解读的意义,相隔多年之后,重读《鲜血梅花》,循着梅花剑传说的演绎之路,作者以不动声色的冷静客观,将历史的辉煌和现实的无奈一一呈现于世人面前,文本中成对人物及意象构筑起东方文化特有的二元传统,令人沉溺进而反思。联系余华之后的创作,《鲜血梅花》昭示了当下人的一条无可选择无可奈何的"现实"之路。  相似文献   

2.
1989年是中国先锋派小说形式创新势头逐渐减弱的一年。创作于这一年的《鲜血梅花》体现了作者余华在特定历史时期文本创作的过渡性和复杂性。本文运用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对该文本进行深入的结构分析。分别从文本的功能层、行动层和叙述层等三个层面分析论证《鲜血梅花》在叙事结构上呈现的复杂面貌,即一方面是对传统武侠叙事予以颠覆,对传统古典价值予以否定,表现了先锋派反传统的特质,另一方面文本叙事开始向故事性、历史性回归,显露出一些作者回归现实的先兆因素。  相似文献   

3.
"游走式"情节是长篇小说在发展演变中形成的展开情节的重要方式之一。在以"游走"情节作为主体的文本中,人物在漫长游走中的目标追求和无休止地游走与渴望归宿的目标期待对于丰富深化文本的内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游走"情节的角度还原分析《西游记》和《堂吉诃德》,认为《西游记》是魔幻浪漫主义的游走叙事,《堂吉诃德》是写实主义亦庄亦谐的游走叙事;明晰两个文本的救赎与救世的目标追求,以及由此产生的"悲剧中的喜剧性,喜剧中的悲剧性"的独特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4.
在民国武侠小说历程中,《蜀山剑侠传》正续集创作跨度长达18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典型文本。对《蜀山剑侠传》文本进行实证清理,在知人论世、集回形式、情节结构三个维度上,可以作为三四十年代民国武侠的一个缩影来进行考察。在文本的研究中进一步拓展至整个民国武侠的中时段历史,则可引入"后不肖生"的研究视角,正如"后金庸"研究视角一样,可以看到该中时段武侠继承与创新的逻辑基点与逻辑理路。  相似文献   

5.
21世纪以来,相继有“大陆新武侠”“后金庸”武侠等概念的提出,学术界在武侠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网络武侠小说研究也从诞生后的媒介研究发展到全面研究和衍生研究等多个方面。网络具有商业化、自由化的风格,与娱乐化的写作模式共同促进了网络武侠小说的独特性和丰富性。网络武侠小说往往因其模糊的定义导致外延和内涵的不确定性,研究具有一定难度。文章从网络文学平台——起点中文网入手,分析网络武侠小说的发展历经萌芽期、发展期和拓展期等阶段,在女性武侠、玄幻、奇幻、东方幻想武侠等方面不断开拓,衍生出IP运营、价值取向、海外传播与译介等热点议题,促进网络武侠小说核心价值观的转变、武侠作家的自我突围,助力下一阶段网络武侠小说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故事新编·起死》篇从创作来源上看,实际上是鲁迅先生对古代"庄子与骷髅"母题的重构,又揉合了现代风格改编而成的。《故事新编》中"庄子叹骷髅"情节框架则主要来源于清代小说《续金瓶梅》,骷髅复活、恩将仇报情节是两部作品的相同之处。鲁迅《故事新编·起死》不仅有着多重隐喻的故事内涵,而且增加了荒诞的情节与人物,成为"庄子叹骷髅"故事母题的集大成之作。  相似文献   

7.
余华90年代的三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是其小说创作中具有转折意义的作品,其中共有的“祖父———父亲———儿子”的父系人物结构模式突显了父亲的中心地位,呈现了父法由颠覆到重构的嬗变过程,表达了对人性善的呼唤与礼赞,人们从中可以看到余华对秩序和人性的深沉思考,此模式也就成为传达余华小说创作轨迹变迁的有力载体。  相似文献   

