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 近十年来抗战文学的研究有所前进,有所突破;但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尚须进一步开拓,有个别看法也不无偏颇,现在略举几点谈谈。有的研究者认为,抗战打乱了新文学朝着大众化方向前进的轨程,言下之意是抗战文学没有继承并发扬文艺大众化的优秀传统,出现了新的“断层”。应当承认,在抗战时期围绕着大众化、民族形式的讨论,出现了否定“五四”以来革命  相似文献   

2.
有关人格理论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敏 《齐鲁学刊》2004,(6):137-139
人格理论是对人格研究的系统界说。与西方注重个人的视角不同,中国对于人的关注始终是以群体为本位、以道德为旨归的,这导致了中、西方人格理论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学科发展、人格观念和价值趋向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新的出口退税政策去年10月公布.出口退税新政短期内可能对出口有所影响,但整体上有利外贸与GDP之间的平衡,对宏观经济长远发展必然有利;它把整个进出口贸易的发展与地方财政收入、地方经济发展协调起来,对解决外经贸发展中的其它问题及至最终实现我国外贸发展从比较优势战略转为竞争优势战略的调整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刘玉秀 《理论界》2004,(3):192-192
电视文学,按照字面上的理解,也就是电视与文学的结合体,既包括最常见的“电视散文”,也涵盖了“电视诗歌”、“电视散文诗”乃至“电视小说”等样式,应该说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在电视与文学的交叉和融合中潜在着一种新的发展可能性,一个新的发展空间。一、电视文学的文化品格和价值取向电视文学产生之后,同时就具有了独立的、独特的文化品格,既不同于单纯的电视,又不同于单纯的文学,并且也不等同于电视与文学的简单相加,而是在融合过程中兼具了电视与文学的部分特性,又产生了独立于两者之外的新元素,从而成为一个新的个体。由此可见,电视…  相似文献   

5.
一文化寻根文学曾很热闹过一阵,一批青年作家除以大量的作品积极参与之外,也纷纷发表宣言,大谈自己的文化观,评论家们为此也展开过争论,掀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文化寻根热潮。创作界文化寻根意识的缘起,一方面来自国内学术界的文化热。一九八一年三月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出版,可以说开新时期文化热的先河。随着日益频繁的海内外文化交流,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6.
有关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在西方学术界方兴未艾的文学理论,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在各方面均呈现一种复杂的样态。那么,是什么使得女权主义文学理论得以作为一种流派或方法独立于文论界的呢?答案无疑是:性别因素。然而如果我们仔细思索一下这个答案,也许会遇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也正是女权主义文学理论家们自己的也是他们带给人们的一些困惑。困惑之一是政治性与文学性的关系问题。作为一种从政治性的女权运动中诞生并随女性解放运动的发展而发展的文学批评理论,女权主义批评的政治色彩是有目共睹的。这种政治色彩在不同国家不同理论家那儿呈现不同的样态…  相似文献   

7.
延安文学并非左翼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2年的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开创了中国文学发展的新纪元,在此前后的解放区的文学被称为延安文学。而中国的左翼文学应特指上海左翼十年的文学。但在一些论者的文章中,认为延安文学就是中国的左翼文学,尤其是认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文学是中国左翼文学的极端发展,这是不对的,是对左翼文学的曲解。实际上,延安时期的文学确实对左翼文学有些承传,比如在文学和政治的关系上,强调了文学的政治性等,但对这种关系的确证又不仅仅是左翼文学的发明。抛开苏联、日本左翼文艺思潮的影响不论,这在中国也是有其…  相似文献   

8.
有关绿色财税政策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峰 《学术研究》2006,(7):46-49
在“十一五”期间,运用好绿色财税政策,积极支持发展、改革、稳定的一系列重点事项,支持节约型社会建设,对于实现经济持续较快增长,促进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从界定绿色财税政策的涵义入手,论述了绿色财税政策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的作用,揭示了我国现行绿色财税政策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运用绿色财税政策支持节约型社会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有关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有关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几点思考马敏一、“西力东渐”与近代社会转型的启动中国近代社会是一个大变动、大转型的社会,这种变动和转型不是起因于一种“内发的力量”,而是源于“外发的压力”,即西方的冲击,这一由邓嗣禹和费正清在50年代所提出的“冲击—反应”模式,...  相似文献   

10.
有关信任话题的几点新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信任的问题已经进入当前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话语中心,然而,与信任相关的概念使用上却非常混乱。其实,“信任”与“信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所指称的内容有着根本的不同。关于“信任”与“承诺”之间的关系,也不能仅仅作出单向的理解,它们是互为前提的。信任是合作的前提,没有信任,也就没有合作。和谐社会是建立在人们普遍合作的基础上的,其中,人们之间健康的信任关系,正是一个确定无疑的起点。  相似文献   

