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达斡尔族是一个农牧并举、渔猎经济与采集经济兼容的民族。狩猎经济的历史不仅十分悠久,而且在达斡尔族的传统经济结构中始终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毫无疑问,狩猎经济的长期存在,必然会对达斡尔族的传统文化产生影响。事实上,在达斡尔族的传统文化中,的确蕴含着十分...  相似文献   

2.
达斡尔族传统饮食习俗的文化特色毅松一、达斡尔族传统饮食习俗的基本内容达斡尔族日常饮食可分为主食、副食、饮料和零食几个方面。(一)主食。达斡尔族的主食是米、面。历史上,达斡尔族的米食多为稷子米,达斡尔语称为“忙格勒莫”。稷子米经不同的加工,分为两种,一...  相似文献   

3.
一、北方狩猎民族的榫树皮工艺 在对今天仍然居住于北方,从事狩猎生产的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等民族的历史调查中,还没有发现有制陶工艺的痕迹,木器及桦树皮器皿在这里占有特殊的地位,所以我们称之为“桦树皮文化”。 桦树皮文化并不是我国北方狩猎民族独有的一种文化。它具有世界区域性的文化特征。如苏联西伯利亚地区各民族、日本北方的爱伊努人、欧洲古代民族以及北美洲大陆的印地安  相似文献   

4.
#ty 执弓的猎人.._ ’-’-”””’-执弓的猎人”den Mring, /8K4” 猎人狩猎情景 们人和拉着野山羊的人 回r回回 回回回回回 包 回 回回 回回回 宜凸 回 回回 回回回回卜 回回回回邑 回回 回卜J回巨 一d MWN HW yde .- ---。oa 回歹 回匹 见 回 回 回回 回回回回回回巴回回一——上乙 MI磴口县西北幽谷崖畔上的猎人和打猎场面  相似文献   

5.
达斡尔传萨满教holier神探源塔娜holierbarkan①(神)是达斡尔传②萨满教的始祖神,大致有五种称呼。1、maloo神。这是爱辉地区达斡尔人的称谓。目前,将“maloo”一词音译为“玛罗”或“玛鲁”,系鄂温克语借词,其意指居室内正对着门的位...  相似文献   

6.
达斡尔族历史上所创造的精神文化中,包括有哲学思想。由于达斡尔族历史上没有专门的哲学著作,我们只能通过对各种文化现象的分析研究,来窥见、发掘其中积淀和蕴含着的达斡尔族传统哲学思想。本文现就达斡尔族民间神话故事的哲学思想,作些初步的探讨。为了分析和表述方便,在此把达斡尔族民间神话故事的哲学思想分别从自然观、英雄观、伦理思想和辩证思想四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以万物有灵和三层世界为内容的自然观 如何认识自然、人与自然的本质联系,这是哲学中古老而又常新的问题。在达斡尔族民间神话故事中,对此有很丰富的生动的思考和描述。远古神话《人类起源的传说》、《人类早期生活的传说》和《天为什么下雨降雪》等中,认为自然和人类是由恩都热神创造和主宰的,牛、猫动物也是恩都热神赐给的。这里把人类看成处于完全被动状态。这是达斡尔族民间神话故事对于自然和人与自然关系的最初思考。  相似文献   

7.
“鄂伦春民族博物馆”在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落成,已于1991年10月1日建旗40周年时开馆展出。 首次展出的是《鄂伦春狩猎文化陈列》,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林海猎民。主要介绍了鄂伦春人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鄂伦春人的体质特征,鄂伦春族的族源及鄂伦春人古老的社会风貌。 第二部分,攫取经济。首先介绍了鄂伦舂人最基本的生产手段狩猎:陈列了自古以来的狩猎工具,演示了狩猎生产的不同发展阶段,还以标本、模型、图片等形式介绍了猎人的形象及狩猎的基本过程。陈列了捕鱼用的桦皮船和鱼网,介绍了“挡亮子”捕鱼方法及鄂伦春妇女在夏季采集野菜野果的情况。  相似文献   

