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杜勃罗留波夫在《黑暗王国中的一线光明》一文中指出:“衡量作家或者个别作品价值的尺度,我们认为是:他们究竟把某一时代、某一民族的(自然)的追求表现到什么程度”。他给评估一个作家或一部作品界定的“价值的尺度”,虽不算全面,但就思想内容而言却是正确的,以这个“价值的尺度”去论评,《金瓶梅》以“寄意于时俗”之旨,“曲尽人间丑态”之内容,充分裸露人欲(食欲、美欲、利欲、性欲)为主调,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第一次整体地勾画出异彩纷呈,新姿争艳,蕴含着历史发展轨迹与时代精神特点的反封建礼教的形象画卷,在晚明时期兴起的以“人”和“人学”为内容的文学新思潮中居于首屈一指的重要地位。书中以毫无节制的食欲狂求、越礼逾制的美欲追求、无度无耻的性欲渲泄、触处皆是的利欲横流等情节,使勃勃生机的人欲精灵在字里行间中躁动,从而揭示了以“存天理,灭人欲”为主旨的封建正统思想——程朱理学受到新思潮、新观念、新的生活方式挑战而走向式微,从“人”的解放为目标的近代思想启蒙运动正在酝酿勃发而生。  相似文献   

2.
严耀中 《学习与探索》2006,2(5):150-153
在中国学术史的叙述上,一般都以玄学为魏晋时期的社会主导学说和主流意识。但实际情况并不如此,当时经学仍系魏晋之间的社会主导学说,而非所谓的玄学。尽管玄学的“贵无”、“崇有”等主要学说产生于魏晋时期,但“玄学”的名称却要到南朝刘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年)在鸡笼山设立四学时才出现的。因此,对魏晋时期的时人来说,当时既没有称之为“玄学”的学问,也没有被指称为“玄学家”的人士,所谓的玄学或玄学家至少是南北朝以后的概念。事实上,魏晋两朝继承和延续着汉代的遗风,无论朝野都有浓厚的经学氛围,故而魏晋时期经学仍然十分发达,特别是其中的易学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虽然玄学流行于南北朝以后,但其主要学说产生后也对魏晋经学起着强烈的刺激作用,使魏晋经学从所谓的僵化状态中摆脱出来,吸收了新的成分之后,仍然成为中国社会主导学说和主流意识。  相似文献   

3.
酒柜传说     
无论男女,真正时尚的人都懂得,不仅要为“悦己者容”,更要令自己“自我陶醉,意乱情迷”,在自己的安乐窝里,先做一个从里到外、不折不扣的精致细腻的主人。客厅里不能没有酒柜,并且酒柜里最好有一整套精致酒器,至于储藏酒品则无论魏晋了:西班牙、墨西哥或国产,红酒、葡萄酒或罐装啤酒。在一个讲究格调的人的家里,欲寻其内心世界,先从打开他的酒柜开始。  相似文献   

4.
魏晋思想是一支内容复杂、旋律独特、节奏激扬的人生畅想曲。人的自觉,亦即人的主体对自身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我认识与觉醒,则是这支畅想曲的中心主题和基调。围绕着这一主题、基调,形成魏晋思想的“天人新义”。及其与先秦哲学、两汉经学完全不同的、相对独立的系统整体与层次结构。从纵的方面来看,如前所述,魏晋思想系统正是由魏晋名理、玄理、佛理等三大思潮组成,它们之间紧紧相连,  相似文献   

5.
戴春森 《社科纵横》2004,19(3):110-111
品藻人物是古代美学的一个重要命题 ,“秀骨清像”作为魏晋有代表性的人物画样式 ,包含着历史的、社会的复杂意识和人文观念 ,从魏晋是“人的觉醒”的观点着眼看 ,对人的主观精神、情感的肯定使其在画史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庞飞 《阅江学刊》2010,(5):65-71
魏晋六朝审美中心的演变有一个明显的倾向:由魏晋时期以人物之美为中心向南北朝时期以诗文书艺之关为中心转化,从对人的身体的直接呈现转向由文字媒介的形象再现。分析其原因,可以发现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以名取人、以族取人的选官倾向引导着人们关注自我,而六朝时期渐渐崛起的考试制度却引导人们把诗文才艺当作立身之本,使得诗文书法大盛,并引起审美风尚的变迁。  相似文献   

7.
王德胜 《求是学刊》2002,29(4):83-89
对于生活的创造力量、永恒生命运动原则的热情肯定 ,同宗白华对于自然的深情渴望、生命直觉的感动联系在一起 ,并从歌德的文学创作中获得进一步的确认。而无限创造的生命欲求 ,则催生了“人生艺术化”的理想热情。正是在歌德式“唯动主义”的创造性生命人格启示下 ,会合中国老庄的人格理想、魏晋时代的人生实践 ,宗白华完美地构造出了一个情深于中、静处于外的人生世界———“超世入世”的人生态度和生活实践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潇洒飘逸的“魏晋风度”具有深刻的理论本性,这就是超越名教、超越世俗等。这种超越本性是通过放浪形骸的外观层面显现的,其产生的深层原因是当时的政治挤压,而“魏晋风度”的载体即魏晋名士们的生存忧虑则是超越本性的内在动力。“魏晋风度”虽然以消极的直观呈现在人...  相似文献   

9.
“北地傅氏”的郡望所在赵以武“北地傅氏”是汉魏晋乃至南北朝时期北中国的一门望族。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这门望族的郡望之地发生过多次变迁。其中,魏晋时期的文学家傅玄,史传称他是“北地泥阳人”。有的论者就将傅玄的郡望地注成“今甘肃宁县”,把傅玄算成甘肃历史...  相似文献   

