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唯物辩证法是我党领导方法的哲学基础,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论。因此“对于领导干部来说,要做好工作,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十分重要。”特别在新的形势下,改革日益艰难,矛盾层出不穷,对我们的领导工作无异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这就更需要我们善于用辩证法指导工作实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一、坚持事物质与量的统一,提高把握“度”的领导艺术任何事物都有自己一定的度,度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幅度,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限量。正确把握事物发展的区,防止“过”与“不及”是一种领导艺术。否则就有可能犯“…  相似文献   

2.
假说的定义和功能的认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假说是认识主体在已知的有限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的基础之上运用科学思维方法 ,对已存在和发现的事物现象作出的假定性解释和说明 ,以及对尚未发现和存在的事物现象作出的推测。从认识论角度看 ,假说能够对已存在和发现的事物现象作出假定性的解释和说明 ,这是形成科学理论的基础 ;假说的预见功能 ,这是假说指导科学实践并接受实践检验的前提 ,也是假说转化为理论的一个关键性标志。假说正是通过解释和预见这两个基本功能来解释世界和指导人类的实践 ,并以此来检验和证明自身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3.
相互作用原理及人类认知自然的三种进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任何事物都是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表现其存在的,世界上没有孤立的,静止的,无相互作用的事物.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离不开主体、客体(本体)、观测信号(中介传媒)三个基本要素.主体、客体、观测信号五现象、现象实体之间的关系,构成了人类认识自然的逻辑基础.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首次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这一理论的诞生是人类对社会认识发展的必然结果。本文拟从社会主义的层次性出发,对社会主义本质论形成的思路进行探讨。社会主义有本质、特征和现象三个基本层次,一部社会主义本质认识史就是一部社会主义层次性认识的历史。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质,本质是事物最根本、最主要的质,是由事物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它是事物最一般的决定性的东西,社会主义本质就是社会主义最根本的内在规定性.是社会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  相似文献   

5.
也论学报的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当前我国浩浩荡荡的期刊队伍中,有一支庞大的独树一帜的生力军,名之曰“学报”。1986年正式出版的学报近700种,约占期刊总数的三分之一。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曾正确地指出:成为我们基础的东西,是事物的特殊性,“只有注意了这一点,才有可能区别事物”。学报的特殊性是什么?有什么本质特征?弄清这个问题,对从事学报编辑工作的同志来说,它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从认识上把学报和其他各种期刊区别开来,更重要的是指导  相似文献   

6.
采用基本单位事物方法和数理逻辑方法,针对事物和世界的原型及其整体性、完备性、可认识性以及不可计算性等进行了讨论。世界和事物具有整体性,即除加和性外还具有非加和性,这使得关于事物和世界的认识也同样具有整体性、非加和性的特点。对事物和世界相应的认识,既包括了对事物和世界的部分认识,但关于所有部分的全部认识又不能构成对事物的完备的认识,对事物和世界进行形式化的过程,也因其具有加和性质而是一个无穷过程。这是任何有限的形式化系统都不完备的根源。此外,事物具有多态性和叠加的性质。这是事物和世界及相应认识具有多态性和一定的不确定性的根源。世界原型和世界的可认识性和完备性是认识论科学的最重要基础,并和认识的基本原理、智能的基本原理以及意识的基本原理一起构成整个认识论科学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同志在他的著名的哲学著作《矛盾论》中说:“对于物质的每一种运动形式,必须注意它和其他各种运动形式的共同点。但是尤其重要的,成为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的东西,则是必须注意它的特殊点。就是说,注意它和其他运动形式的质的区别。只有注意了这一点,才有可能区别事物。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这种情形,不但在自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任何质都表现为一定的量,没有量也就没有质。认识事物的质非常重要,这是区别事物的依据;认识事物的量也相当重要,它使我们更清晰准确地反映和把握客观事物。因为"数"的概念,有可算性、可比性、区分性、等级性、序列性。  相似文献   

9.
在人类思维机制中,人们认识世界经历了从模糊到精确的发展过程,如今又突破精确的数学框架,转而进入到一个新层次的模糊演进过程。今天,模糊论方法不仅具有与系统论、控制论方法同样的重要意义,而且已日渐成为人们把握认识事物规律的能动认识论。 那么,什么叫模糊性[Fuzziness)呢?所谓模糊性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关于对象类属边界和性态的不确定性。在图书分类标引中,存在着大量的模糊性现象,这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探讨的理论课题。  相似文献   

10.
关于古汉语的处动与拜动的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异关系是客观事物之间的一种最普遍的关系。我们认识事物,不仅要看到它们相互联系的一面,而且要看到彼此区别的一面。事物的特殊性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只有注意了这一点,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才能区别事物。学习语言,同认识其他事物一样,既要看到语言现象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它们之间的区别,才能正确地理解和有效地使用语言。只有这样,才不至于为现象之间的联系所迷惑而分不清它们之间的本质差别。文言文中,有些动宾词组的含义都是“以+宾语+为+动词”,可以简化为“以…  相似文献   

