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马克思从哲学、历史和政治三个维度对国家的起源进行全面考察,既探讨了生产力、生产关系等内部因素对国家起源的决定作用,也分析了自然环境、社会意识等外部因素对国家起源的重要影响。在马克思看来,国家既是社会分工、阶级斗争的产物,也是公共权力分化的产物,是社会内部和外部多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因此,与其说马克思的国家起源观是典型的“冲突论”,还不如说它是“冲突论”和“融合论”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甘南迭部沟及扎尕那的栅栏围建了散布在森林和草地之间的一块块“袖珍型”农田,使林草田之间保持了一个合理的资源利用结构,从而使当地农林牧复合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这些栅栏在春夏时节“圈入”正在生长的庄稼或谷蔬,“圈出”牲畜而使其在林草间漫游觅食,秋冬庄稼收割之后,再向牲畜开放围栏农田中的谷茬等残留植物资源。这样一种习惯性的“圈入规则”(Fence in)与“圈出规则”在(Fence out)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动态灵活运用,使这里的栅栏具有了生态-智慧禀性,成了“活的栅栏”。迭部沟及扎尕那的栅栏是世上仅存的原生态的理想型栅栏之一,是“防畜栅栏”,旨在实现对资源的克制利用和社群共享,从这里可以发现“法律时空体”的中国起源。人类避免“资源诅咒”并实现可持续生存的希望在于回归“法律的生态化”,找回中华法系的实践智慧,进而对现代西方法律理念进行反思性重构。从防畜栅栏回溯长城的历史原型,对于我们深度发掘、整理和传承长城文化的精神内核,具有重要的方法论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大传统新视野为探寻华夏文明独特性找到重要线索。在距今4 000年之际的文明国家形成期,中原地区金属生产尚处于萌芽状态,与华夏社会共生的核心价值体系来自早于金属生产的玉礼器生产,附属于史前宗教祭祀仪式,形成一整套玉教神话观,并通过长期的文化传播逐渐构成中华认同的精神基础,在观念形态上统一了中国多数地区,这要比秦始皇用武力获取的行政版图的统一,早两千年。  相似文献   

4.
原型理论由来已久,不同的领域、不同的研究者对其阐述也不尽相同。本文立足于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分析“中国的莎士比亚”一类偏正结构短语的中心语的原型特征。来分析这类语言现象的产生和存在的根由。  相似文献   

5.
“华夏”考——兼论中国早期国家政制的酝酿与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夏"一词起于时代称谓"虞夏",兼包地域、政治、民族、文化诸涵义,遂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代称.华夏民族滥觞于传说古史上的"五帝"时代,其间颛顼的宗教改革标志着中原部落大联盟的日趋成熟,而到虞舜为盟主时,大联盟的政治体制已基本具备早期华夏国家的雏型.  相似文献   

6.
作者提出的“中国文明本土起源说”认为中国文明的起源为本土的龙山文化即所谓的东夷,从城邦起源与文字起源的比较文明角度论证了,中国东部城邦与古代陶文是中国文明建立的标志。考察了东部古代帝王的西迁过程,指出陶文成为甲骨文字的前身,为争论已久的中国文明起源讨论提出了新的证据与说法。  相似文献   

7.
对于《亚当·比德》中的赫蒂·索雷尔,主流观点将其视为虚荣自恋、放纵堕落的悲剧女性,并将其 视为维多利亚女性标准的反面。然而,从原型批评理论切入,发现赫蒂的悲剧是社群的偏狭与孤立,是双 重母亲抛弃下的产物:正是由于社会母亲的缺失,赫蒂转向了过度自恋和在林中阴影的释放;又由于向自 然母亲寻求庇护无果,导致赫蒂最终在绝望之下,无知地在田野里犯下了弑婴的罪行,辛辣地反讽了“大地 母亲”原型。赫蒂的悲剧透露出艾略特的身份焦虑和含有男权思想阴影的女性观,以及其对维多利亚时代堕 落女性所面临的自我的创伤以及社会群体对其偏见和拒斥的反思。  相似文献   

8.
让世界了解中国,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有多种途径。在全球化时代,国家形象的柔性塑造通过文化传播方式得以实现。但中国目前的文化传播仍处于“文化逆差”状态,如何加快对外文化交流,有效传播中国的声音和形象成为当务之急。需要构建文化传播的完整战略体系,注重互动交流;整合文化资源,推介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新貌;积极利用各种媒介工具,将一个发展、开放、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相融合的全新中国展示给世界。  相似文献   

9.
赵志浩 《东方论坛》2012,(6):118-122
为了深化对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市场经济的研究,对于传统中国是否属于市场经济社会的提问要转变为中国传统市场经济何以可能的问题。如果认为中国传统社会存在市场经济,需要弄清传统市场经济运作的要素和外部环境何以可能,还需要厘清是在何种意义上谈论的市场经济,是什么类型的市场经济。中国传统社会存在市场经济运作的主客体要素和外部环境,国家对经济的改革或干预非但没有阻碍了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反倒成为传统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之一。国家的财政需求推动了中国传统市场经济的繁荣,因而,传统中国的市场经济是国家主导和参与下的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10.
汉字改革是一个既有现实意义又有理论依据的文化革命工作。汉字改革的理论研究工作,实际上是“汉语书写形式学”——汉字科学的建设过程。在这个新科学的建立过程中,汉字性质研究是一个重要关键。只有认识汉字性质,才能发现它的主要矛盾,掌握它的发展规律,正确地估计它的历史地位、现实作用和改革的历史必然性;才能结合实现社会生活和需要指导具体的文字改革工作。  相似文献   