10.
“地之子”的自我形象与“乡下人”心态 ,是生活和创作于 1 930年代“文化古城”时期北平的一批诗人作家们的一种特殊文化心态。这种心态反映了他们在“现代”与“传统”之间的文化选择、向往“自然”、“原始”美的审美趣味 ,以及坚守纯文学立场的文学信仰等多方面思想内涵 ;同时 ,更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文化古城”时期北平独特的文化背景与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和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两方面,探讨古代哲学和文学理论中“神”的意义。哲学中的“神”有主体,客体之分,客体之神为“自然之道”,主体之神是人之志、气、性、情、欲的综合体。哲学之“神”首先被引入绘画理论,接着由刘勰引入文学理论,强调主体之神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自唐以后,文学艺术的审美注意凝聚于客体,主体之神由“意境”、“象外”向客体转移,从“诗而入神”实现主体之神对象化,这就是主、客体“神遇而迹化”,创造出中国古典美学中最高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2.
《社科纵横》2015,(3):128-134
曹植的《洛神赋》通过人神交往的愉悦、情感的升华、人神殊途的困厄、哀戚无奈的离别,用生命感受生命,反映了人心浇漓的末世人们欲改变现状的苦闷和悲悯,曹植作为末世代言人发出生命短微、人力薄鄙的不安和惶惑的叹息声,形成了"纤柔温婉"的审美取向。这种审美取向直接关照了魏晋时期士人的一种进取、矛盾、寄托、恐惧、怨恨、抚慰的普遍而又真实的心理状态。这就是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有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人小说所包容的思想内容,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士大夫阶层的思想生活面貌与审美情趣;既有很高的认识价值,也有很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其美学风貌主要表现为思想的解放和人性的裸露:(1)生动地记录了时人玄谈析理的风气、内容和场面,肯定了清谈是辩论玄理的重要方式;(2)描述和肯定了“魏晋风度”是这一时期理想的人格美;(3)表现了魏晋人对人和人性美的多角度多侧面的追求;(4)深刻揭示了儒家礼教和伦理道德的泯灭和沦丧;(5)在品藻人物中运用了很多审美概念。  相似文献   

14.
早在两汉之际 ,印度佛教就通过中亚细亚传入我国。在其初传时期 ,佛教在社会上势力极其微薄 ,士大夫不知有此事。直到东汉恒帝时 ,汉地的佛教信仰者也往往并立“黄老浮图之祠” ,将其视为神仙方术的一种。其本来面目 ,仍未显著。在晋人袁宏所著的《后汉记》中 ,还是把佛陀描述成一个“变化无力 ,无所不入”的神人 ,并用“清静”、“无为”等道家思想来解释佛教教主。魏晋之际的玄学家如稽康、阮籍、王弼、何晏 ,以及西晋其他重要思想家的文字及著作中 ,都尚未发现有受过佛教明显影响的迹象。可见 ,魏晋之世 ,无论中国人对佛教的了解还是佛教…  相似文献   

15.
阮籍作为魏晋时期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之一,是促成正始玄学到竹林玄学演变的重要人物。他的贡献在于将王弼的贵无论发展为自然论,将其崇本抑末说发展为玄远放达说。因而在本体学说、社会理论和理想人格方面都大胆地超越了由王弼所营造的正始玄学的界碑。为嵇康“师心以谴论”营造千古的竹林精神作了学术理论上的准备。  相似文献   

16.
汉代人物品鉴,身体尚不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魏晋时期,人的身体具有了独立的审美价值,但在玄学形神观的影响下,"身"成为可以超越和舍弃的有限性存在,因此在竹林文人的身体践行中,他们以"无身"超越了"有身".在竹林士文人这一身体观的影响下,身体在魏晋的人物品藻中又逐渐消失,被虚化为明月清风等自然意象.这一美学变迁,深刻地影响了文艺,其比较突出地体现在古代的人物画中.  相似文献   

17.
人欲即人的欲望和渴求,包括自然人欲和社会人欲;人性即人的本性和本质,包括自然人性和社会人性。人欲是人性的内在根据,人性是人欲的表现形态。墨子人性论分为自然人性论和社会人性论,其中,自然人性表现为欲生憎死、趋利避害;社会人性体现为相善相爱、兴利除害。墨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高度重视人性、强调人的劳动(力)的思想家,他倡导强力从事、节制人欲、克服异化、升华人性,其人性论与两千年后的马克思人性论十分契合。  相似文献   

18.
鲁迅与曹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时代和中国二十世纪初的社会环境极其相似,社会的不稳定孕育了思想上的极度解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的觉醒。鲁迅立足现实,在对魏晋文化的考察中寻找时代变革的历史渊源,因而,对“人”的生命本体诸多方面的关注受启于魏晋时代文人学士觉醒的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19.
张俊相 《求是学刊》2001,28(4):35-40
韩非继承和发展了黄老之学的理欲观。他以“生”与“治”为人生最大的希求 ,从而构建了以法、术、势为统治术 ,以圣无欲体道 ,众有欲循理 ,而宗归自然之道的道、法合流的理欲观体系。其中含有诸多富有启发意义的东西  相似文献   

20.
道家在中国思想史上一直占有重要地位,魏晋时期达到鼎盛。物极必反,同时也开始异变。先秦作为道家本生阶段,秦代和汉初则作为次生阶段,魏晋可划分为道家的异化变质阶段。异变是渐进的过程,是与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哲学、外来宗教甚至农民战争等有着密切联系的。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总不会一成不变,而每一阶段变化都会反作用于社会、经济、文化,并推动其发展。魏晋道家思想体系更加缜密,比本生道家更加丰满,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统治者儒家思想的枷锁,对后来尊重人性,尊重生命,尊重自然的人本思想带来深远影响,也带来了中国思想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