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尼采的思想中存在一些深刻的矛盾:一方面尼采宣告上帝死了,从而为虚无主义鸣锣开道,另一方面尼采又企图克服虚无主义;一方面尼采的"永恒轮回"可被视为虚无主义产生的根由,另一方面它又可被理解为克服虚无主义的动因.从尼采的问题意识出发考察这些矛盾,发现它们都是一种为了在一个"上帝死了"和理性的神话被打碎的时代重建价值的努力.  相似文献   

2.
至善是康德伦理学的核心。在提出了"至善是幸福与道德的统一"的命题时,康德发现了纯粹实践理性的二律背反:"追求幸福的欲求是德行准则的动因"和"德行准则是幸福的原因"。康德通过纯粹实践理性的两个"悬设"即"灵魂不朽"和"上帝存在"解决了幸福和道德的二律背反,把道德及作为道德主体的人推到了崇高而神圣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存在"命题是人类哲学界的永恒母题之一。经历了二战的洗礼,美国处在一个动荡不安又十分特殊的历史时期,文学创作在数量、质量和形式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这些文学作品中普遍蕴含着存在哲学色彩,揭示了二战后的美国在死亡阴影笼罩下的脆弱生命、宣告"上帝已死"后的精神彷徨和个体异化后的孤独与被排斥。作品关于对人生深刻思考的特殊表达以及那些关于对人、人的处境、情感、身份、选择、命运等命题的苦苦探究,成为人类自身存在和抗争的重要证明,为美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4.
《答约伯》是荣格最为看重的著作。荣格在《答约伯》中分析了《约伯记》、福音书、《启示录》等《圣经》叙事。从分析心理学出发,荣格认为《约伯记》揭示了上帝的双重本性,并以上帝意识的分化与整合为线,重构了《圣经》的神话历史。荣格的《答约伯》为神话研究特别是"神话历史"命题提供了一种分析心理学的范式。  相似文献   

5.
从西方思想的发展来看,存在的勇气问题曾经曾一度以隐性的形式遮蔽在伦理学、生物学、神学和其他科学之中.但是随着"上帝死了"的哲学思潮和虚无主义的到来,人的生存受到无意义的威胁,使"存在的勇气"这一问题开始在哲学的视域以显形的方式彰显.  相似文献   

6.
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是笛卡儿哲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构成了笛卡儿哲学从自我意识向心物二元论世界、从认识论向本体论、从怀疑论向唯理论转化的理论中介.笛卡儿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基本是对古代的奥古斯丁、安瑟尔谟、托马斯·阿奎那等人思想的借鉴,但是,从笛卡儿的这些证明中可以看出,上帝只不过是一个理论“跳板”,证明上帝存在的目的无非是要从狭隘的自我意识过渡到广阔的客观世界,以及保证自我意识对客观世界的知识的可靠性.说到底,在笛卡儿那里,上帝不过是走出了自身的、外在化了的自我意识而已.  相似文献   

7.
上帝形相与希伯来人的审美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帝的长相在犹太教和基督教话语圈是一个避讳的话题.当我们把<圣经>当作文学著作来阅读时,上帝就成了艺术形象.而上帝外貌形相则是上帝艺术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把上帝形相概括为"火"、"云"、"光"、"长衫君王"、"银发圣父"五大特征,并分析上帝形相背后所隐藏的希伯来人独特的审美意识:"神秘感"和"形藏观".  相似文献   

8.
为了在人类身上寻找上帝的三一性存在的可靠内证,奥古斯丁开创性地使用了怀疑的方法.通过怀疑,他把人类的心灵确立为唯一一个坚实可靠的领域,从而使神学也走上了由苏格拉底、柏拉图所开辟的"认识你自己"的这一哲学返乡之路.更为重要的是,奥古斯丁对心灵(智)结构进行的深入分析,打开了第一哲学作为一种以思考心灵-意识结构为目标的"意识学"道路.由笛卡尔所确立的"我思故我在"这一开辟了近代哲学的命题,实际上是这一"意识学"之路的继续与深化.  相似文献   

9.
<正>主持人的话:亨利·乔治说过,"在笨重的人头狮身石像的前爪之间竖立着人类自由的维护神,迁出埃及的号召挑战性地宣布了人类的权力"。实际上,从出埃及到第二圣殿时期,犹太历史始终贯穿着一条追求自由、蔑视权威的主旋律。进入大流散以后,犹太拉比们反复阐释着一个神学命题:"真理是无止境的,谁也不敢妄称发现了上帝的声音,因为律法中没有预先存在的终极真理。"  相似文献   

