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杨勇 《百色学院学报》2012,25(5):104-108
文章从韩礼德的经验功能角度出发,对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一诗及其三种译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用功能语言学的框架分析诗歌及其译文,可以从新的角度去看待和解决翻译中出现的问题。不同类型的过程可以体现人们对同一经验的看法,但不同类型的过程所表达的具体意义和意境是有差别的。  相似文献   

2.
赵元任是第一个将《阿丽思漫游奇境记》译介到中国来的人。这部译作能够历久弥新,成为儿童文学译作中的经典,与赵元任先生在翻译上的创造性是分不开的。文章从语体选择、文化策略、语言的音乐美与形式美三方面讨论赵元任在《阿丽思漫游奇境记》的审美再现过程中表现出的主体性,以期深化翻译审美再现和翻译审美主体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文学作品中,语音层审美信息能为人们带来视觉和听觉的满足感,在小说翻译时也不容忽视,此层面的审美翻译再现也就成为小说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文章从音象、音型和音效三方面讨论语音层审美信息翻译再现的方法和意义,从翻译美学的视角对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译本在语音层审美信息的翻译再现进行探讨,以期给译者和读者以启示,提高两者的审美敏感度,加深对原语小说的审美体验,同时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应充分再现原语的语音美,使读者尽可能多地享受这种美感.  相似文献   

4.
意象是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瞬间融合的结果,而一首诗歌是动态意象和静态意象的有机结合。柳宗元的《江雪》是一首千古名诗,而对于此诗的翻译可谓"唐诗英译百花开"。目前的译本对《江雪》的意象结构未做深入研究,译者大多把这首动静意象结合的诗歌译成一首静态意象诗。在给出新的译文的基础上,提出了诗歌的翻译方法,即剖析其意象结构,把动态意象和静态意象巧妙结合起来,形成意境,从而表现原诗所要传达的情感。诗歌翻译的原则是准确再现原诗意象结构,再选择恰当的语言手段实现此目的。  相似文献   

5.
翻译美学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审美活动。因此,在翻译时,译者首先应从整体上把握原文的审美信息,然后作出与原文审美标准相符的译文,从而完成对原文的美学再现。柯灵先生的散文《巷》语言优美,颇有文采,而张培基先生的英译文恰当地将这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风格美再现出来。  相似文献   

6.
英语中蕴涵着大量的习语,它们含蓄幽默、形象生动。运用于文学作品中,会使人产生强烈的情感活动,得到审美的愉悦。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时能给读者提供一个与原文审美效果相等的审美客体,以让译文读者通过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来实现作品的审美价值、本文翻译美学的基本理论出发,深入探讨了英语习语的翻译中如何使原文的审美价值得以再现。  相似文献   

7.
诗歌中隐藏的深层诗意如何在目的语译文中得到准确传达是翻译中的难点.以语言意义观为基本点,从去字梏、重组句和建空问两个角度,对王维的<山居秋暝>的两个英译本进行比较,可以看出意义再现在诗歌翻译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诗歌翻译的审美距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歌翻译过程中有五个方面的因素会影响译诗实现原诗的审美饱和度:首先是两个文本兴发方式的差异;其次,近譬式与远譬式取材方式的不同;其三,译者客观性的"之谓"式表述方式和主观性的"谓之"式表述会影响原诗和译诗之间的审美距离;其四,对诗歌器用审美结构的调整也会造成原诗和译诗在审美旨趣上的差异;最后,"明辨"式或"忘言"式的诗歌语言表征会对诗言与诗意之间的审美距离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
文学翻译是语言再现的艺术,需用另一种语言(译语)去再现原作的美。本文选取了《骆驼祥子》的两个英文译本(即1981年中国人施晓箐翻译的CamelXiangzi和1945年美国人伊文·金翻译的RickshawBoy)并对其从显性美层面进行了对比分析,如:语音,词汇及句法层面,以此来凸显译者的审美灵敏度及译作的审美效果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诗歌是审美化语言,它最重形式,古典诗歌则更是如此。文章通过对柳宗元《江雪》的六种英译文的比较与分析,探讨在古诗英译中的“形式对等”的可行性。文章认为“形式对等”是可以实现的,但它绝不是对原诗表层结构的亦步亦趋的机械移植。  相似文献   

