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共工怒触不周山”和“女娲补天”同属中国古代”四大神话”,但从内容的逻辑上讲,前者又是后者的起因:因为共工怒触不周山而导致“天破”,才有了女娲“补天”。据学者张霞研究,有关“女娲补天”的异文有百余篇,  相似文献   

2.
上一期,我们从易学视角解读了"女娲补天"与"共工怒触不周山"神话。其实,女娲神话还有另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女娲与伏羲同为"人首蛇身"并"兄妹结婚",在这一部分内容里,保留大量神话信息的出土"汉画像石"和帛画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图像线索,成为揭开神话之谜的重要依据和突破口。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阿昌族史诗《遮帕麻和遮米麻》内容与结构的分析,认为史诗中的人物遮帕麻、遮米麻与中原神话中的大羿、嫦娥,伏羲、女娲有共同来源。遮米麻补天保持了女娲补天的原始形态,具有更为合理的盖天说理论的背景支持。  相似文献   

4.
源于黄河上游地区的伏羲创制八卦、定阴阳、兴婚姻嫁娶之礼制、开渔猎畜牧之先、造书结绳记事的神话,源于我国北方的女娲补天、搏土造人的神话和源于华南珠江流域的盘古开天辟地、化生万物和兄妹结婚再造人类的神话,本是三个起源地、始创民族和内容都不同的神话谱系。后来,随着盘古神话的北传,后人将盘古神话的内容移植或融入伏羲或女娲神话之中,形成次生形态且与其原初内容相矛盾的神话。盘古神话永远是中国的第一神话。  相似文献   

5.
本文由湟中徐家寨画像砖人物命名谈起 ,结合历史文献资料、汉墓画像砖有关伏羲、女娲的形象、考古发掘以及民俗学方面的有关材料 ,论述了伏羲、女娲在中国古史神话中的不同身份 ,及其角色发生转换原因  相似文献   

6.
<正>女娲救灾神话考《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前半段描述了众多重大的自然灾害,后半段描述了女娲独力救灾的壮举,因而,可以把这则神话称为女娲救  相似文献   

7.
闻一多先生的神话学研究,立足于国家民族主义立场,从考证伏羲、女娲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和对图腾崇拜的重新阐释两个方面,以探寻民族文化源头的方式,构建同源同族的历史谱系,从而参与了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建构。  相似文献   

8.
阿斯塔那古墓群位于吐鲁番市高昌区北郊的荒漠戈壁中,是自西晋至唐代以来高昌王国居民的公共墓地。1965年,在阿斯塔那古墓群中发现了一批绢画和麻布画,其中就有《伏羲女娲图》。后来又陆续发现了数十幅《伏羲女娲图》,现有28幅收藏于新疆博物馆,均出土于吐鲁番地区。伏羲和女娲是我国古代神话中的人类始祖。  相似文献   

9.
1959年至1960年,在新疆吐鲁番县阿史塔那村北发掘了四十座古墓。在这些古墓中,发现了不少的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的绢画。 在与其相隔遥远的小亚细亚附近的黑海之滨,在斯基泰人的神话中,亦出现了“腰上是女身,腰下是蛇身”的蛇女。在古埃及所崇拜的诸神中,亦有蛇神。在希腊的克里特神庙中,亦有持蛇女神的画像。  相似文献   

10.
藏族天梯神话发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天梯神话是色彩纷呈,玲琅满目的神话领域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尤其是在中国,占据神话的相当比重,它同原始创世中的洪水神话,人类起源神话一样“显示着不朽的魅力”。在保留我国古代许多原始神话传说的《山海经》里,就有多处记载天梯神话的内容。华山青水之东,有山名曰肇山,有人名曰柏高,柏高下于此,至于天。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不死;或上倍之,是谓悬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天帝)之居。  相似文献   

11.
藏族先民认为每一则神话都"真实"记录了祖先经历的"历史事件",每一个神话人物都是曾经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因此,人们在"创作"新神话的同时,依旧保留旧神话,使神话的内容伴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由此使神话逐步经历了物活论阶段、有灵论初现阶段、人格化阶段。佛教传入藏区后,藏族神话大量吸收印度神话的内容,藏族神话进入了佛苯融合阶段。  相似文献   