8.
动物识数     
在凤头麦鸡前放三个小盘,一盘里放一杀小虫,一盘里放两条,另一盘放三条。它有时先吃两条的,有时先吃三条的,从不先吃一条的,这说明凤头麦鸡知道“2”比“1”多,但它只能数到“2”。 乌鸦看见拿枪的猎人,就躲到大树顶上,不飞下来。四个猎人当着乌鸦的面进入草棚。走掉一个猎人,乌鸦不飞下来;走掉两个猎人,乌鸦也不飞下来;可是走掉三个猎人后,乌鸦以为猎人全走了,就飞了下来。这说明乌鸦  相似文献   

9.
清代有一部出自达斡尔人之手的史书,叫《达呼尔索伦源流考》.[作者]华凌阿,达斡尔族,莫日登氏人,清布特哈八旗尼尔基佐领(尼尔基是今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政府所在地).华凌阿是研究达斡尔族族源的拓荒者,由于达斡尔民族无文字,他深感自己民族的来源“至今尚未发见比较详细记载的史书”,“可是决不会没有历史”.作者从幼年时代起就注意昔时的满、汉文历史书籍并收集古老传述轶闻,并用满文写出了这部专著.  相似文献   

10.
达斡尔人的鹰猎与历史经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十七世纪以前达斡尔族物质文化方面的成就,中外史料留下了不少记载。“……其野丰水草,多牛马,牛马以谷量,其人民种族繁多,约之为打牲、游牧、力田三类。咸猛鸷轻迹,精骑射。地苦寒,秋季即大雪,皑皑数千里,冰厚逾丈,踰万物咸蛰。而人民日益发舒,伍伍什什,臂鹰腰枪失,大合围山谷间。或遴车徒其马力,载麦与豆输他境。穷日久行,腾赶泥雪中,习以为常”。可见当时狩猎业在达斡尔人经济活动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周易》《诗经》及汉赋狩猎主题作品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雪棠 《中州学刊》2000,(1):102-106
《周易》《诗经》及汉赋狩猎主题作品,昭示出原始与文明、游牧文化与农业文明的差异与交融。《周易》和《诗经》中保留的原始文化因子,表现为狩猎前的占问或祈祷以及射猎时的尚左习俗;文明社会的理性精神表现为戒备谨慎的狩猎心态及狩猎的礼仪性,制度化。汉赋表现出原始与文明的协调与碰撞。崇尚射技,赞美猎人的勇武,以狩猎为娱乐,是游牧文化特点;政治功利性,深刻的忧患意识,及不因狩猎而干扰百姓的正常生活秩序,为农业文明特征。  相似文献   

12.
论“敖包文化”的形成与演变鄂·苏日台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民族都信仰过敖包、有过敖包祭,“敖包文化”在这些民族的原始文化发展中起到过重要的启蒙作用。本文就“敖包文化”的形成与演变过程进行初步探索,并将其与萨满教及“萨满教文化”做一比较...  相似文献   

13.
从17世纪以来,黑龙江的别名“阿穆尔”已被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所采用。但对其由来,国内外学者至今尚未搞清。主要有五种说法:俄国学者史禄国认为,“阿穆尔”是达斡尔语“卡拉穆尔”的转音;俄国人马克认为,“阿穆尔”来自黑龙江的另外一种地方名称“玛穆”,是俄罗斯人发音变样的结果;苏联学者达斡尔斯基认为俄国科学院院士菲舍尔的见解比较真实,即通古斯人、基里亚克人称黑龙江为“阿玛尔”,“阿穆尔”来自“阿玛尔”;吉林师范大学历史系编写的《沙俄侵华史简编》干脆认定“俄国人把黑龙江叫阿穆尔”;王鹏林在其《“阿穆尔”的由来》一文中写道:“达斡尔人对黑龙江的称谓有两种:卡拉穆尔和阿穆尔。前一名称是在历史上按照“黑水”的含义译而形成的传统称呼,后一名称  相似文献   