11.
“一分为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和核心 ,是人类认识最普遍的规律和最基本的思维方式。“一分为三”具有客观实在性、普遍法则性、鲜明针对性和显著效用性。“一分为三”的作用在于 ,研究揭示事物存在、运动、发展变化的本质属性 ;研究揭示事物之间、事物内部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 ;探讨和确认事物的变化状态 ,进而创造条件改变或者转变 (包括促进或延缓 )事物的状态 ,平衡或者稳定事物的 (最佳 )状态。运用“一分为三” ,分析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是科学地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人能够认识世界”与“人能够彻底认识世界”是两个不同的哲学命题。它们不仅有量的差异,而且有质的不同。前者是辩证的,而后者是认识论上的形而上学。多年来,我们的哲学理论界只注意到它们量上的差异,而忽视了这种量的差异已经越过了关节点,产生了质的不同。  相似文献   

13.
逻辑规律论     
一在相当多的逻辑著述中,把形式逻辑的同一律理解为客观事物质的相对稳定性在思维中的反映。这种观点的根本失误就在“反映”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反映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因此,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在思维中反映出来也一定有个过程。那么在人的思维还没有反映出事物质的相对稳定性之前,思维还要不要遵守形式逻辑同一律呢?回答是肯定的。如果不遵守形式逻辑同一律,思维就不能进行,也就反映不出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来。由此看来,用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在思维中的反映来解释形式逻辑规律的本质是不行的。“我们的主观思维和客观的世界服从于同样的规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564页)那么“同样的规律”是什么呢?就是  相似文献   

14.
辩证思维是反映客观世界辩证规律,不完全自觉或完全自觉地按照客观世界辩证规律进行的思维。普通思维是反映事物相对稳定状态下的质的规定性的规律,不自觉或自觉地按照这些规律认识世界的思维。普通思维的根本作用在于反映事物的同、异,辩证思维的根本作用在于反映事物的矛盾以及事物矛盾的发展和转化。和谐思维是以和谐(全面协调、统筹兼顾)的方式正确地处理非对抗矛盾以促进事物的发展和转化的辩证思维方式(方法)。对抗思维是以对抗(双方激烈地抗争,一方消灭另一方)的方式正确处理事物的对抗矛盾以促进事物的发展和转化的辩证思维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15.
时间的先验特性超出了我们的认识范围,而时间概念是事物运动和变化统一性的反映,是人类认识经验现象的基础,其含义与度量时间的标准紧密相关。存在两种度量时间的形式,它们都有可靠的认识基础,完整的时间概念应包含这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的精神世界日益陷入困惑和迷茫,传统价值体系的解构留给我们思考的是现代社会价值平等的基础是什么? 这一问题的背后隐含着这样一个回答:当事物的差异性得到过分的尊重时,一种根本的意义就会隐匿,即现代社会失落了能够给人类存在赋予意义的合理的精神基础。这一失落的原因是什么? 以及人类如何去重新建立这一基础? 本文从社会历史现实的角度作了分析并从回溯文化传统的思路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自然辩证法》中说,“存在的不是质,而只是具有质并且具有无限多的质的物体。两种不同的物体总有某些质(至少在物体性这个属性上)是它们所共有的,一些质是在程度上不同的,还有一些质可能是这两种物体之一所完全没有的,如果我们拿两种极不相同物体——例如一块陨石和一个人——来比较,那么我们由此得到的共同点便很少,至多只有重量和其它一般物体属性是二者所共有的。但是,在此二者之间还有一个无限系列的其他自然物和自然过程,它们使我们有可能把从陨石到人的这个系列填补起来,并指出每一物体在自然系统中的地位,因而可以认识他们。”恩格斯将“两种不同的物体”与“两种极不相同的物体”分别加以论述,决非多此一举,而是表明对极不相同事物有独立研究的特殊价值,且为对不同事物的研究所代替不了的。本文试图运用唯物辩证法对极不相同事物的相似性作一点探讨。  相似文献   

18.
转化是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我们看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永远处在变动不居、生生灭灭、“一切皆流,无物常住”的状态中,这就涉及事物的转化问题。本文想对什么是转化,转化的层次问题,转化与同一性的关系等问题,提出一些探讨性的意见。 恩格斯说:“转化过程是一个伟大的基本过程,对自然的全部认识都综合于对这个过程的认识中”(《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53—54页)。转化之所以说是伟大的基本过程”,就因为转化是一切事物发展的不可缺少的环节,只有通过转化,事物才能前进,才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也才有整个世界的普遍联系。 从认识方面讲,只有在事物的变动中,在事物的转化中,才能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  相似文献   

19.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不同质的阶段。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片面的认识。它们反映的内容是事物的现象,具有直接性和形象性的特点,其具体形式有感觉,知觉和表象。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对感性认识材料的抽象和概括而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的认识。它是以事物的本质为内容、以抽象性和间接性为特点的,其形式有概念、判断和推理。  相似文献   

20.
信息与决策     
关于信息的定义问题,至今尚无一致的看法。我们认为:信息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和普遍属性,是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特性的表征。人们是通过获得信息来区别不同的事物,区别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从而认识和改造事物的。因此,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获取知识、都不能离开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