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要依赖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为地方经济发展进行融资的模式目前已陷入困境,"土地财政"推动经济建设的融资模式也因国家对房价的调控而难以为继。分析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快速增长的宏观经济环境与原因,研究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治理的措施,辨识地方发展经济面临的融资困境,走出地方发展经济融资的困境,是我们当前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在阐释学界对中国土地制度探讨的基础上,指出其中的焦点问题是土地"涨价归公"的制度和理念是否合理,而对"土地财政"的构成和规模展开充分的经验分析,是论证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的基础性工作.研究发现:土地财政主要由土地出让金、土地税收和土地规费构成,具有以土地出让收入为主、以土地税收收入为辅的特点,是一种混合性质的公共收入.自1990年代后期以来,一方面,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急速增加,成了地方财政的主要组成部分,地方政府高度依赖土地财政;另一方面,土地财政兼有地租、税收和金融性质,给地方政府带来了严峻的金融风险和政府性债务问题.土地财政是中国实现土地"涨价归公"的独特方式,但是土地"涨价归公"的理念是一个世界通则,与土地所有制的关系很弱;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主要区别在于"涨价归公"的具体制度机制不同.  相似文献   

3.
土地财政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1994年实行的分税制改革和地方官员晋升考核体系的影响。基于此,可在委托--代理的理论框架下,提出包含分税制改革影响和官员晋升锦标赛的分析模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上述两者的共同作用导致了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格局的形成。同时,该模型还可解释中央政府试图通过转移支付政策减少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依赖程度的努力为什么会失效。本研究有助于促使地方政府土地融资走上更加理性和规范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土地财政与房地产价格关系分析及其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我国房地产价格基本走势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土地出让收入与地方商品房售价关系模型的构建与结果检验,指出了土地财政是推动地方房地产价格上涨的重要力量。从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事权、财权,改革土地出让金制度,开征物业税,完善土地收益分配制度,积极防范政府土地融资风险四个方面提出了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5.
周学东、周晓松在《中国改革》2013年第2期撰文认为,不合理的土地流转定价机制是土地流失的原因之一。中国目前尚未建立完备的土地流转市场,因而无法形成公平的市场定价。现行地方土地财政及土地融资机制内含隐性侵犯农民权益的道德风险。因为现有土地制度严格禁止农民自主抵押,但地方政府可通过土地融资机制实现抵押。由于农民缺乏处分权和定价权,政府权力可能被滥用,从而损害农民利益。中央政府的国土指标(总量控制)和土地审批(准入控制),并不能有效控制公权力滥用。地方政府在经济下行压  相似文献   

6.
由于中国分税制改革的不彻底,造成了地方财政拮据。地方事权的扩大,地方税收减免及共享税税种增多等因素加深了财政困难程度。地方政府为摆脱财政困境,以地生财,导致房价不断升高。在理论探讨的基础上,通过相关数据比较和地方财政与房价计量模型对结论进行了回归分析。最后为缓解"土地财政"对房价的压力,提出扩大地方财政的财税对策。  相似文献   

7.
在理论归纳土地财政对创新投入影响机制的基础上,基于2005~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使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递归模型等方法对中国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是否影响地方创新投入进行了经验验证。结果表明:土地财政显著促进了地方创新投入增长,但金融危机减弱了土地财政的促进作用。土地财政主要通过增加财政科技支出、改善基础设施促进了地方创新投入增长,但其带来的房价上升则对地方创新投入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土地财政对创新投入的影响程度存在地区差异。该研究明确了土地财政在地方创新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对地方政府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为了揭示财政分权与制造业产业集聚的关系及其传导机制,选取2001-2018年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运用系统GMM估计方法实证考察了财政分权对制造业产业集聚的作用。结果表明:(1)财政分权对制造业产业集聚产生了扭曲效应。(2)进一步机制检验发现,财政分权对制造业产业集聚的抑制作用主要通过挤占财政科教支出、扭曲税收竞争行为以及引发土地财政扩张等路径实现的。为了缓解财政分权对制造业产业集聚的扭曲效应,本文提出优化现有地方政绩考核机制,转变地方"重生产、轻科教"支出偏好,有效约束地方税收竞争行为,以及建立健全地方土地管理体制是实现制造业产业集聚的财政分权改革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9.
土地财政收入是当前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我国土地管理制度、财政体制、政治体制和法律制度存在缺陷的产物。土地财政收入在繁荣我国地方经济、推进城市化进程、缓解地方政府财政压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土地财政制约了地方产业的转型升级,扩大了贫富差距,积累了财政与金融风险,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应该从完善体制入手,规范土地财政行为,规避风险,充分发挥其积极效应。  相似文献   

10.
波兰作为新兴市场化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没有单纯依靠地方发展基金的方式解决地方基础设施的融资问题,而是采用了自有资金、政府优惠贷款、商业银行贷款和发行市政债券融资相结合的方式。波兰地方政府的这种融资方式,在保证地方政府财政良性运行的同时满足了基础设施的融资需求。波兰的成功经验,为解决我国地方政府的融资和保持财政平衡问题提供了借鉴,波兰市政债券的发展也为我国发展市政债券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11.
土地财政不是一个单纯的财政问题,在分析其制度变迁路径基础上对地方政府由此做出的行为选择进行探讨,并采用计量分析方法进行实证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同级地方政府的竞争、财政预算压力及预算软约束是推动地方政府走向土地财政的推手.需要通过转变地方政府竞争体系,发展主体地方税种,改革我国现有的土地征用和出让制度等措施从源头上根治土地财政问题.  相似文献   