11.
"国学"一词本来是相对于"西学"而提出来的,指的是中国整个传统学术文化,而经学是其中的重要部分。现在出现的"国学热"当然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视,问题是我们不能以浮躁的学风去对待国学。清代学者对整个中国学术发展史的认识有其精到之处,也有偏见。其中的偏见之一就是有门户之见,他们分"宋学"与"汉学",否定宋明理学。现以郭店楚简与上博楚简为例,证明宋明学者对先秦学术中许多重大问题的认识都是很深刻的。利用新出土的简帛文献,研究先秦两汉学术文化,应该是当今及以后国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近十余年来 ,学术界在齐鲁文化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但对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尚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一是在研究齐鲁文化产生的背景时 ,既要关注此前三千年中国社会发展史和文化传统对齐鲁文化产生的影响 ,更应注意春秋文化思潮与齐鲁文化产生、发展的关系。二是对齐鲁文化体系的研究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齐文化、鲁文化各具特色 ,百家争鸣 ,学派林立 ,但“百虑而一致 ,殊途而同归” ,各家各派的学说主张是互融互补、相辅相成地处于同一文化体系中的思想理论 ,齐鲁文化是一个系统完备的文化体系。三是关于齐鲁文化性质的研究探讨。从文化学研究的视角看 ,齐鲁文化是春秋战国时代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 ;这一先进文化符合当时和此后相当长历史时期的中国社会的实际 ,是此后中国社会繁荣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量 ;齐鲁文化中超越时代、超越民族国家的思想文化精华 ,我们应进行系统整理 ,以利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3.
房福贤 《东岳论丛》2005,26(5):110-114
如何评价战时和战后的抗日文学?正确的态度应当是采取两种不同的标准文学之外的政治标准和文学本身的审美标准。如何认识抗日文学的民族主义情绪?这不仅是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也是压抑的文学精神的合理释放。如何看待抗日文学的英雄塑造?“如果没有英雄,那就造一批出来”。  相似文献   

14.
关于当前中产阶层研究的几个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正东 《天府新论》2004,1(1):90-95
对当前学术界关于中产阶层的研究进行思考并在理论上给以简要的梳理后,引申出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这就是我们是否需要培育和扩大中产阶层。可以说,“中产”已成为继“温饱”之后建设“小康”的经济生活指标。培育和扩大中产阶层已经成为必然的需要。大力发展公共教育,提高人口质量,提升人力资本,塑造知识型社会是扩展中产阶层必须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论文分三个阶段回顾了海峡两岸近百年来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观念的演进历程,分析了目前学科体系上存在的缺憾,对建构具有当代意识的、科学的古典文学学科体系提出自己的设想:一个独立明晰的学科畛域和稳定开放的结构体系;科学多种的研究手段和中西文化的交流汇通;参与现实文化创造,体现当代人文关怀;张扬学术个性,重铸学术品格。  相似文献   

16.
刘星 《江汉论坛》2004,(4):134-137
联 盟 是 国 际 关 系 中 的 一 种 普 遍 现 象 ,新 现 实 主 义 理 论 、新 自 由 制 度 主 义 理 论 和 新 古 典 现 实 主 义 理 论 对联 盟 的 形 成 及 存 续 有 着 不 同 的 解 释 。 新 现 实 主 义 理 论 认 为 ,联 盟 是 因 外 界 的 威 胁 而 产 生 的 ,联 盟 现 象 是 暂 时的 ,联 盟 在 受 到 重 大 冲 击 时 是 易 变 的 ;新 自 由 制 度 主 义 则 认 为 ,国 家 之 间 是 可 以 形 成 合 作 状 态 的 ,并 且 由 于 联 盟 所 带来 的 好 处 ,它 应 该 是 十 分 长 久 的 ;新 古 典 现 实 主 义 分 别 从 体 系 层 面 及 国 家 个 体 行 为 特 性 的 角 度 对 联 盟 进 行 研究 ,它 承 认 国 际 政 治 中 的 冲 突 与 紧 张 ,认 为 联 盟 的 形 成 由 国 家 的 外 界 及 内 部 原 因 共 同 构 成 ,并 且 认 为 联 盟 在 一 定 的条 件 下 是 可 以 长 时 间 维 持 的 。  相似文献   

17.
历史学的实质就是在研究者的价值关联与客观历史事实之间构建特定关系,史实是客观基础,价值关联是研究工作的主观原因,两者缺一不可。当前人文社会科学的危机,主要不是方法论的危机,而是脱离了社会实践而产生的危机。历史研究者可以从条件、手段、价值三个方面向历史学提问,但不应该试图从历史研究中直接导出社会行动的目标,否则就可能使历史学带有“目的论”的色彩。由于历史经验的不同,套用西方的历史发展模式来解决中国的本土经验,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在对西方人文社会科学概念进行抽象和重新定义的基础之上加以借鉴,不但是可能的,也是完全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关于归因理论的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芳 《河南社会科学》2001,9(6):113-115
人们在行为之后,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总要对此进行原因解释即归因,而归因(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情感、期望和行为。因此管理者应引导人们对行为的成败结果进行积极归因,提高对成功的期望和行为的功效感。  相似文献   

19.
“罗马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是罗马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但对于“罗马化”的定义与内涵,学术界尚未达成共识。从本质上看,“罗马化”是一个民族强迫其他民族接受其政治统治,不仅仅表现为物质文化的变迁。在此过程中,许多因素发挥了重要作用,充当了“罗马化”的载体和推进者。罗马统治阶级的统治政策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罗马化”发展的进程。罗马的皇帝、总督、军事将领和军队等是罗马化过程中的重要推动因素。  相似文献   

20.
梁景和 《晋阳学刊》2012,(3):102-105
中国社会文化史的研究已经迈进一个新阶段,在进一步发展的时期内,深入思考和探索有关社会文化史的理论方法问题显得十分重要,也是学术发展的内在要求。根据以往的学习体会,我觉得对下面的几对概念作一些研讨,有助于开展社会文化史的深入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