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科学、合理地界定城市贫困,是开展城市扶贫工作的前提。如果仅从字面上理解,城市贫困应当是指发生在城市区域内的各种贫困现象,凡是在城市区域内生活困难的人群,都应该是城市扶贫工作的对象。但是,目前在实际的扶贫工作中,对于城市贫困的界定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4.
全面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检讨原来的城市反贫困政策。目前的城市扶贫,仍没有脱离依赖政府的救济式扶贫理念的羁绊,将会造成福利的惰性,导致城市贫困的固化。而依赖市场的基础作用,是不会自动消除城市贫困的。若使所有社会成员都能公平分享经济与社会发展成果,克服城市反贫困政策的局限,需要专业社会工作的介入。在政府自上而下保障制度设计中添加自下而上的行动设计,建立以"关怀为本"的城市社会工作行动体系;通过评估优势资源,关注优势潜能,培育优势能力,把外生性帮助转化为城市贫困群体的自我发展能力;可使有限的扶贫资源高效运作,提高城市扶贫的绩效,进而促进社会整和,增强社会凝聚力。 相似文献
5.
6.
7.
8.
中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与日本经济合作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资源型城市为国家和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既是世界性课题,又是世界性难题,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德、法、英、日、波等国对此认识较早,措施得法,已取得不少好的经验。但是,世界上还有很多资源型城市的国家处于经济转型阶段。本文对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与日本经济合作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释和分析,并就中日经济合作问题提出了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9.
对临海贫困家庭进行社会工作介入有着特别的学科意义与现实的社会意义。目前行政主导扶贫模式虽有快速脱贫优势,但也有其潜在问题。针对临海家庭具体致贫原因,社会工作拥有多种合适介入模式与工作方法。社会工作专业使命与学科特性决定了社工扶贫模式相对于行政主导扶贫模式而言,无疑是一种集专业性、高效性、长效性等多种优势于一体的社会反贫困机制。走社工扶贫模式的社会扶贫道路是社会发展趋势,也应是中国社会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0.
11.
具体分析西安城市发展趋向转移的历史过程,得出六种模式:1.新城区向旧城区的南部扩展,以秦咸阳后期的城市发展趋向以及汉长安城后期的城市发展为代表;2.新城区向旧城区的西南扩展,以汉武帝时期对汉长安的扩建为代表;3.新城区向旧城区东部发展、城市重心向东部转移,以西周镐京以及唐长安城的发展为代表;4.新城区向旧城区的北部缩移,唐末"新城"就属于这种城市缩移模式;5.新城区向旧城区北部和东部扩展,以明代西安城区的发展为代表;6.新城区向旧城区四面扩展。探讨西安城市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城市发展趋向的规律和特点,可以更好地为现代西安城市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2.
13.
15.
16.
17.
2020年后,我国现行标准下的绝对贫困人口不再存在,但相对贫困问题会凸显并长期存在,因此扶贫工作永远在路上。扶贫立法是我国转变扶贫方式的必由之路,也是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可借鉴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扶贫立法的经验。我国扶贫立法最理想的途径是进入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立法的重心应是开发式扶贫,而非保障式扶贫。同时,推进政府、社会和市场各司其职、共同作用。扶贫的路径是振兴和开发落后地区,推进精准扶贫与区域开发相结合,保障扶贫资金并对其进行监管,注重扶贫法与其他法规的衔接。 相似文献
18.
滇西边境片区集老、少、边、穷于一体。通过实证调查,精准识别滇西边境片区致贫的原因,并采用致贫率来分析片区"空间贫困""绿色贫困"突出的现状,进一步从滇西片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区域位置的边缘性、经济政策拉动性不足方面分析片区"空间贫困""绿色贫困"的形成机理。做好"绿色发展"精准扶贫规划,实施绿色发展模式,建设生态安全、生物多样性和水源涵养保护区,采取资源开发、生态建设与生态补偿相结合的措施,是破解滇西边境片区"空间贫困""绿色贫困"的有效精准扶贫措施。 相似文献
19.
城市在从传统走向现代化的过程当中,需要经历一定的阶段,追赶模式、超前模式和综合模式为城市现代化提供了发展路径选择。本文对城市现代化的模式做了基本的探索,提出了三种模式以及各种模式下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