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共工怒触不周山”和“女娲补天”同属中国古代”四大神话”,但从内容的逻辑上讲,前者又是后者的起因:因为共工怒触不周山而导致“天破”,才有了女娲“补天”。据学者张霞研究,有关“女娲补天”的异文有百余篇,  相似文献   

2.
正本年度"易学视野下的呈现"专题将延续去年的方式,从易学的视角解读少数民族文化。同时,从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主旨出发,也将解读部分以汉族为主,但在民族地区也有很大影响的文化现象。有了前面的基础,今年我们将结合现实热点,讨论一些较为重大的主题,并适当进行一些理论探讨,希望得到读者的关注并提出宝贵意见。  相似文献   

3.
“射日”是中国古代著名神话,在众多少数民族中也有广泛的流传。学者张勤在《中国少数民族射日神话类型与分布》一文中提到,目前已发现包括满、蒙古、壮、瑶、彝、苗等25个民族的67篇射日“异文”。与汉族的“羿射九日”神话相比,在少数民族的射日神话“异文”中,太阳的数字有所变化,射日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从易学的视野来看,“射日”神话并未脱离中国文化”天人同易”的传统,少数民族的一些射日“异文”,也可以从易学的角度给出合乎逻辑的解读。  相似文献   

4.
江凌  李辉图 《中国民族》2013,(10):54-55
在被称为大清王朝龙兴之地、满族文明摇篮的赫图阿拉,至今仍流传着大清宝藏和索伦竿子的传说。前者因为努尔哈赤的大妃阿巴亥神奇、决绝的守护而引人入胜;后者则因为实物的遗存而增加了几分可信度。从易学的视角来看,两个传说的内容都可以依据天人同易、神道设教的原理给出符合逻辑的说明。本期解读:大清宝藏与索伦竿子传说大清宝藏传说的易理分析在《中国民族》杂志2008年第1期,作者雨蔚在《赫图阿拉:探寻大清宝藏之地》一文中详细讲述了大清宝藏传说的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5.
上一期,我们从易学视角解读了"女娲补天"与"共工怒触不周山"神话。其实,女娲神话还有另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女娲与伏羲同为"人首蛇身"并"兄妹结婚",在这一部分内容里,保留大量神话信息的出土"汉画像石"和帛画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图像线索,成为揭开神话之谜的重要依据和突破口。  相似文献   

6.
蚩尤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叛逆英雄。黄帝与蚩尤之战,是神话中的著名战役。与蚩尤相关的,还有共工、饕餮、蚕神的神话传说。除了汉文古籍中关于蚩尤的记载,苗族也有关于蚩尤的口头传说。本文将从易学的视角对蚩尤以及与之相关的部分神话传说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7.
江凌  李辉 《中国民族》2013,(5):52-53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据民俗学家乌丙安先生的调查,包括汉族在内,我国共有36个民族过端午节,但不同的地区风俗有所不同。围绕着端午节,产生了很多有趣的传说和民俗活动,比较典型的是吃粽子祭屈原、伍子胥和曹娥,以及赛龙舟活动。从易学的视角来看,端午的时令、传说以及与之相关的民俗活动,是一个互相关联的有机整  相似文献   

8.
盘瓠神话是中国古代流传最广和最久的神话之一,距今已经1800多年的历史。据学者研究,盘瓠神话不仅在我国湘、黔、川、鄂、滇、桂、粤、闽、浙、赣等省的苗、侗、壮、瑶、畲、水等少数民族中广为流传,而且还远涉东南亚的越南、泰国、老挝等国。目前,苗、畲、瑶三个民族中依然流传着盘瓠神话,并把盘瓠当作祖先敬奉,保留着盘瓠祭祀活动。  相似文献   

9.
江凌  李辉图 《中国民族》2013,(12):54-55
“圣人皆有异表。”《白虎通》中的这句话,代表了中国文化中关于圣人的特有观念。在众多的“异表”神话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下面三种:黄帝四面、舜目重瞳、孔子圩顶。  相似文献   

10.
江凌 《中国民族》2013,(11):56-57
“金瓶掣签”是清代乾隆皇帝为纠正活佛转世灵童寻访过程中的弊端,并借此加强对蒙藏政教事务管理而制订的一项制度。从易学的视野来看,“金瓶掣签”的操作形式与中国文化”天人同易”的原理相合,显示了仪轨制订者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深厚学养和郑重、缜密的用心。  相似文献   