11.
陈昕 《源流》2011,(15):90-92
《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作者:张维为出版社: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出版时间:2011年1月内容简介中国模式是现在世界上最热的话题之一。中国在一代人的时间内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度一跃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之一,中国崛起震撼了  相似文献   

12.
去岁末读到云南大学校长林文勋教授主编的云南大学·中国边疆研究丛书新出版的专著《从天下到中国:多民族国家疆域理论解构》(1),作者李大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杂志主编。据作者自述:2004年以来撰写了近20篇有关疆域理论研究的论文,这些论文为今天将自己的认识系统化和完善奠定了基础(该书,下同,第339页),于是才有了《从天下到中国:多民族国家疆域理论解构》这么一本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与国家”二元对立范式对南斯拉夫自治社会主义建设影响重大.南共将该范式不加批判地运用于社会主义建设,加速了南共合法性基础的减弱以及南共与南联盟的分化,并最终断送了自治社会主义.历史说明,严格界分“社会与国家”的视角有助于分析某些政治学、社会学问题,却绝不能成为国家整体设计的指导性的思维框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如何处理好社会与国家两者间的平衡,理性地、批判地对待塑造公民社会的问题将是一个迫切而艰巨的理论和实践命题.  相似文献   

14.
我国当前的文学批评主要是判断式批评,这有悖于文学活动是一种想象力创造活动的特性,因此,我们要提倡想象批评的模式,让批评回归文学本身。李先国的《批评想象的理论与实践》则为我们提供了想象批评的理论与实践范本,但还需要在理论方面充实完善,在实践部分还需要通过不同范本提升想象批评的范畴、方法与步骤等。  相似文献   

15.
从生命理想和生活价值两个角度来说,道家“无我”思想在艺术精神和审美价值方面师法自然。美国诗人威廉·卡洛斯·威廉斯在《红色手推车》的文学创作中所体现的这一倾向,可结合其五译本进行分析。具体从如下三方面阐述:一为原诗呈现主体隐退凸显客体的意境构造模式,译诗宜含而不露隐藏信息;二为原诗采取对比烘托意象群安排手法,译诗可相应体现为意象组合简单自然静态;三为原诗“无”技巧式韵律结构,译诗可采取长短句韵文结构予以再现。由此观之,“无我”之道对诗歌创作、鉴赏及其翻译均有较高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可开辟一条中西诗歌研究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高一志作为意大利耶稣会明末清初来华传教士之一,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的《童幼教育·西学》介绍了欧洲教会学校当时的教育体系,是先文学,再众学,最后到天学。《童幼教育·西学》是以耶稣会的《教育计划》为蓝本的著述。《教育计划》全面反映了欧洲中世纪耶稣会的教育实践。据目前挖掘的文献考证,高一志是第一个明确介绍了落热加和哲学概念的来华耶稣会传教士,并且指出了逻辑在所有学科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7.
古往今来无数哲人都在追问人的本质,试图回答人是什么这一斯芬克斯之谜,同时不断反思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通过中西哲学相关内容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人是自然之人、社会之人,同时又是超越现实的理想之人。中国哲学在天人合一、阴阳五行思想架构下,常常从伦理学角度去阐释、解读人,有关人性善恶的争论千百年来绵延不绝,一部中国哲学史便是颇具人本特色的关注人事和社会的人学史。  相似文献   

18.
建基于《治世的至理——先秦儒家"分"之伦理研究》一书,从先伦理学路径出发阐释先秦儒家治世之道的逻辑谱系,其基本要义在于:"分名伦和"作为先秦儒家治世伦理文化设计,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形成了儒家理论形态的知识理性。具体来说,"分"是生活世界的本体界定,治世之道的逻辑起点;"名"是价值世界的实践诉求,治世之理的德性归依;"伦"关注现实世界的普遍生活,治世之政的身份定位;"和"构成了理想世界的绝对精神,承载治世之道的知识传承。  相似文献   

19.
景观形成某种主题的过程,可称为景观文化过程,观看与书写活动是其中重要环节。兰州作为黄河与城市共生的代表,其黄河景观具有承袭自明代边疆要塞的景观实体;清代政治精英通过限定观河视角及题咏文体控制景观的观看与书写活动,使早已深居版图腹心的黄河景观主题长期保持边疆性。晚清民国时期,观看环节中日益多样化的观河视角以及新工具照相机的引入,消弭了兰州黄河景观边疆性的视觉基础;书写环节中“照片+白话”的书写方式挖掘出水车与皮筏,并通过报刊传播成为公众熟知的黄河上游典型景观要素;与近代水土保持事业关系密切的沿河荒山绿化,赋予兰州黄河景观主题以流域性的整体意义。虽然景观实体更新有限,近代兰州黄河景观主题仍实现由“边塞”向“上游”的转移,近代化要素主要在观看与书写环节中起到推动作用。透过景观文化过程各环节,历史景观所承载的丰富信息得以在微观层面充分而明晰地呈现,或可为景观史研究提供某种新路径。  相似文献   

20.
“亲亲相隐”制度是我国传统社会的一项重要的法律思想,是传统社会中礼治与儒家文化相结合的产物。而在当代许多国家都普遍设立了关于亲属间相容隐的制度时,这一制度在我国的刑法和刑事诉讼法领域却是一个空白,但完善这一制度又是必要的。文章通过对传统“亲亲相隐”原则在制度和理念上的分析,得出在传统与现代的法律理念之间,要重构“亲亲相隐”制度,应如何考虑对建构这一制度在思想基础上的取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