14.
一 达斡尔族昔居西拉木伦、哈拉木伦之地(即今辽河流域)。当时有萨吉哈勒迪汗者,曾是达斡尔族之部长。后来,萨吉哈勒迪汗率领部众,避兵北迁至黑龙江上游,其一半部民粮尽力疲,留于该地。萨吉哈勒迪汗又领另一半族丁,仍往西行,然而其去后阗寂无闻。此方留住者,分屯聚处,又设木城数座,建设房院,种田狩猎为生活计。此本族相传之言,并非谓之无因。十二世纪中叶,女真族金朝取替契丹族辽朝的当时,曾有契丹人纷纷北上的历史记载。从近古以来,黑龙江沿岸地区居有作为契丹后裔的达斡尔人,实为无庸置疑的。现存的达斡尔族家谱史记,可给我们提供说明这一历史事实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什么大多数人在餐厅用餐时会选择靠窗、靠墙的位置?在一个开放的环形广场,为什么大多数人会选择坐在环形周边而不是中间?人多嘈杂的派对,为什么人们会首选靠边位置坐下或站立?这是因为人的安全心理需要,要求自己与他人保持距离,在心理学上称为"边界效应"。"边界效应"从何而来?那就要向我们的祖先寻找答案。远古人以狩猎为生,是天生的猎手,也是其他物种的猎物。为了在狩猎时不被其他猎人发现,他们绝对不可以将自己暴露在一个空旷的环境中。如果背后靠着一座山、一棵树,就不会从后面被偷袭,也就有了一个看到猎物可以立即出动的根据点。因此,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自治区于一九四七年五月一日成立,自治区是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的多民族地区。全区现有一千八百二十三万四千人,其中蒙古族一百九十八万六千人,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十一。尚有回、满、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朝鲜、壮、藏、土族等十几个民族。这些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占自治区总面积一百一十七万平方公里的三分之二的边境牧区,猎区,从事畜牧业和狩猎生产。  相似文献   

17.
达斡尔族传统科学技术初探毅松达斡尔族的传统科学技术是历史上达斡尔人在改造自然中,所积累的对于自然规律的认识和生产经验的总结。在这个历史过程中,每一步对于自然现象、事物本质规律认识的深化,每一件生产工具的发明、改进,每一种生产资料的启用、加工,每一项生...  相似文献   

18.
工业化、市场化与经济体制改革王德伦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至今为止的人类经济史上已经历了两次大的“经济革命”。一次是万年以前就开始的农业革命,由狩猎、游牧转为栽培植物、定居和豢养牲畜。由此伴之而来的是人类生存的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资源基础由原来的天然动植...  相似文献   

19.
祖国北疆开发保卫者的足迹——读《达斡尔族简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达斡尔族是我国北方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民族。十四世纪下半叶,达斡尔族就已生活在黑龙江以北地区,是那里最早的开发者之一。数百年来,达斡尔族人民在黑龙江沿岸,嫩江流域、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草原上,洒下了辛勤耕耘的汗水。达斡尔族历史的研究由来已久。探求自己民族舶源流,书写自己民族的历史画卷,是近两个世纪以来达斡尔族学者的深切愿望。早在1933年,华灵阿就撰写了《达斡尔索伦源流考》(满文手写本)。之后,郭克兴、孟定恭、阿勒坦噶塔、钦同普、何维忠、孟希舜等也曾编写过达斡尔族史志方面的书稿。汉族、蒙古族、满族等兄弟民族的专家、学者也为达斡尔族历史研究付出了艰苦劳动。  相似文献   

20.
关于达斡尔这一名称历来有各种不同的拼写法,如:“达呼尔”、“达胡尔”、“打虎儿”等等。从语音变化规律解释的话,Dahur的h音在词中变为Y或w,最后变为今日所拼写的Daur(达斡尔)。这是合乎达斡尔语(以下简称达语)的语音变化规律的。大部分地区的达语里第一音节以后出现的g和h一般都趋向于Y和w音。例如:gaagu(乌鸦)叫gaayu、taagu(寒鸦)叫taayu或叫gaawu、taawu。没有叫(嘎古)、(塔古)的,布特哈地区的满语借词tasha(虎)、eihen(驴)、uxiha(星、枪的准星),分别叫tasay、eiyen、waxiy,将这种现象再和亲属语言蒙古语比较的话,更为清楚。蒙古书面语的aha(兄)在口语中叫ah、miha(肉)口语叫mah,而达语中则分别叫ax、miay。 对族称还有另一些说法是:达斡尔由Da or变的。Da是达语的(根源、原来、酋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