11.
江凌  李辉 《中国民族》2014,(10):56-57
大禹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治水英雄,也是儒家"内圣外王"的典型代表。将神话内容转化为古史,自古以来就是存在的。但到了上世纪的20年代,受到日本"疑古"风潮的影响,中国出现了以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辨派",对大禹身份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顾氏的观点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使这一问题成为史学、文学乃至哲学界共同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12.
江凌  李辉 《中国民族》2013,(8):56-57
与火把节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傣、阿昌、德昂、布朗、佤等民族的传统节日泼水节。泼水节一般在每年公历四月中旬(傣历六月)举行,为期三至五天。泼水节的标志性娱乐是群众性的泼水活动,人们用铜钵、脸盆以至水桶盛水,在大街小巷嬉戏追逐,逢人便泼。民间认为,这是吉祥、祝福的水,  相似文献   

13.
“刘三姐”是壮族民间传说中的“歌仙”。据学者研究,“刘三姐”真正的名字应为“刘三妹”,其传说最早见于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九十八《三妹山》)。明清以来。相关文献记载不绝如缕,壮族民间口传的故事与歌谣更为丰富。从易学的视角来看,其中一些传说与中国文化的易学象数思维颇有渊源,显示了“天人同易”的哲理内涵。  相似文献   

14.
江凌  李辉 《中国民族》2014,(9):62-63
自古以来,神话就与民族精神的构建结下不解之缘。1600余年前,东晋诗人陶渊明以“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诗句讴歌了神话人物精卫与刑天;1945年,毛泽东以“愚公移山”为题,号召全党学习愚公精神,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两座大山”;今年5月,蒙古族作家席慕蓉以“有时我们要学会对地球退让”为由,建议将“愚公移山”的故事从语文课本中删除,使这则古老的神话再次成为一个话题。  相似文献   

15.
本年度“易学视野下的呈现”专题将延续去年的方式,从易学的视角解读少数民族文化。同时,从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主旨出发,也将解读部分以汉族为主.但在民族地区也有很大影响的文化现象。有了前面的基础,今年我们将结合现实热点。讨论一些较为重大的主题.并适当进行一些理论探讨,希望得到读者的关注并提出宝贵意见。  相似文献   

16.
"椎牛合鼓"和"略比倮"都是苗族古老的民俗活动。"椎牛合鼓"是祭祀远古的祖先,"略比倮"则是普通人家的丧葬礼俗。两者虽然名称不同,目的不同,具体的过程也不同,但从"天人同易"的角度来看,其内在的易学原理却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17.
江凌  李辉 《中国民族》2013,(3):46-47
“接龙”是苗族传统民俗活动之一,目前在湖南等地的苗族群众中仍有遗存。传统的“接龙”活动,是把“龙”接到村寨和家里,保佑四季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表面上看,“接龙”是一种带有浓厚民间宗教色彩的祭祀活动,但从其具体的祭祀礼仪来看,其中却蕴含着深刻的易学哲理,反映了中国古代“天人同易”、“神道设教”的文化遗存。  相似文献   

18.
江凌 《中国民族》2013,(1):59-60
“易学视野下的呈现——少数民族文化的另类解读”,是本刊2013年特别推出的一个系列专题,旨在通过对一些少数民族文化现象的易学解读,揭示少数民族文化与易文化传统之间的密切关联,从而在文化层面上进一步佐证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中华各民族“多元一体”的论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同时,在学术层面,推进少数民族文化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19.
一年一度的"火把节",是彝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同时在彝语支系的纳西、哈尼、傈僳、拉祜、基诺等民族中也有相当久远的历史。据学者研究,"火把节"自汉唐起,已沿袭1000多年。火把节一般于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历时三天。"火把节"的标志性活动,是于夜晚点燃火把在旷野中游行,以纪念传说中的英雄。有关"火把节"起源的记载和传说有数十种之多,内容丰富、优美。本文拟从易学的视角解读两种有代表性的传说,并说明两种不同版本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20.
江凌  李辉 《中国民族》2014,(6):58-59
羌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羊皮鼓是羌族巫师"释比"做法事时使用的主要法器。关于羊皮鼓的传说,隐藏着羌族文化的密码。多年来,学者们一直试图揭示其中的隐秘内涵。本文将从易学的视角,说明羊皮鼓传说的内在原理,并进而说明羌族文化与中华易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