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裴争 《东方论坛》2023,(6):50-60
摘要:巴蜀文明和中原文明都曾经历过辉煌的青铜时代,但二者的青铜时代存在较大差别,首先,二者的青铜礼器使用方式不一样,中原文明的青铜礼器主要是作为陪葬明器来使用,巴蜀文明的则主要用于大型的集体祭祀;其次,就青铜器的形制来说,中原文明的青铜器主要是“物”形,巴蜀文明的除了“物”形,最突出的是“人”形。造成二者青铜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其权力模式的不同,古蜀国是崇尚神权的古国,中原诸国则是崇尚王权的古国。二者权力模式的不同则又源于其所处文化生态环境的迥异,巴蜀文明相对封闭的生态环境和奇异多样的动植物使古蜀先民形成了对神灵的崇拜,而中原文明则因相对单一的地形和便利的交流渠道更注重家族王权的传承。中原文明和巴蜀文明分别代表了中华文明中重物质现实和重精神信仰两种不同的文化基因,它们都是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重要一元。  相似文献   

2.
通过考察二里头文化所在的豫西地区和发现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内蒙古赤峰地区的考古记录,比较两种文化的年代、内涵、特征及两地的相互影响,可以看出:二里头文化代表了一个比夏家店下层文化控制地区更广大的国家政权,但两者的社会制度并没有根本差异。为此,本文对传统的周边地区社会形态是中原政治文化扩张的结果的观点提出了质疑。距今约三千年,酋长制在中国不同地区出现,部落贵族为了巩固其统治,加强与其他部落贵族的相互联系,遂形成了所谓“相互作用圈”,所以说,外来因素在各个地区的社会发展进程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根据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肯定了中国铜石并用时代的存在,论述了中国铜石并用时代的特征及分期。对“青铜时代分期”和“青铜器分期”的区别与联系,青铜时代和青铜器的具体分期,也有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辽宁的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可区分为辽西山地、辽西平原、辽东南部、辽东北部四个地区。以对每个地区进行的编年序列研究为基础,通过进一步的横向比较,将整个辽宁的青铜时代划分成了夏至早商、商代晚期、西周至春秋、战国四个阶段,构建了较为完整的时空框架体系。通过跨时间、跨空间的亲缘关系比较,将辽宁青铜时代文化区分成了5个不同的文化系统,讨论了"一地式连续演变模式"和"异地式互动演进模式"的特点,揭示了"系列文化区"和"序列文化区"两类不同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传统文化与古代兵器的关系,论述了兵器的技艺致用型价值取向,同时分析了兵器制作与使用技法与西方兵器的差异,并且指出兵器发展蕴涵了中国文化的意义。对一些有关兵器的研究成果,本文也从兵器发展规律的意义上提出一些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玉因其象征着权力、地位、财富;代表着美好、吉祥和高尚的品德,受到了中国人的崇拜,它丰富的象征意义和多层面的文化蕴含使其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玉文化。玉文化与汉语词汇也有密切的关系,形成了大量与玉有关的美称词语、象征词语和敬称词语,从而丰富了汉语的词汇系统,提高了汉语的表达效果,并且从中可以窥视出语言和文化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玉因其象征着权利、地位、财富,代表着美好、吉祥和高贵的品德,自古以来受到了中国人的崇拜。在古汉语词汇中,形成了大量与玉有关的的美称词语,几乎用“玉”字囊括了所有被视为高贵、美好的东西,极大的丰富了汉语的词汇,提高了汉语的表达效果。本文从以玉喻美的的角度出发来探讨玉词语的审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8.
从铁钱、铁兵器、胆铜的生产看宋政府对铁需求的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受到国家货币政策、军备政策、胆铜法生产的影响,宋代在铁钱铸造、铁兵器生产(特别是铁甲和铁炮壳生产)、胆铜生产这三个方面的用铁量大大增加.宋政府对铁的需求数量是以往各朝代都无法比拟的,这种需求促进了南方地区铁矿的开采热潮,是推动宋代铁矿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当前,文化产业的发展正风生水起,但部分地方文化产业竞争力不强、带动作用有限。玉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历史,蚌埠有着较好的玉文化产业资源禀赋与基础,但与此同时,产业发展中原料价格、业态布局、人才培养、产业扶持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制约了其加速发展的步伐。在梳理蚌埠玉文化产业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广泛调研、实证比较,探讨上述问题的解决方案,以促进该地玉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并为其他地方的文化产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中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受中原文化的内容与特点的影响,中原文学具有起源早,长期具有先进性,大家、名家特别多,长期呈对外扩散的趋势等特点。中原文学的基本精神和中华文化精神亦即中华民族精神联系在一起,以下五点是其最突出的特点:第一,文以载道的精神;第二,伤时忧国的精神;第三,关注民生的精神;第四,教化育人的精神;第五,求变创新的精神。从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大背景来观察中原文学,可以明显地看出,以北宋王朝的建立为界,中原文学可分为前后两个大的历史阶段。在前一阶段中,中原文学的发展同全国文学的发展是同步前进的,其主要形式是诗与文,主要内容是抒情与明理。在后一阶段中,中原文学的发展与全国文学的发展是不完全同步的,全国文学的发展趋势是以戏曲、小说为代表的叙事文学逐渐占据主流位置,传统的诗文退居次要地位,而中原文学的发展却表现出相对滞后的状况。  相似文献   