11.
汉语诗歌,尤其是古典的格律诗体,是非常重视意境营造的,这一点与西方诗歌体裁的文字有着极大的不同。西方社会传统的理性思维方式,使得西方人就是写作优美诗句的时候,其方法也是思辨的,致力于生命哲理的苦苦寻求。这就使得翻译工作者在从事汉英诗歌翻译工作时,汉语诗歌中的意境转换成为翻译的一个难题。  相似文献   

12.
英诗汉译中语词、形式与意境关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意境是诗歌的生命,营造意境,乃是中外诗人在创作时苦心追求的最高境界。如何转移、转达和保留这一境界,也是经常困扰诗歌翻译工作者的问题之一。在英语诗歌汉译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因词害意、因形损意的现象。文章就英诗汉译中语词和形式的选择与意境再现关系的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现代作家郁达夫的旧体诗得益于晚唐诗处颇多,二者在许多地方也十分相象。本文探讨了这种相象的外在表现与内在成因,着重论述了二者在"深情绵邈"、"绮艳丽"与"俊爽劲拔"等三方面的深层联系,认为郁达夫的旧体诗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的另一种独特的存在形式。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汉诗文化意象的特点,并运用关联理论中的最佳关联原则,结合陶潜诗歌译例,讨论了文化意象翻译的认知成因,强调根据不同的认知语境采用不同的策略,实现对目的语读者的照顾。  相似文献   

15.
诗赋散体化对六朝小说生成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诸子、史传文学、神话传说及诗赋等文章样式的共同演变趋势 ,是从严谨走向松散 ,从凝固走向自由 ,这就为六朝小说的萌生创造了必要的条件。辞赋文章在其演变过程中 ,不但孳生了虚构故事的框架 ,且在描摹传写的细腻程度和游戏幽默的笔墨上 ,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这种由整饬向散体转变过渡的趋势 ,是六朝小说得以产生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16.
论证中外学者大量的诗歌翻译实践中表明“诗歌不可译”之类的看法实属片面。通过对中国古诗英译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的客观存在的研究,着重分析古诗可译的客观性,并试图研究针对古诗中不可直译的内容等进行创造性处理的方法,如可通过对风格、音韵和文化方面的移植来进行等。  相似文献   

17.
以选本统计的方法,选出唐代主要诗人448名。并列出其中著名诗人名单及主要统计结果,以供学界相关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8.
崛起于20世纪40年代特殊时代境遇与文化语境的西南联大现代主义诗群,在继承中国现代派诗歌传统与借鉴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学特征.自觉执著地寻求诗歌与现实的平衡,时代与自我的平衡,知性与感性的平衡以及中西诗艺的融会,是其诗学特征的核心.  相似文献   

19.
在大学德育实施中,运用以美育德的桥梁作用,从德育的角度发掘美育的道德教育价值,有助于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大学德育层次,增强大学德育的实效。在以美育德的实践活动中要防止用德育“包办”美育、一概抹杀理论灌输、无视针对性、急于求成和急功近利等各种误区。大力拓展德育资源,加强对审美实践各环节的德育指导,紧密结合大学生的思想生活和社会实际,并将之贯穿于素质教育的全过程,实现德育与美育在育人目标、育人内容等方面的统合,达到德美相长,共同育人。  相似文献   

20.
国际经贸翻译活动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文化缺失是其中的一大难题,相比其他因素其带来的困扰更多、更复杂,造成的翻译缺憾更多。从实践出发,在列举实例的基础上,分析造成经贸翻译中文化缺失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