10.
卡尔·拉纳卓越的神学贡献首先在于将现代基督教神学重建于古典基督教认识论的先验基础上。卡尔·拉纳运用康德的先验方法,研究人类认识的特殊方面——在命题知识之中对于存在的先验理解,进而确定在理论上认识上帝的人类心灵结构,建立人类关于上帝的形而上学经验的可能性、必要性和限度,限定作为有效客体的关于上帝的形而上学知识的领域,建立作为基督教神学认识论的形而上学。康德为了上帝的实践公设而拒绝关于上帝的理论知识,卡尔·拉纳为传统基督教启示神学的古典认识论重建形而上学的先验基础。  相似文献   

11.
现代性与审美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概念本身是一个悖论式的概念,它包含了内在的张力和矛盾,它可简单地分为审美现代性和启蒙现代性。本文旨在对审美现代性进行粗略的概叙,以基督教时间历史观为基础,清点其在现代性结构中的作用及其可能带来的危险。  相似文献   

12.
从小说《周渔的喊叫》到电影《周渔的火车》,我们应从精英文学和大众文化的不同受众,以及文字和图象媒介产生的不同艺术形式来阐释两者的区别。  相似文献   

13.
蒲松龄自称异史氏,是在著述目的、思想情感、艺术手法诸方面与《史记》高度认同的一个标识。《聊斋志异》对于《史记》从体裁、题材、创作思想、价值观、艺术观到表现手法甚至作品编排形式的追寻是全方位的,都是以社会教化为己任追求立一家之言,都为后世留下了一道多采的人物画廊,都在文章取材与体式上具有鲜明的独创性特点,都具有通过编排形式传达创作主旨的良苦用心。而最为本质的特征是都通过艺术形象表达了内心深广的忧愤。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海量”与“大量”这组同义词进行了考察,指出二者可以互相替换的情况,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自宋代朱熹以来,许多人把"百夫之特"的"特"解释为"杰出的".本文从本诗、他诗和方言等三个方面提供证据,证明"特"应训为"匹",并分析错误训释的来源和流变.  相似文献   

16.
"是"与"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然语言表达"命题"或判断时,无论使用系词与否,无论使用何种起系词作用的句式,都摆脱不了先验的x=/()γ思维结构.无论在何种语言中,系词本身都没有独立的语义,只起连接主词和谓词的符号作用;而"在"或"存在"却具有独立的语义,甚至能单独构成句子的谓语.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即便在印欧语中,"是"与"在"在语义上也没有必然联系.希腊语ousia一词的语义与其说是从einai一词抽象得来的,毋宁说是借着einai从x=/()γ实验思维结构中抽象得来的.einai并没有为这种抽象提供确切的语义,而仅提供了一个方便的符号.人类语言发展趋势是清晰化和准确化,故而汉语不应像某些学者所主张的那样逆势而行,把"存在"、"在"和"有"等语义移植到一个本无这些词义的"是"字里.  相似文献   

17.
关于“存在”和“是”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西方哲学的核心范畴 being(希腊文 estin, to on),原来没有统一的译法,五十年代起形成一个统一的译词“存在”,近来有学者主张改译为“是”。这个西方的词原有“有”、“在”、“是”的在合一的意义,但在中文中,“存在”和“是”的意义是不同的。只有用“是”和“不是”构成的肯定和否定命题,可用以辨别“真”和“假”。巴门尼德正是由此提出认识的两条路线,亚里十多德由此制定逻辑学,牛一再分析“是”和“真”的关系。所以我们以为只有将它译为“是”,才可以正确理解西方哲学重视逻辑和科学的传统精神。  相似文献   

18.
庄子之"道"重在对人生理想境界的追求.然而,"道"又难以言说.故庄子以"技"论"道",用通俗易懂的故事来使人更易悟"道".庄子本无心于艺术,可是这些故事却对后世的文艺创作与艺术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是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追求"虚静"的审美心胸.二是在写作方法和创作技巧上强调天人、合道艺,以实现"人艺"与"天工"的自然融会.  相似文献   

19.
"生活形式"与"生活世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概念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相比较 ,分析和评论这两位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观点的异同 ,考察维特根斯坦对现象学的态度 ,以及他在何种意义上接受马赫和博尔茨曼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