12.
<正> 瑶族洪水神话的主题,包括初民与天灾搏斗经历,和人种来源的怪谲奇想。各地瑶族的民间故事、盘王歌等都有洪水神话,内容大同小异,比较通常的说法大略是:天大旱,雷神被囚禁,得伏羲兄妹相助归天庭,雷王临别拔一牙齿相酬,嘱种于地,乃长出巨大葫芦,继遇滔天洪水,兄妹藉葫芦漂浮得以幸存。洪水退后,世上已无人,唯余伏羲兄妹,经乌龟、竹子的劝说、验证,兄妹方自相为婚,十月怀胎生下肉团,切碎后撒到平地的变成百姓(汉族及其他民族),撒在高山的变成瑶人,自此后百姓住平地,瑶人住高山。这就是瑶族在废墟上重新繁衍人  相似文献   

13.
共工考     
本文确切地考证共工是水神,推测"共工"一词可能是表示洪水的词"洪"的缓读。  相似文献   

14.
相传农历正月十六日是伏羲的诞辰,每年的这一天天水伏羲庙都要举行庙会祭祀伏羲,灸百病习俗是庙会中的一大特色。本文在田野考察的基础上,分析了灸百病习俗的源流,指出这种习俗承历史上巫医易相通之理,结合了当地民间用艾草灸病传统,又与北方地区"走病"习俗有密切关系,是伏羲信仰与具有巫术性质的灸百病习俗合流的表现。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是救国之道,富民之路,业已为我国30来年的实践所证实。但是,方励之等人却表示怀疑,说社会主义搞了几十年,“失败了”,只有“全盘西化”、实行资本主义才有希望。因而要“补”资本主义这一“课”。古代神话中有女娲氏炼五色石补天的传说,莫非今天中国的“天”“漏”了,要由他们来“补”不成?看这“补课”的架式,真跃跃欲试了。  相似文献   

16.
自然物被神化后,仍用原来的名称称呼。《诗经·黄鸟》:"彼苍者天,歼我良人。"《诗经·瞻卬》:"瞻卬昊天,则不我惠。孔填不宁,降此大厉。"诗句中的天用"苍"、"昊"形容,它是自然物的天;又能"歼良人"、"降大厉",它又是被神化、有意志的天。自然物的天被神化后仍称为"天",鲜明地表现在诗句中。《晏子春秋》卷一:齐景公因久不降雨而让卜人占卜原因,卜人回话:"祟在高山广水。"话语中的山、水分别用"高"、"广"修饰,它们是自然物的山水;又能作祟,它们又是被神化、有意志的山水。自然物的山、水被神化后仍称为"山"、"水",显豁地表现在话语中。  相似文献   

17.
蚩尤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叛逆英雄。黄帝与蚩尤之战,是神话中的著名战役。与蚩尤相关的,还有共工、饕餮、蚕神的神话传说。除了汉文古籍中关于蚩尤的记载,苗族也有关于蚩尤的口头传说。本文将从易学的视角对蚩尤以及与之相关的部分神话传说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古籍中对女娲记载的分析,确定大约汉代时人们对女娲人首蛇身的形象已经形成相对一致的认识;并从野性的思维角度重新审视半人半兽形象的由来,认为人首蛇身是思维对自然—文化秩序进行调和的产物,并具体结合女娲神话分析了人首蛇身的来源和内涵,以及蛇身在大母神形象中的意义、蛇多样的象征意义对女娲神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秦汉时期,统治者强烈的长生不老愿望促使升仙、神仙思想大肆流行,并衍生出一系列以升天成仙等神话题材为内容的美术作品。迄今为止,发掘出土的汉代墓葬中,只要有壁画,必定有神话题材。如西王母、东王公、女娲、伏羲、青龙、白虎等,这些作品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精神信仰,尽管在我们今天看起来可笑荒诞,但对于我们洞悉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经济状况、文化意识及艺术发展水平却有着弥足珍贵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秦汉时期,统治者强烈的长生不老愿望促使升仙、神仙思想大肆流行,并衍生出一系列以升天成仙等神话题材为内容的美术作品。迄今为止,发掘出土的汉代墓葬中,只要有壁画,必定有神话题材。如西王母、东王公、女娲、伏羲、青龙、白虎等,这些作品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精神信仰,尽管在我们今天看起来可笑荒诞,但对于我们洞悉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经济状况、文化意识及艺术发展水平却有着弥足珍贵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