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六十年代中后期开始,苏联文学中出现了所谓“道德题材”的作品。到七十年代,这类作品大量涌现,它几乎遍及各种文学体裁,渗透到对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的描绘之中。道德题材作品的大量出现,是苏联当代社会生活发展的某些特点的尖锐反映。苏联自1965年实行“新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2.
苏联解体后的20余年来,俄罗斯从思想界到文学界对前苏联历史进行深刻反思,重构"苏联"记忆成为当代俄罗斯小说的重要内容,文学由此变成诠释"苏联"形象的特殊话语方式。由于各种社会矛盾和利益关系的缠绕,在小说中如何重构苏联记忆成为一个复杂的文化问题。面对同一个苏联"文本",出现了几种迥异的文学诠释路径,由此呈现多重的"苏联"面。小说作品大致可分为三类:政治祛魅化的"苏联"、日常生活化的"苏联"、情感符号化的"苏联"。从集体记忆的理论视角对新俄罗斯小说中的"苏联"历史书写问题进行系统爬梳、审辨,可追踪考察当代俄罗斯文学发展的新态势,以及俄罗斯民族如何运用文学叙述策略建构"苏联"的历史记忆。  相似文献   

3.
1958年发表的《查密莉雅》,是当代苏联杰出作家艾特玛托夫的代表作之一.这篇才华横溢的中篇小说,象一朵艳丽无比的奇葩,引起了苏联文学界的普遍注意,使作者一举成名.《查密莉雅》作为一部道德探索小说,作者注意的中心,不在于惊心动魄的情节,也不在于人物命运的曲折坎坷,而在于揭示新旧两种道德观念的冲突.道德探索是俄苏文学的一个传统主题,普希金、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文学巨匠,都从社会责任的角度,探讨过道德问题.艾特玛托夫继承了托尔斯泰等文学巨匠重视道德的现实主义传统,并且表现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4.
文学领域中的道德危机和道德失范带给人们的道德破坏和精神伤害对社会和谐发展极为不利,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不利的因素,社会现实要求对文学的伦理学研究。文学伦理研究的价值表现在文学能形象鲜明地反映人的处境、性格、命运以及社会道德的冲突和个人精神的状态,生动体现人们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理想的探求,展示人性的复杂性和深度,故而与现实人生和社会伦理有一种深刻而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苏联"现代"文学,与其他民族国家特定时期的文学一样,不可避免地带有那个时代的印迹.创作活跃在这一时期的苏联作家,在作品中反映苏联社会的主流思想与人民的精神,在文学殿堂中大力塑造在苏联革命与建设中的人民形象,抒写人民意识的觉醒与创建新生活的信念,揭示苏联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30多年的苏联"现代"文学见证了苏联社会的历史风云,也构成其独特的"人性"特征.  相似文献   

6.
对于《金瓶梅》中的潘金莲这一文学形象,人们过于习惯充当道德审判官的角色,一切有背于于人伦的“淫”都在严厉判决之列,而全然不顾封建时代造成“淫乱”的社会历史根源。对于这一多面体的复杂的文学形象,道德的简单评判难免带来审美的误区。所以,有必要调整一下视角和焦距,把“淫妇”还原成人来研究。有鉴于此,需从文化角度对其心理世界及造成这一人物悲剧命运的成因作一探究。   相似文献   

7.
文学是反映时代和社会生活的。苏联文学从七十年代开始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倾向,针对苏联从六十年代中期起推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科技革命,使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的同时所带来的一些消极后果——不仅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而且人的精神面貌也产生了令人担忧的变化,如消费主义和物欲主义的增长,传统美德的丧失,人际关系的冷漠,乃至人性的泯灭——加强了道德探索,道德问题越来越渗透到各类题材的作品中,以唤起人们注意并消除这些后果。苏联科学院院士克德罗夫指出:“文学和艺术不仅应该跟上科技革命的步伐,而且应该造成某种平衡,某种障碍,以抵制个性差别的消失和对科学技术的片面追求。”一批六十年代登上文坛、描写农村题材的作家在道德探索中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其中的瓦·格·拉斯普京就是一位擅于描写农村道德题材,在当今苏联文坛上颇有影响的作  相似文献   

8.
刘绿宇 《南都学坛》2000,20(4):50-51
中国文学史上“弃妇”形象大批涌现 ,这与专制的男权社会密切相关。具体来自以男性为轴心的家庭形式 ,来自极欠公平的婚姻形式———一夫多妻制。社会文明的发展 ,旧的婚姻形式的废止并没有遏制“弃妇”形象的再生 ,更出现一批不离家的“精神弃妇” ,社会道德同情人身被弃的女子 ,而对精神被弃的女子却置若罔闻 ,这既是男权文化的遗风 ,更显出传统文化中的“弱者意识”。“道德批判一切”的社会文化氛围 ,抑制了国民健全人格、强者精神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在新时期初期的"改革文学"中,以《乔厂长上任记》等为代表的众多作品都致力于"改革闯将"形象的塑造。在这些改革者的形象修辞中,权力意识和现代特质以及改革者的道德纯洁性是突出表现的重点,改革文学大都力求突出这些特点,这使改革文学的写作体现出高度的同质化,也逐渐形成了一种"主流"的写作样式。这种"主流"写作样式既突出了"改革闯将"们的形象特质,又遮蔽、忽视了某些重要的社会命题,而另外一些作家对改革的内在矛盾命题的发现和追问恰恰表现出文学具有的丰富和复杂,他们的追问与反思也显现出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苏联文学史上,工业题材作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几乎可以说,它是与苏联文学同时诞生的。而工业题材作品中的正面人物形象及其演变,既能反映苏联社会的变化,又能体现艺术表现手法上的继承租创新。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分析莫斯科故事这组作品中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知识分子形象基础上,从社会历史和现实因素这两方面评析阐述了产生"市侩习气"的种种原因,并结合作家的思想以及文学信念探讨了作家在道德探索方面的主要特点和哲理化倾向。  相似文献   