8.
余华《活着》对“福贵式的活着”的批判具有超出作者意识的客观意义 ,使其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达到了价值增长的高峰。“行家话语批评”由于偏重艺术形式分析 ,容易忽视文本深层内涵而导致对文本精神价值砝码的遗忘  相似文献   

9.
目前的研究往往关注于《宠儿》与希腊悲剧《美狄亚》及《圣经》的互文,而该作与荷马史诗《奥德赛》的互文,却鲜有人论及。本文认为《宠儿》借用了《奥德赛》的"回家"模式,在主题、情节上都与《奥德赛》存在着互文关系,为对该作品尤其是对女主人公赛丝人物形象的互文性解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宠儿》取得成功的关键之一是,莫里森利用了荷马史诗《奥德赛》"回家"模式与悲剧《美狄亚》的巧妙拼接,将"杀婴情节"放在多个文本的互文语境中观照,使作品成功地走出了敏感主题所带来的伦理困境。  相似文献   

10.
武侠小说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文学及文化记忆之中,从港台新武侠到大陆新武侠再到网络武侠小说,载体的变革为武侠小说创作及接受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也极大地拓展了创作的空间。在这一过程中,读者活跃地参与其中,以“默默的强势”对文本意义的生成产生了深远影响。以2018年武侠小说专题调查为中心,兼及2014年通俗文学综合调查,分析当下武侠小说读者的阅读选择,发现当下武侠小说阅读中,金庸作品的阅读及接受仍是“侠之大者”,其作品的流行、经典化和意义生产,都是当代武侠小说的标志性事件;在从以梁羽生、金庸、古龙等为代表的纸媒武侠阅读到网络武侠阅读的变迁过程中,读者的年龄、性别在阅读选择中差异显著;当下网络文学中出现的泛武侠化,一方面与作者创作的媒介机制和读者阅读心理机制密切相关,更与“原侠”精神一脉相承,是中华民族共有的历史隐喻、文化符码及心灵投影的文学表现。  相似文献   

11.
《西林安班玛发》是满族说部"窝车库乌勒本"重要文本之一,它不仅承载了满族先民丰富的萨满文化,也在产生时代、文本形式、主体内容、传播流变等方面表现出鲜明的史诗性。从文本所表现的西林色夫一生英雄伟业及主要情节母题看,《西林安班玛发》也是一部极富民族个性的萨满英雄史诗。  相似文献   

12.
"后金庸"是中国武侠小说史的重要一环。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后金庸"武侠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完成了对"后金庸"概念的提出与诠释。从研究特点和文献内容来看,主要聚焦于以下四个方面:其一,武侠小说伦理内涵的改变;其二,武侠小说文体属性的扩大;其三,武侠小说的美学意义研究;其四,媒介变革下的研究。这些研究一方面为我们呈现出"后金庸"武侠小说对金庸时代武侠文化的传承、发展与革新历程;另一方面梳理了武侠小说史的纵向发展脉络以及武侠小说创作的逻辑延展过程,对今后侠文化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当代众多作家中,余华是极具个性的一个,也是在创作上极富才情的一个,其作品亦备受评论家关注。2009年余华研究论文篇数近百,比历年都多,无论是对叙事、语言还是作品意蕴都有深入解读。文本研究方面,《兄弟》依然是评论家关注的焦点。颇有意味的是,前两年达炽热状态的《兄弟》研读今年在国内渐趋冷却,只剩喧哗后的余响,而在国外却方兴未艾。另外,很多评论家似乎不约而同地关注到了余华的创作风格及"转型",从不同角度挖掘其风格成型原因及"转型"程度深浅。本文以此为据点,对2009年的余华研究作出综述性解读,力图为众多余华关注者和评论家客观地展示出该年的余华研读现状。  相似文献   

