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唐代河曲粟特人"六胡州"治城的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分析粟特人移居区"六胡州"及其后继行政建制的沿革,并结合历史文献记载、文物普查和实地调研资料,说明粟特人"六胡州"地区行政单位的治城前后共有12处.重点探索各个府州城的地理位置,认为宥州旧城位于今内蒙古鄂托克前旗查干巴拉嘎苏古城,宥州新城即今鄂托克旗东北部的水泉古城,兰池都督府治城即今鄂托克前旗驻地敖勒召其镇东侧的巴格陶利古城,匡州治城在鄂托克前旗查干巴拉嘎苏古城,长州治城相当今鄂托克旗查布苏木东部保尔浩绍古城,鲁、丽、塞3州的治城分别相当今鄂托克前旗的查干巴拉古城、巴郎庙古城、呼和淖尔古城,含、依、契3州的治城分别相当今鄂托克旗的哈达图古城、敖伦淖尔古城及今乌审旗呼和淖尔古城. 相似文献
2.
河湟区域是宋夏战争中,北宋军事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北宋在对河湟的经略中,重视利用河湟吐蕃及汉传民俗、宗教文化,求得吐蕃民族对汉宋文化的认同,平息和解决民族之间的矛盾,以期最终达到经制西夏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辽代燕云地区佛教文化探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辽代燕云地区崇佛信教者不分民族(汉、契丹均有)、不分阶层(贵族、平民均有)、不分性别(有男也有女),呈现出普及性和大众化的趋势;广大僧俗信徒组邑社、建寺庙塔幢、刻经讲经,佛事活动呈现多样性和繁复化倾向;佛教流派以密宗为主,并吸纳其他宗派教义“有用”成分及契丹原始萨满教中与密宗教义相类部分,同时杂采西域和中原佛教,文化内涵呈现兼容性和地域化特征。辽代燕云地区佛教文化之所以出现繁盛景象,尽管成因错综复杂,但却有它的客观性和必然性,主要与唐及五代两次灭佛、契丹皇帝支持、社会民众需求及经济利益驱动有关。 相似文献
4.
5.
民国的风俗变革与变革风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是时代大发展、社会大变革的时期 ,风俗的演进也进入到转型的阶段。风俗的全面变革促使了一系列变革风俗的产生。文章论述了当时风俗文化演进的三种趋势———对人的尊重、对迷信的涤荡以及政治因素的渗入 ,是民国风俗步入现代化进程的显著标志 相似文献
6.
本文阐述了"中国民俗学会"艰难、曲折的创建过程,寄希望于新一代民俗学者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相似文献
7.
<辽史·地理志>向来以其粗疏为学者们所诟病,故前贤考证、订补的论著甚多.而笔者在阅读中发现其对辽代的建置有很丰富的地名渊源解释且有一定规律可寻,可据其从整体上探考辽代地名的命名方式及特点.这一课题尚无人进行系统研究,本文从辽代地名通名、辽代地名专名、辽代的侨置与沿袭地名、辽代的美愿地名与重复地名四个方面对这个课题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9.
文章旨在考证三姓名称的真实来源,对于地方志并根据志书资料由诸多专家、学者得出的三姓形成诸说提出质疑。文章认为三姓是在康熙朝赫哲族旗籍化过程中,旗文化与赫哲族民俗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具体说,八旗制度中的上三旗是三姓即前三姓出现的决定性因素,赫哲豪族姓氏处于辅助地位。三姓形成与赫哲诸姓豪族早来、后入此地无关。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辽、夏的交恶是控制与反控制造成的,辽控制西夏的目的在于利用西夏在宋西部造成的紧张局势,向宋攫取更大的经济利益。文章还指出,辽完全从自身利益出发制定对夏政策,不可避免地破坏了西夏政权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