12.
我国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模式在全国展开,引发了诸多弊端。在此背景下,基于“诺斯悖论”理论,从分税制改革动因、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委托——代理”关系、土地产权制度、转型期地方政府典型的“经济人”行为特征、“路径依赖”对以土地出让为主的地方财政获取模式的强化作用方面,分析出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模式形成的内在机理。在此基础上,从完善现行财政体制、建立现代农村土地产权征用制度、科学划定中央与地方政府土地财税收益的分配关系、地方政府向“城市公共治理者”角色转变、建立科学全面的政绩考核体系等五个方面提出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模式转型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旨在揭示土地财政对地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以辽宁省为例,采用2000-2012年14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进行了计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土地财政为地方政府发展经济提供了制度激励,促进了地方经济增长,但和固定资产投资和一般预算收入相比,土地财政的影响程度相对较低。与此同时,土地财政的急剧扩张产生了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以及制度环境的变化,在18亿亩耕地"红线"的约束下,透支未来的土地财政将难以为继。由此可见,对现行财政体制、土地制度和政绩考核制度进行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4.
[摘要]土地财政的出现与我国分税制改革密不可分,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收入对当地城市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而当前中国地方政府并未对土地财政形成依赖,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收入比重将逐步降低。  相似文献   

15.
梳理近年以“土地财政”为题的学术文献,以土地财政成因、正负影响、区域差异及改革转型为主线进行综述与评价。现有研究阐述分税制、政绩评价体系、农地产权及征收补偿制度、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与土地产权“央地”政府“委托-代理”关系是土地财政形成动因。土地财政负影响主要有扭曲城镇化发展、降低公共品供给与经济增长质量、加剧环境污染、潜藏金融风险并激发地方政府破坏式行为策略;正向影响主要是推动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增长。区域差异方面多数是将全国土地财政情况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改革转型主要是从成因入手构建政策方案。借鉴国外土地财税研究经验,展望未来土地财政研究方向包括:(1)在城镇化与工业化经济社会背景下系统分析形成动因作用机理及定量关系;(2)替代融资机制及风险规避方案;(3)驱动农村建设用地入市作用机理及调控政策;(4)地市为单元的区域差异及转型政策;(5)“后土地财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特征及转型方案。  相似文献   

16.
城市发展边界问题早已提出,但对其的解决,一直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以及由此产生的"卖地扩城"行为。此次《土地管理法》修订,对"公共利益"进行了界定,提升了征地成本,完善了征地程序,加强了对"永久基本农田"的保护;允许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打破了地方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同时以提取土地增值收益调节金的形式寻求了对"土地财政"的替代。上述规范的适用,将对城市边界的形成和限制城市无序扩张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城镇化进程中,土地财政是由地方财政赤字、地方官员政绩考核方式与土地收益分配制度弊端等多方面原因导致的。土地财政面临进退两难的困境:持续推进,将推高房价,集聚金融风险;直接退出,将导致产业链重创,加剧城乡二元结构。只有强化中央财政的宏观管理、分离地方政府经营职能、改善地方政府官员的政绩考核制度、完善地方税收体系和构建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土地收益分配制度,才能治理城镇化进程中土地财政进退两难的困境。  相似文献   

18.
2020年以来,中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企业纾困、民生发展又一次成为社会热点,地方土地财政现象带来的高地价、高房价问题也引发了广泛关注。由于分税制改革尚未实现事权与财权的协调,地方政府在努力扩大财源的过程中愈加重视带来可观收入的土地财政。利用2000—2016年279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进一步分析地方财政分权水平对土地财政的影响。研究表明,支出分权水平的提高会显著增加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金收入和出让面积,说明随着支出责任增加,地方政府在竭力扩大财源;收入分权水平则会对平均地价的提高产生正向作用,这可能是由于发达的经济带来了土地溢价。同时,在晋升锦标赛的激励作用下,地方官员会更加偏向以地引资。因此,在优化土地财政运行过程中,中央需要划分好中央和地方财政的支出责任,强化对地方财政的支持,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同时,财政支出要更加积极有为,落实好减税降费政策,适度为民营经济松绑。  相似文献   

19.
土地财政的形成既与我国的财政体制和税收结构有关,也与中央政府的目标变化以及地方政府的目标构成密切相关。本文使用博弈论方法分析各个利益主体的收益函数与战略选择,揭示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形成的内在机理与演化过程。研究表明:当中央政府倾向于社会公平而选择集权时容易形成土地财政;当中央政府选择分权时使得地方政府获得较强的激励去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则不会形成土地财政;同时,地方政府与开发商之间的博弈取决于地方政府官员的选择。本文的建议是:(1)改善分税制的制度设计;(2)加大地方政府违规征地处罚力度;(3)改革传统干部GDP考核制度。  相似文献   

20.
中央与地方政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博弈治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治理"理论引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实施过程中,对于协调中央与地方政府利益冲突与博弈,实现公平、有效配置土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阐述"治理"理论内涵,探讨中央与地方政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博弈治理的实质。概述我国第一、二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实施概况及存在的不足,总结国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度失灵产生的弊端。进一步从国家土地管理中央与地方政府"委托—代理"关系角度,构建二者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过程中利益矛盾的博弈模型,分析出中央与地方政府博弈导致国家土地利用规划制度失灵根源。在此基础上,从统一规划公共治理目标、公民社会网络治理、市场配置土地资源功能、财政体制改革、监督与惩罚机制建设等五方面,提出中央与地方政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博弈治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