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有关社会发展问题的早期研究中,青年恩格斯而非青年马克思,扮演了思想启发者的角色。正如早期新闻作品所展示的,青年马克思更加关注农民和小手工业者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窘境,而青年恩格斯更早地注意到挣扎在“工业化”中的产业工人。不仅如此,青年恩格斯在《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揭示出资本逻辑的起点是私有制,这一发现对青年马克思同时期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后期的《资本论》都产生过深刻影响,尤其是强化了青年马克思以政治经济学批判来回应资本主义社会问题的分析路径。此外,青年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侧重“社会观察”和“经验分析”批判资本主义的方式,为当时侧重以抽象论证针砭时弊的青年马克思带来新视角,从而使二人共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炼出社会发展理论的“现实前提”。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的论述是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重要指针,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对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产生了教条式的理解,并一度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产生了消极影响。针对这种情况,进一步澄清和梳理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的有关论述,对我们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的论述是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重要指针,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对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产生了教条式的理解,并一度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产生了消极影响。针对这种情况,进一步澄清和梳理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的有关论述,对我们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恩格斯与社会主义法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克思、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创造人,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奠基者,但学界对两位导师的社会主义法治观点语焉不详.本文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并阐明了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主要如摧毁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废除资产阶级法统是创建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条件;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基础;镇压敌人,保护人民,改造、组织经济是社会主义法制的职能.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技观包括三个方面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自然科学是产生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认真学习马克思、恩格斯的科技观,对于认真执行党中央关于科教兴国和技术创新的战略方针,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恩格斯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则为基本方法,从宗教这种反映形式与引发此种反映的外部世界的关系上来规定宗教的本质。宗教是对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反映,宗教是人类社会生活存在的幻想的反映,只要宗教引起所反映的社会经济内部的不合理性继续存在,宗教反映本身就存在,宗教的本质就不会改变。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疏理十八、十九世纪德国知识界中的文化和文明涵义为起点 ,考察了它们与马克思、恩格斯所使用的文化与文明概念的异同 ,并进一步详细分析了马克思、恩格斯原著中的文化、文明概念的内涵。本文的结论是 ,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概念基本上可以说是广义的文化概  相似文献   

8.
陈力丹 《可乐》2011,(6):51-51
1851年8月,《纽约每日论坛报》编辑部主任德纳邀请马克思撰稿。当时,马克思一家生活困窘,不是两口人,而是几个孩子,还有夫人燕妮从娘家带来的仆人海伦·德穆特,因而急需要钱。每周两篇通讯,稿费十美元(相当于两英镑),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但有关马克思和恩格斯哲学思想关系的问题一直是理论研究者讨论的热点话题。理论界对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哲学思想关系主要有以下三种认识:“一致论”“对立论”和解释学视野中的“差异论”。作者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思想虽然有不同的地方,但在主要方面是一致的。将他们的哲学思想关系简单化的归结为一致或者对立是不符合事实的。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包括人在自然界中具有双重地位的思想、人类破坏自然带来的环境问题思想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思想等主要内容。当前,"低碳"概念的提出与实践将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切实地摆在了人们面前。因此,科学地把握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生态文明的思想,对于贯彻和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实现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奋斗目标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体系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弱势群体"这一概念,但以现代意义的"弱势群体"概念理解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社会底层阶级"、"贫困者"、"被剥削阶级"等相关群体,仍然可以看到马克思恩格斯对这些阶级群体的界定与现代意义上的弱势群体具有高度的相关性;马克思恩格斯作为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思想家、理论家,本质上说就是站在弱者的立场上,为弱者呐喊,帮助社会的弱势群体摆脱压迫和贫困,获得解放。所以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中有着十分丰富的"弱势群体"思想内容。由此,文章从马克思恩格斯弱势群体思想的理论来源、弱势群体对象、弱势群体的产生及解决弱势群体问题的方法路径等几个方面,初步探讨马克思恩格斯弱势群体思想及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马克思恩格斯国际法思想的孕育和萌芽时期,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抨击普鲁士国家法的过程中体现了对国际社会底层阶级命运的关注,通过理论辩争表达了以人类解放为奋斗目标变革不合理国际秩序的愿望,在实践考察中体现了维护和推进国际劳工权益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3.
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本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建立了科学的人本思想体系。从自然人、社会人、历史人三个方面阐述他们的人本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对国家起源问题的科学回答是科学认识国家的本质、准确把握社会与国家关系的重要前提。马克思摘录吸收摩尔根《古代社会》中的合理思想,认为该著作为验证没有国家的"氏族社会"的长期存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事实根据",从中可以找到国家起源的物质动因和演化过程;批判梅恩《古代法制史讲演录》和拉伯克的《文明的起源和人类的原始状态》中的错误观念,认为国家不是先验存在的而是社会身上的"赘瘤",并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积极探寻国家从社会中起源的奥秘。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对国家起源问题作了系统化理论化的阐述。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和谐思想,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这些哲学思想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思想指导和理论源泉,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宝贵思想资源。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和谐"思想在当代社会的回归,是我们应该努力追求社会全面发展的和谐内涵。  相似文献   

16.
论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两种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有两种转变。第一种转变是马克思恩格斯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这次转变开始于《莱茵报》时期的文章,完成于1845—1846年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二种转变是指马克思主义形成以后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转变。本文考察和叙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及其在社会发展序列中的地位的思想的历史演变,关于对资本主义寿命看法的历史演变,关于俄国公社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思想的历史演变。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恩格斯从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矛盾运动规律出发,认为农民是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的产物,是一个耕(或租)种小块私有土地的、进行家庭手工操作为主的自耕农或佃农群体,从古至今农民都是一个被统治的阶级。农民是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的产物,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或社会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步伐,会逐渐走向消亡。农民的消亡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进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减少农民失去土地的痛苦,无产阶级政党既不应当加速农民的消亡,更不应当阻止农民的消亡。这些思想对于解决我国的农民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恩格斯在1847年提出了"美学和历史的观点",1859年在写给拉萨尔的评《济金根》一信中又提出了"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并明确地把它界定为文学批评的"最高标准"。绝大多数论者都认为恩格斯提出的标准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标准,其实不然,因为不但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创始人马克思对文学批评标准有不同的理解,而且恩格斯本人前后两次提出的标准的内涵也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9.
150多年前,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资本主义大工业发展的历史趋势,构建了自己的经济全球化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著作中对经济全球化的动力、物质条件、实质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并富有远见地指出了经济全球化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双重作用及其对世界政治、文化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的经济全球化思想对于我们正确解读全球化问题、认识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共同开创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其生态思想对今天生态哲学的产生亦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打开了哲学转向生态的大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看作一个系统,人类的自然观实现了向生态方向的转向。在人类思维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生态思想的历程是曲折的,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思想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发挥了转折性作用,使人类的思维转向生态并产生了今天的生态哲学。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倡导关心自然、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道德伦理,使道德伦理转向生态,追求世界的主体与客体统一、人与自然统一、人与人统一,达到人、自然界、社会的高度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