14.
2005年余华推出了所谓"十年磨一剑"的作品《兄弟》。《兄弟》折射出余华超越以往的决心和宏大叙事的野心,但是作品产生的阅读效果却与余华的初衷大相径庭。本文从余华试图超越但创作乏力两方面分析两者产生悖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目前的武侠小说研究,存在着类型学上的困境。由武侠意识形态、武侠形式建构、武侠专门知识三个子系统所构成的“武侠知识体系”,作为一种研究模型,在还珠楼主小说中得到了突出的展现。1932年在天津开始武侠小说创作的还珠楼主,迅速超越了1920年代南向北赵的创作模式,初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武侠小说类型知识体系,他以“第二世界”为核心从本体论、认识论、道德论、实践论诸方面建立起了武侠意识形态子系统,以奇观叙事为核心的成长体验、正义迷局、奇观异境形成了人物中心、事件中心、场景中心的武侠形式建构子系统,以武功法宝和江湖世界建构了武侠专门知识子系统。还珠楼主长达20年的武侠小说创作,使他成为中国现代武侠小说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为武侠小说类型知识体系的生成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20年代,向恺然、赵焕亭二人,一南一北,开启现代武侠小说大幕,史称“南向北赵”。长期以来,对“南向北赵”的研究均显不足。进入21世纪,向恺然生平、创作线索已基本明晰,现代性研究视野介入,研究方法趋于多元化。关于赵焕亭的研究则刚刚起步。文章在中国现代武侠小说研究的整体观照下,概括“南向北赵”的主要研究成果,有利于把握武侠小说热点展开研究,为当前的武侠小说创作、研究提供借鉴。目前,平江不肖生的基础性研究逐步完善,多集中在他的多重身份、生平经历、史料研究、现代性内涵的突破、对“江湖世界”的构建以及“南向北赵”在中国现代武侠史上的地位与贡献等热点议题。平江不肖生的代表作《江湖奇侠传》《近代侠义英雄传》《留东外史》研究较为丰富,但总体上略显杂乱、不成体系。就平江不肖生研究而言,可以从拓展现代性研究视野,建立武侠研究模型、转换研究视角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从1945年代开始,《白毛女》文本的传播与再生产就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以1980年代为界,《白毛女》的文本研究模式也经历了一个"政治化"评述趋向新时期以来的消解意识形态、"去政治"模式、从文艺形式的单个批评研究转向整体性的文化研究态势。论文结合中英文世界关于《白毛女》不同文本的研究成果,对其进行总结与梳理、反思与展望。  相似文献   

18.
《西游记》第一二回已经用隐喻暗示方法,透露出其"最终定稿人"是明代万历时的茅山乾元观全真道士阎希言师徒。该文按《西游记》隐喻暗示思路,再破译陈元之序言以及"镇元子"、"华阳洞天主人"的真象。在《西游记》文本中,我们看到了横跨文本中的镇元子艺术形象、序言作者陈元之和《西游记》出版前夕的"最后定稿人"舒本住三者之间的一种互相对应、互为化身的"三位一体;"如果再加上"华阳洞天主人",可知"最后定稿人"舒本住在文本中有三个艺术化身,于是就形成了"四位一体"。从这种"三位一体"或"四位一体"看,陈元之序言即舒本住所写,是这位"最后定稿者"的"自白",主要内容包含了对阎希言领导《西游记》最终定稿的再暗示,对《西游记》定稿文本启蒙主旨和丹学内涵的突出强调等。  相似文献   

19.
论21世纪大陆新武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1世纪大陆新武侠"简称"大陆新武侠",这-概念于2004年正式提出.大陆新武侠具有鲜明的不同于港台新武侠的特点:一是大陆新武侠的"江湖"表现了后现代语境下的现代追求;二是女性武侠小说作为一个突出的现象改变了武侠小说性别政治的固有格局;三是强调学养与智慧的武侠智性写作,丰富和提升了武侠小说的类型界域与文体品位;四是大陆新武侠的广域叙事,从知识立场上拓展了武侠小说的文体类型.上述特点,共同形成了短短几年来大陆新武侠创作的繁荣,表现着大陆新武侠巨大的类型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20.
从悲剧性和悲剧效果角度探讨《原野》中主人公仇虎与原野应具有的关系。从悲剧性看,《原野》中仇虎和原野的关系,应具有和谐的一面;而在原创中仇虎和原野的关系被扭曲,对《原野》的悲剧效果形成了破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