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创造性地运用现象学的基本方法,从对审美对象的界定入手,深入地分析作为审美对象两极的艺术作品与审美知觉,揭示主客相融的审美活动的情感表现的特征,并对审美经验作了本体论的追究。杜夫海纳的美学既是现象学美学的最高成就,也鲜明地体现着美学的现代转向。  相似文献   

2.
主客统一与现象学的审美价值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程金海 《阴山学刊》2003,16(2):13-18
现象学美学的审美价值观与现象学的意向性理论密切相关 ,意向性理论中的主客相关性特征和内在的主客二元分裂思维的残余决定了现象学美学审美价值观的基本理论品格 :它虽然强调审美价值在主客体的交流对话中产生 ,但是它并未真正实现主客体的统一 ,而始终在主体与客体之间摇摆。现象学美学的审美价值观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盖格尔的主观性审美价值观阶段、英伽登的客观化审美价值观阶段和杜夫海纳的形式上的主客统一的审美价值观阶段  相似文献   

3.
在充分重视艺术欣赏的感性活动本质的前提下,杜夫海纳非常强调理性因素的作用.他清楚地阐述了理解的不同阶段及其在审美知觉中的具体作用及作用方式.他认为审美知觉中存在一种特殊的思考-依附性思考,这一理论为审美直觉的突发性提供了新的理论解释,这是他具有创造性的地方.总体上,他的审美知觉中的理性因素显示出非主导性的特征,从而印证了审美活动是一种积极能动的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活动.  相似文献   

4.
运用现象学美学理论重新考察审美态度,不仅能再次确证审美态度的存在与价值,还可以看出,审美态度不仅是一种超功利的静观方式,一种主体的表现和创造趋势,而且还是一种具有人类普遍性意义的“趋同性担保”。  相似文献   

5.
从现象学角度看审美对象的构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运用现象学的意向性理论对审美对象的构成要素做了初步的理论探讨。文章认为 ,一个完整的审美对象由感性与意义、审美知觉、情感先验三大要素构成。此种理论阐释不同于传统美学理论对审美对象单从主体或客体来探究审美对象构成的固有模式 ,它在主客互动的关系中 ,在存在论和价值论层面中来把握审美对象的构成要素。文章最后认为 ,现象学为新世纪中国美学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资源与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由美的本质问题向审美经验和审美对象问题的转向是古典美学向现代美学转向的标志。在西方美学史上,这种转向在18世纪已经完成,而中国美学界直到20世纪末才开始这种转向。所谓审美经验不是指一种特别的经验如愉快或想像经验,而是指任何经验都可以具有的一种特别的维度,即经验的呈现维度;所谓审美对象不是指一种特别的事物如美的事物或艺术作品,而是指任何事物都可以表现的一种特别的样态,即事物的本然样态。将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集中在审美经验和审美对象上,不仅能够很好地说明审美活动的本质,而且有助于增进审美活动,在完善作为理论学科的美学的同时,进一步建立作为实践学科的美学,促进中西美学展开更加深入和广泛的交流与对话。  相似文献   

7.
音乐体验既是柏林特环境美学得以建构的重要来源,也是验证他审美理论的最佳范例。环境现象学语境中的“环境观”和“体验观”是柏林特艺术美学和环境美学一脉相承并得以建构的理论基石。音乐作为一种环境艺术,是柏林特对音乐审美体验的“环境性”所做的一种环境现象学描述。他将由创造性、物质性、表演性和鉴赏性等主要因素构成的音乐环境定位为一个知觉体验的审美场,有力批驳了音乐理解的形式化和主观表现倾向,从根本上颠覆了现代艺术客体论,消解了现代审美欣赏的二元论格局。音乐存在的非对象性、多维性及其知觉场域内各因素功能的连续性、交互性和一体化,有力证明了音乐体验的环境性和人类多维度的统一性。这不仅对于我们正确理解音乐体验及其实现路径具有直接指导意义,还为当代美学建构一种普适性审美理论带来了重要启示,从而为阐释当代艺术审美领域中的去物质化、非对象性、关系性和跨媒介的美学理论、艺术现象带来了更加全面有效的语境视角。  相似文献   

8.
《审美经验现象学》强调审美对象是通过欣赏者的审美知觉显现出来的,而审美知觉在艺术作品向审美对象转化的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这种理论建构在现象学哲学的基础上.胡塞尔、海德格尔、萨特等人的学说给杜夫海纳以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现象学美学的审美价值观与现象学的意向性理论密切相关,意向性理论中的主客相 关性特征和内在的主客二元分裂思维的残余决定了现象学美学审美价值观的基本理论品格: 它虽然强调审美价值在主客体的交流对话中产生,但是它并未真正实现主客体的统一,而始 终在主体与客体之间摇摆。现象学美学的审美价值观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盖格尔的主观性 审美价值观阶段、英伽登的客观化审美价值观阶段和杜夫海纳的形式上的主客统一的审美价 值观阶段。  相似文献   

