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7 毫秒
1.
1901-1911年的清末新政是清政府实行的一场自我挽救的改革运动.从社会变迁的角度来看,这场改革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但从结果看,新政不仅没有帮助清政府实现自救的目的,反而加速了它的灭亡.清政府以旧人办新政,改革者藉改革之名,牟取暴利,争权夺利、贪污受贿,生活腐化等多种腐败现象相因相成,愈演愈烈,最终导致腐败恶性发作,不可救治.腐败葬送了改革,也埋葬了清王朝.  相似文献   

2.
清末财政立宪运动激发了朝野齐心致力国家建设的热情,十年新政展现出历史上最灿烂的时刻。新政改革以官制作为突破口,以军事集权和财政集权作为手段,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远远超出此前的改革。财政立宪从思潮转向社会运动,从而成为清末民初财政现代化的先声。财政集权是清末财政立宪的重要举措,然而行之过于操切,致使“惠民之政”变成“病民之根”。迨至各地民变丛生,改革最终葬送了作为改革者的政府。然而财政立宪的进程依然在继续,清末的失败恰恰为当下中国改革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清末新政旨在革弊振衰、挽救行将就木的王朝统治。然而,由于晚清官场的腐败,自救的新政被执政者们演变成了争权夺利的工具。以新政为名,统治集团内部竭力争权夺利,枢府疆臣大搞权钱交易,地方官绅大肆鱼肉乡里。整个新政时期,腐败的官场演绎出一张张栩栩如生的争利图。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不断滋生的腐败之风,业已引起了国人极大的关切、担忧和义愤。“如果我们掉以轻心,任其泛滥,就会葬送我们的党,葬送我们的人民政权,葬送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大业。”(《反腐败斗争二十一讲》第二页)腐败的成因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它涉及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历史学、  相似文献   

5.
端方与清末教育现代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端方是清末新政时期的重要官员 ,赴欧考察政治的五大臣之一 ,具有革新思想。他对清末教育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建议。在任地方督抚期间 ,他大力兴办新式学校 ,推动了中国教育的早期现代化。  相似文献   

6.
清末新政是清王朝面对内忧外患局势而被动进行的一次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教育等方面的自我改革,最后以失败而告终。文章从清末新政改革的内容为切入点,探寻新政失败的深层次原因。研究认为,改革者在主观方面的欠缺和失误是新政失败的重要原因,清朝统治者在新政中未能驾驭改革的种种措施,反而使之成为大清帝国最后灭亡的助推器,亲手培养并壮大了自己的反对力量,加速了封建帝制在中国的消亡。  相似文献   

7.
略论清末新政失败的原因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20世纪初期,清王朝为了维持自己岌岌可危的统治,进行了一次改革,史称清末新政。从1901年慈禧颁布上谕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新政共维系了十年。但由于它的先天不足以及后天操作上的失误,最后以失败而告终。清末新政虽是一次失败的改革,但它对中国近代化进程却有着积极地意义。本文从清末新政失败的原因中,探寻了新政留给后人的经验与教训,并希望由此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战略改革提供些许启示。  相似文献   

8.
清末新政时期,政府大力进行各项改革,这一时期也是民变风起云涌、此起彼伏的时期.在此期间爆发的莱阳民变震惊朝野.追溯历史,每一历史事件的背后都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莱阳民变爆发绝非偶然,有其形成的根本原因.在新政改革中莱阳财政状况极度窘迫,聚财无门而又点金乏术,只好把苛征暴敛、强制增捐加税等手段作为聚敛新政经费的手段,使乡民深陷困苦的深渊,再加上天灾人祸,民变便一发而不可收拾.若能深入历史时境,探寻清末新政时期莱阳民变的历史真实,意义非同小可,可以给我们现代人以深刻的启迪.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戊戌维新运动和清末新政运动兴起的原因、改革的首要问题、以及两次立宪的考察,认为两次改革的内容基本是相同的,但其成效,后者却大大超过了前者,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活跃、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然而,有的论者却认为戊戌维新运动是进步的,清末新政是反动的。文章认为,必须克服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和方法,才能对历史事件的研究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清末新政改革失败原因探析程庆中中国历史进入二十世纪后,在内忧外患的刺激下,清政府进行了一场历时十年的新政改革。清朝统治者原希望通过改革来稳定摇摇欲堕的大清江山,结果却适得其反。对清末新政改革失败的原因,史学界多有评说,但看法不一,笔者在此略陈管见,以...  相似文献   

