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摆手舞"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和积淀下来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格的民族舞蹈.它是集休闲、娱乐、表演、健身功能于一体的与体育活动相关的身体运动内容,是一种"活态人文遗产".采用文献资料、网络信息检索,综合分析等研究方法,提出了通过大学体育教育这一"活性传承方式",对"摆手舞"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原真化、多样性的体育教育传承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濒危语言不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特类。当前濒危语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体身份得不到确认,不利于濒危语言的深度记录、整理、保存以及实际传承和具体保护。加强濒危语言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可与依赖其作为重要载体的民间文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结合起来,进行整体、活态的群体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目的在于存续"活态传承",这是衡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合理性的基本准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不同,保护其活态传承的方式也不一样.不是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可以"生产"、"表演".打着文化遗产"原生态"旗号进行商业性炒作是个误区.  相似文献   

4.
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初探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可估量的潜能和价值。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库,代表着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蕴藏着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家竞争力的巨大潜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思维方式和行为活动的整合体,其本质是非物质性的活态文化,并依附于人而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衍生的物质产物和作品只是文化表现形式的载体,应区别于文化本身对待。保护立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做了概括性的描述,尚不能全面认定和科学保护,立法本身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遗产性必须以群体特征差异为前提,在认知文化本质和具体形式的同时,考究遗产相对性是确定文化遗产地位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精神文化遗产,传承人是其活态载体的重要承载与传递者。因此对传承人现状的系统调查和评估,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内容。被国家2006年首批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铜梁龙舞",是集民俗、歌舞、彩扎工艺为一体的民间艺术系统,其中的彩扎工艺是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因而基于系统方法和田野调查,探寻其保护、发展的机理,对于建设和谐文化、打造"人文重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民间信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文化生态的角度出发,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信仰的关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几个主要部分如节日民俗、民间艺术、人生礼俗、民间知识等的产生与传承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民间信仰是我国相当大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之源和生存土壤,提出了要保护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必须正确地对待和处理民间信仰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民族历史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探究重庆市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整理与活态保护,按照纺织产业链的顺序,梳理并对重庆市的国家级、市级和区县级三级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分类。基于重庆市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提出重庆市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模式,以期通过对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发掘整理、研究、利用和活态保护,使其重新焕发生机。  相似文献   

9.
浅议我国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非物质遗产的生存面临着生存环境和传承问题,非物质遗产的保护面临着资金匮乏问题。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活文化而不是民族记忆的背影、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单纯的保护不是非物质遗产发展的最佳途径,而需要合理的利用、适当的创新。本文对非物质文化的开发保护做了初步的探讨,提出了保护与开发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思路及对策。  相似文献   

10.
傣族剪纸曾经是芒市村村寨寨妇女老人的一门拿手手艺,几乎人人都能用剪刀剪出祭祀和赕佛用的"董"和"扎"。但在今天,外部环境与传统村寨形成强烈反差,使得世代相传的生活习俗受到质疑和挑战。有成就的傣族剪纸艺人越来越少,传承困难,处于濒危状态。对目前仍然存活的民间手工技艺进行保护,不仅是对现存的物质形态进行保护,更重要的是要使之成为活态的,有生命的传递,没有民众的承接和发展,民间艺术样式将快速走向消亡,活态的非物质文化亦由于缺乏创造与坚守成为僵死的遗产。通过正规或非正规教育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并有选择的进行传承以达到保护目的。  相似文献   

11.
活态遗产的可传承性,特别是技能、技术、工艺和知识的可传承性,以及对文化传程中人的活跃因素、创造性和主体地位的关注和突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别于物质文化遗产的最显著特征。而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中的各种代代相沿、鲜活流变、具有高度独创性的传统技艺,正是这种特征的完美体现。  相似文献   

12.
古老而鲜活的地域文化记忆——论绍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形态学视阈来审视文化名城绍兴的非物质文化资源,以当代的意识发现和承传这份地域文化遗产,对于挖掘越文化古老的生命记忆、保存活态的文化基因,使地域文化呈现出鲜明的载体均有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世界著名的遗产专家,劳拉简·史密斯通过对批判遗产学的话语反思,提醒人们西方话语对世界遗产事业的"垄断"以及民众对活态遗产的表达意愿的重要性。同时,她极其关注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也探讨了如何让国际化的实践与标准适用于中国的特殊语境。  相似文献   

14.
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规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科学概念,通常又称为"无形遗产"。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来的。《教科文组织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评审程序、评审标准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保护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了国际法的范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宗旨和内容给予了界定,对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定责任、国家保护和国际合作共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以及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等都作出了确切的规定。  相似文献   

15.
在借鉴韩国日本以及我国福建泉州保护本国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访谈蓬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对于蓬安县以"嘉陵江船工号子"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传承与保护方式,到底是采用"玻璃罩式的馆藏"还是"活态传承"的保存方式,以及如何避免"文化空壳现象"等问题,结合蓬安县经济文化发展现状,建言关于开辟川东北嘉陵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之路。  相似文献   

16.
近十年来,伴随非物质文化"名录遗产"的数量不断增多,有关"遗产化"的讨论也随之升温。在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的保护下,从学理上探究遗产化的内涵、产生原因及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维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端砚制作技艺"的遗产化实践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鲜活的个案,而且从中可以发现民间文化在遗产论证、申报与认定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保护”的由来和发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和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是"全球性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保护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这一全球性工程30年来三大里程碑作历史回顾,并对世界遗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景观、国家保护和国际保护、民间文化保护、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保护等,作了明确的阐述.  相似文献   

18.
"文化空间"的意义、性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具有同一性,它是一种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传统节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传承作用。节日文化空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为典型、集中、生动的活态表现。社会转型期,传统节日文化空间受到严重冲击,人们的节日情怀日渐淡漠,节日内容变得空洞。这迫切需要社会各界对传统节日文化空间的关注与保护。文章以旧时天津老城玉皇阁重阳节"登高"习俗为例,探讨传统节日文化的精神意义和对"文化空间"的整体性保护。  相似文献   

19.
美学问题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出发点和核心价值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美学立场同样来源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理念。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美学范畴、形态和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美学是一种人类学诗学、是一种活形象美学,是一种感性美学,是一种身体美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美学是经由美学人类学抵达人类学美学的美学,它的美学境界就是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相似文献   

20.
十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取得了世界公认的"中国经验",一批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从单纯的文化资源逐步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甚至成为地方的支柱性产业,进而开始迈出国门走向世界,由此迎来了一个承前启后的历史节点。在生产性保护理念深化和实践发展的背景下,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化应当进行产品和服务的双重品牌塑造,并从生产到生态实现圈层集聚发展,通过差异化扶持和多层次推动的保障机制和一系列政策设计,在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和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