12.
信仰是对人生最高价值和社会最高理想的反映和评价。道德信仰是道德的精神本体,是道德的终极关怀。然而,在当代中国,人们的信仰缺失,已经产生了信仰危机。我们只有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加强道德教育和自身的道德修养,才能建立科学的、理性的道德信仰。  相似文献   

13.
《晃来晃去的人》——现代人的精神困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索尔·贝娄作为当代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表现了在物质、精神极度贫乏空虚的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以及精神世界的困顿,展现了当代人的生存困境,并力图从对自我、自由的探寻中寻找出路。《晃来晃去的人》是他的一部经典之作,在描绘现代人精神困惑的同时塑造了现今社会没有立足点“晃来晃去的人”这一文学史上的经典形象。  相似文献   

14.
由于医生职业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医生角色不时地作为一种承担特殊社会意义和负载作家审美理想的独特形象进入文学的视野.随着社会发展以及文化和文学语境的变迁,文学作品中的“医者”形象与内涵亦不断演变.以“医者”形象变迁这一视角为切入点,通过分析相关文本,研究西方文学不同时期作品中“医者”形象所呈现的不同面貌——从《圣经》神话中医治一切的上帝到现代派作品中接受过医学教育并掌握现代医学技术的医生,西方文学经典中的“医者”形象经历了去神性化的过程.同时指出,不同时期的“医者”形象又反映了各个时期的医学发展和社会、政治、经济以及作家对医生角色的认识与思考.  相似文献   

15.
转型期文学发展的混饨与无序是一种必然现象。表现在道德方面存在着作家社会责任感弱化、浮躁媚俗的倾向,在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中出现了道德的真空。对此,这篇谈话从:一、社会道德现状与文学的使命;二、道德转换与艺术家的人格重建;三、转变前景与批评的任务这样三个方面对当前文学现代化与道德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方方面面的问题作了前防性的批评与总结,提出道德重建不能脱离中国特有的文化基础和传统以及已出现的新道德因素;文学界和批评界应当建立起现实的、理性的心态,宽容地对待多元化的现实和多元化的文学;遵循艺术规律,在道德重建的历史进程中发挥应有作用等观点。  相似文献   

16.
余秋雨批评现象成为20世纪90年代文坛引人注目的事件,影响之大是因为它凸显了当时知识分子通过文学创作或批评重塑群体文化形象的努力,这一形象内涵主要包括道德理想主义、思考独立性及对现实社会的高度关注。同时,弊端也显现了出来:"酷评"背后的批评学理性缺失,道德拔高造成"反求诸己"的缺失。余秋雨事件中的种种得失应引起文坛足够的重视,在吸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更好地践行批评的功能,承担起社会思想与文学审美积极建构的责任。  相似文献   

17.
《高兴》:“左翼”之外的“底层文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学与时代的关系一直是文学研究的重大主题,《高兴》再一次提出了这一严峻的问题。在“左翼”式的“底层文学”标准参照下,《高兴》独特的典型形象、思想资源以及人物关系值得研究界重视。就此而言,贾平凹提供了“底层文学”一种新的方式,即在“美学”与“道德”之间,在不伤害“文学”的“可能性”的基础上,探索对大时代的讲述。  相似文献   

18.
俄罗斯当代著名作家尤里·波里亚科夫的代表作品《无望的逃离》是一部以中年知识分子巴士马科夫二十几年的工作和生活经历为切入点,反映俄罗斯社会在苏联解体前后社会巨变和知识分子阶层心态裂变的当代小说。主人公巴士马科夫堪称俄罗斯当代"多余人",在对其"多余人"形象的塑造过程中运用了现实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双重创作手法,从而从人物性格和创作手法两方面完成了对19世纪俄国"多余人"这一重要社会情结的超越。  相似文献   

19.
摄影文学历史性地出场,引起了学者们对其自身合法性的"在场"追问、命名焦虑、理论定位以及与"文学性"在场的关系等相关问题的争论,但是这些问题的探讨与争论并未触及到摄影文学的核心——摄影文学的本体存在。摄影文学的本体存在并不是一种简单的、表面的图文关系,而是表征为"图配文"的显性结构与处于同一话语空间的价值隐性结构所构建的"本体",作为一种共时性的本体存在,摄影文学显性的图文结构"遮蔽"了"文学性"的真理性存在。因此,鉴于目前摄影文学研究所存在的学理式批评稀薄、学理阐释倚重图文符号系统的异同等问题,摄影文学的本体研究、审美范式研究以及人文性研究应当逐渐成为这一研究领域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水不仅是人类社会重要的生活、生产资源,也是重要的审美资源。在文学领域,描写"水"的内容极为丰富。"水"成为具有感染力的文学形象,经过历代延续,已积淀为频繁出现于作家笔下的"传统形象"。中国文学典籍中对水的描写,可以分为实用意义的水形象、审美意义的水形象两大类,后一类又可进一步分为环境形象、本体形象、比喻形象。这些水形象的丰富内涵成为中华水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