11.
汉语中以“玉”用作修辞所涉范围的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古人对“玉”顶礼膜拜,将它视为姿容、品德、情操、才华、信义等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以至“凡所甚美者则以玉言之”,涉及的范围几乎无所不包。这种语用的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比喻、借代、敬称、美称”等辞格的运用上。  相似文献   

12.
辽代玉蹀躞带是辽代重要的礼仪器,是契丹民族与其他民族进行文化交流和互动的重要见证物。本文通过对辽代玉蹀躞带进行系统地考察和分析,发现它们在形式上可分为单带扣·单铊尾型和双带扣·双铊尾型两类。前者以蹀躞銙上具有“山”字形古眼、蹀躞上坠饰倒悬葫芦形带饰或曲柄形饰以及带銙可能存在偏角团形銙或倒“凸”字形銙为特征,在文化渊源上主要受到突厥文化、回鹘文化的影响。后者以具有前后两组玉带为特征,其主要受到中原汉族带饰文化的影响。本文中关于辽代玉蹀躞带中存在悬坠曲柄形饰、饰倒“凸”字形銙以及还具有双带扣·双铊尾型式的特征分析在过去的研究中少为述及,可作为新的依据,帮助我们更全面地把握辽代玉蹀躞带的特征和更深刻地理解辽代社会契丹文化的特色及其多元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李建楠 《21世纪》2012,(6):78-80
《说文解字·玉部》中的字不仅仅是玉部字的总汇,更反映了古代中国民族的思想文化。本文主要从等级制度森严的“礼治”、崇尚玉德的“德治”以及董仲舒的“君权神授”“天人合一”三方面分析这些字所折射出的深刻的儒家思想。  相似文献   

14.
西汉政权在吸取秦代灭亡的教训后,"黄老"治国,但随着国力的增强,倡导积极有为和维护封建集权的儒家学说被统治者青睐,随之产生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格局。在这一格局中,两汉取得了辉煌的社会成就,这使得儒学的地位日益稳固,并且逐渐由经典化,走向谶纬,走向神学化。在无限制的尊捧中,儒学最终失去了更新的能力,变成了僵化的教条。到了魏晋,在社会分崩离析的背景下,儒学独尊体系随之崩解,代之而起的是道、佛的彰显和多元文化的共弘并进。唐帝国建立后,汲取前代教训,实施宽容的文化政策,各文化元素都找到了合适的发展空间,并且在高度的发展中,又出现了合流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现代社会将文化与产业两个不同的领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是以经营符号性商品和信息为主的生产文化意义内容的产业。文化产业具有双重功能,它既能传播和弘扬民族精神,又能推动经济发展。文化产业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重要的经济支柱。中国发展文化产业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6.
江苏悦达集团经过短短的二十几年的发展,已由一个5个人55元人民币的调煤小组一跃成为全国520户重点企业、江苏省规模企业前20强。研究其发展进程,不难发现江苏悦达集团的成功奥秘就是“悦达文化同心圆共振体系”的充分发挥。悦达文化同心圆共振体系由悦达文化物质层、悦达文化制度层、悦达文化精神层三者围绕一个中心点“5个人55元人民币”共同构成。深入其中,会深切感受到企业的最高境界是文化管理。  相似文献   

17.
18.
中国传统法政文化以法律与政治的文化互动为表征,体现为制度与思想两方面的历史演变。在制度层面,君权人治居于核心,礼刑合一的法治始终服务于人治。在思想层面,儒家的德治居于核心,儒法合流代表着主流的价值诉求。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儒法思想的互动构成了法政文化演变的轨迹,"儒法一体化"是理解其精髓的一条思想主线,其中的"人治""德治""礼治"与"法治"成为理解法政文化的关键词。  相似文献   

19.
郑樵《通志·艺文略》最早提出行役记一名,是指以行程为线索撰写成的著作。东晋末年屡次北伐,诞生了诸多行役记,主要包括伏滔《北征记》,郭缘生《述征记》《续述征记》,戴延之《西征记》,以及裴松之、徐齐民、孟奥的《北征记》等。这些行役记猎内容驳杂广泛,对洛阳城中的宫殿苑囿、王侯宅第、名士风流、工艺技术、民俗风情都有着详尽而细致的描述。本文以东晋末年随军文人行役记笔下所记汉魏旧都洛阳城为考察中心,从政治、文学、生活三个层面观察处于割据状态之下、历史兴亡之际的洛阳城的文化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