10.
邢崇 《北方论丛》2006,(4):46-48
审美假象包括三个方面,即审美假象含义,假象成为审美对象原因,审美假象的特征。从此出发可以勾勒出席勒客观唯心主义美学理论和艺术本体理论的基本思想。  相似文献   

11.
艺术教育与审美经验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感觉和审美经验的培养与传递是艺术教育的核心问题。通过艺术活动培养起来的审美经验具有客体指向性、感受自由性、情感超脱性、主动发现性和综合完整性等特点,其总体效果是提供一种高度的心理满足和精神愉悦,使人的各种心理能力得到更好发挥,从而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洞见。艺术教育的目标体现在培养文明感、孕育创造力、传授交流能力和提高整体素质等多个方面。在由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欣赏组成的整体艺术活动中,审美个体的审美艺术经验得以全面的培育。  相似文献   

12.
现象学心理学作为一门本质科学,主要研究纯粹经验.心理学是一门经验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各种经验,包括各种事实和实在.作为一门经验科学,经验心理学没有对意识进行纯粹的分析,并且盲目模仿物理学.因为每一种经验科学都要根基于一种或多种本质科学,所以经验心理学必然奠基于现象学心理学.  相似文献   

13.
现象学心理学作为一门本质科学,主要研究纯粹经验。心理学是一门经验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各种经验,包括各种事实和实在。作为一门经验科学,经验心理学没有对意识进行纯粹的分析,并且盲目模仿物理学。因为每一种经验科学都要根基于一种或多种本质科学,所以经验心理学必然奠基于现象学心理学。  相似文献   

14.
梅洛-庞蒂是研究知觉与艺术关键的现象学家之一,他的哲学观点及艺术理念都和当代的数字艺术产生了共鸣。当代数字艺术借助科技手段,将观众通过具身感知置于艺术之中,并质疑作品与观众之间的习惯性关系,在交流性体验、联觉性体验、时空性体验上呈现出新的转向。当前现象学研究往往具有注解性倾向,对于哲学家观点的理解,成为学术研究的终点。文章以对梅洛-庞蒂知觉理论的阐释为起点,将分析哲学与现象学作为理论工具,通过分析具体作品中审美经验形成与呈现方式,为现象学和当代艺术之间的对话找到另一个开口,这个开口位于作品与欣赏主体之间,即艺术审美体验问题,也有助于找到新的体验世界的可能性以及认识人类自身的新机遇。  相似文献   

15.
关于旅游审美经验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意图用美学和心理学的方法对旅游主体的审美经验进行综合解释,为建立认识论的旅游美学做一些基础工作。旅游是个特殊的笼盖在强烈审美需要中的审美过程,旅游中的审美目的明确、行为自觉,甚至它本身的行为方式也可以被看做是一种行为艺术。研究旅游审美经验在美学中有十分典型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17.
接受美学的文论突出了审美和艺术的接受这一维度,提出了读者接受论、阅读现象学、审美经验论,对于西方文论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但是,它片面地强调了读者接受和消费的一面,忽视了文学艺术的创造者和生产的一面,因而也陷入了片面性之中。我们在建构中国特色的当代文论的过程中,应该充分注意文学艺术的生产和消费的辩证关系,建构起文学话语实践论。  相似文献   

18.
19.
王茜 《江西社会科学》2019,39(11):84-93
从气氛美学的角度来看,气韵从属于艺术形象单方面的审美特性拓展为艺术形象与欣赏者、事物与感知者共在的意向性审美经验。气韵既是艺术形象或事物迷狂式的空间存在方式,也是欣赏者性情化的身体在场方式,同时还是由人和事物、艺术形象和欣赏者共同营造的意向性审美空间的敞开方式。从气氛美学的视角理解气韵也揭示出日常感知经验与艺术审美经验之间的连续性,基于气韵体验的艺术审美训练能够通过塑造人的趣味偏好与感受力影响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知事物的方式以及实践行动的审美标准,这对于提高感知经验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减少审美经济学和消费主义对人的隐蔽操控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孙丽君 《中州学刊》2015,(2):159-163
在现象学视野中,《红楼梦》主题的探讨方式来自于读者的建构,中国读者生活在强调血缘关系的文化中,这一文化使得中国读者在现实中经常获得一种宿命性体验。《红楼梦》通过故事和作者对故事的叙述过程也强化了这一宿命性体验。《红楼梦》对宿命意识的强调构成了中国读者强烈的共鸣,这是《红楼梦》成为中国文化经典的本质原因。宿命感的本质是人对自身有限性的理解,《红楼梦》的审美价值就来自于这一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