11.
清末新政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后一次封建王朝的自救运动,它在军事、教育、经济改革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政治上主张革除专制主义制度的弊病,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由于不完全的政治市场的存在、政治制度具有自我强化的机制,以及收益递增使专制主义制度陷入了某种路径依赖,并使它处于毫无效率的"路径锁定"状态。清末新政因为在政制创新上毫无建树,不能打破专制主义的制度均衡,难以突破专制主义制度的"路径锁定",最终以失败收场。因此,从制度属性的特征分析,路径依赖是清末新政失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清末新政是近代化过程中的一次重要变革,与戊戌变法相比,除了因为政策上的相似和趋同,还因为两次改革都促进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改变,培养了资产阶级追求民主、自由、平等及法制社会等理性精神,因此,被认为是戊戌变法的继续。  相似文献   

13.
范仲淹变革思想论——兼论与王安石变革之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仲淹的变革思想,从朦胧到清晰,从大概到具体。最能体现"庆历新政"前其政治变革思想演变过程的是《奏上时务书》和《上执政书》。《奏上时务书》提出变革文风、讲求武备、注重人才、勉励谏官、抑制恩荫等五个方面主张。范仲淹此时的政治变革思想更多地表现为笼统模糊、不成体系。《上执政书》提出六点具体变革应对措施:"固邦本,厚民力,重名器,备戎狄,杜奸雄,明国听。"范仲淹这次上书阐述自己的变革思想,重点突出,思路成熟,措施具体,层次分明,自成体系,"庆历新政"的大致构思在这里已经形成。"庆历新政"的内容在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中有完整体现。这次条陈十事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全篇文字简洁凝练,重在实用。至此,范仲淹完成了从"怎么想"到"怎么做"的转变。宋人种种关于政治革新的言论或作为,可以概括为"择吏为先"四字。范仲淹的变革思想沿着这条线索演变。在以"人治"为特征的封建专制社会,要变革官僚阶层,与社会根本性制度相矛盾冲突,失败是必然的。王安石变法重点在变更朝令法规,并不去触动体制根本性的问题,具有相当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WTO规范具有深刻的公共卫生含义。作为WTO的主要规范,《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TRIPS协定)对于全球公共卫生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尽管TRIPS协定中包含了出于公共卫生考量而规定的灵活措施,然而,WTO并非以公共卫生为导向,其中所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和缺陷决定了WTO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公共卫生而言是弊大于利。鉴于我国目前面临的公共卫生危机和正在酝酿的医疗体制改革,我国应勇于利用WTO规范中的灵活性条款,提高药品的可获得性,从而促进我国的公共卫生治理,这本身也是对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清末改革包括新政和预备立宪。清末改革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实现王朝"自救",但事与愿违,不但改革夭折,而且王朝本身也在辛亥革命的风暴中被推翻了。对清王朝来说,这实在是一个十分残酷的悲剧性结局。这种结局蕴含了一个朴素的历史辩证法: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并不是完全统一的,它们之间还存在着相背原则。  相似文献   

16.
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苦心经营几十年的海陆军惨败。为挽救危局、维护统治,清政府转而裁绿营、改军制、编练新军。新军在晚清特殊社会变革中登上中国政治舞台,在各种社会事务与活动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并在颠覆清王朝及刷新中国政治运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对清末民初的中国社会产生过较大影响,但其在随后社会发展进程中渐为各派军阀武装之主力。  相似文献   

17.
在内忧外患的双重打击下,晚清的中国社会被迫走上了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湖南绅士为了抵御外来的经济侵略,在清末新政的热浪中,掀起了一个实业建设的新高潮,一批受过西式教育、拥有近代经营理念的新派绅士逐渐取代了旧派绅士,成了晚清实业建设的主要社会力量。  相似文献   

18.
理学和经世学分别代表儒学中"内圣"、"外王"两种不同的学术路向,两者在儒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很难完美地结合。理学还因其奢谈"义理",时遭世人诟病,长期以来被视为空疏无用之学,但在晚清时期,由于湖南一批"中兴名臣"的弘扬与发展,理学曾一度受到热捧。咸、同时期,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湖南人才群体,尽管在学术上奉程朱理学为正宗,但由于当时空前的社会危机,使他们在潜心理学之余,不得不重视经世之学,以应对当时的危急形势。理学与经世学的结合,不仅缓解了当时的社会危机,同时也推动了理学的再一次复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