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季 《社科纵横》2014,(11):113-116
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中最为重要,也最为世人熟知的一种艺术样式。敦煌壁画内容丰富多彩,绘画技艺精湛绝伦。在这些纷繁复杂、活色生香的壁画形象中,有一类演奏乐器的人物形象,被称为"敦煌乐伎"。敦煌壁画中对于乐伎这一独特形象的描绘,既刻画出中国古代真实的社会生活场景,亦反映出不同民族风格、地域文化特色在音乐艺术中的智慧交融。笔者通过对敦煌壁画中各类乐伎图像造型、服饰、妆扮的赏析,对乐伎图像中乐伎演奏形式、排列形式的探究,认为敦煌壁画中乐伎图像不仅有着"阴阳之美"、"宗教之美",且体现出了"气韵生动"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2.
动画设计与制作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必修课.在互联网背景下,数字文创产业高速发展,为响应教育部"三全育人"要求,将博大精深的敦煌艺术融入动画教学中,引导学生走进敦煌艺术殿堂,让敦煌艺术文化理念在动画设计与制作课堂上展现出经久不衰的魅力.该文对动画设计与制作课程中融入敦煌艺术元素的教学进行深入探究,为当前动画课...  相似文献   

3.
张永安 《社科纵横》2007,22(3):128-129
对敦煌壁画的艺术价值研究很少有人从整体上研究把握,这势必对敦煌壁画艺术价值的认识造成缺憾。从整体上研究把握敦煌壁画的艺术价值,就是要从整体上重新领略其文化风采,体悟其佛教神韵,对于敦煌壁画所蕴涵的艺术精神给予评估和阐述。我们需要确立敦煌壁画的艺术整体观,从更为宏阔的人类精神史、艺术史背景和新的理论高度重新认识敦煌壁画及其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刘飞 《社科纵横》2008,23(6):107-108
唐代壁画是敦煌壁画的代表性作品.敦煌壁画色彩最灿烂的是唐代,体现和展示了佛教艺术全盛时期的面貌.反映在彩塑和壁画上,大多都有华丽的色彩和形式美感,表现了当时经济和文化的繁荣.我们分析敦煌壁画中的色彩及艺术特征,会对今天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并对当今美术设计有所应用.  相似文献   

5.
解梅 《社科纵横》2005,20(6):173
随着中亚粟特民族的迁徙和东西方政权的接触往来,代表中亚艺术风格的联珠纹样沿着丝绸之路传入我国,成为敦煌莫高窟壁画中常用的一种装饰图案。本文探讨了联珠纹样在敦煌壁画中的流行趋势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6.
解梅 《社科纵横》2006,21(7):147-148
敦煌是陆上中、西交通总枢纽,唐宋时期这里更是多民族的聚居区,衣冠服饰胡化趋向越来越明显和普遍,敦煌壁画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真实的图像资料。  相似文献   

7.
张永安 《社科纵横》2006,21(3):117-118
敦煌莫高窟,共492个窟,其中469个都有壁画和雕塑。敦煌人稀地僻,且气候干燥,因此得以长期的保存。敦煌壁画、彩塑等反映了中国在历史文明发展过程中创造的惊人艺术成就。而且对于研究当时的文化艺术提供了有利的凭证。我们可以看出,它们不是一种文化艺术形象,而是多种文化的复合体,对研究我国的古代历史和艺术,有着极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刘清玄  刘再聪 《社科纵横》2008,23(4):119-120
敦煌文书中保存有近二十篇<咒愿文>,根据内容来分析,其目的主要是用于婚礼上为新婚夫妇祝福的一种酬唱颂诵之作.文书所反映的内容弥足珍贵,是了解中古时期敦煌社会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绝佳材料.同时,它反映了中古时期敦煌社会的一种婚俗,为后人展现出了一幅中古时期敦煌社会的婚俗风情画.其性质已由原来与宗教有关的"咒愿"演变为专门在婚礼上用来表达喜庆吉祥的祝贺之词,并已成为敦煌婚俗的一部分.本文试就这类文体的类型、体制、内容、创作者、咒愿后的赏赐和特点等问题作一番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解梅 《社科纵横》2007,22(12):110-111
敦煌是古代亚、欧大陆陆路交通的咽喉和桥梁,西域各道"总凑敦煌",自汉代开始中亚粟特民族因商业活动不断地向敦煌迁徙,至唐五代达到高潮并建立粟特聚落。随着粟特人的不断移徙入居,祆教文化在敦煌一带兴盛。  相似文献   

10.
任映艳 《社科纵横》2006,(10):128-130
人们一直认为宋元话本是中国通俗小说的发轫之作,自从敦煌文献问世并得到较深入地研究之后,人们开始认识到敦煌讲唱文学是宋元话本的源头。从中国通俗小说发展史看,后世几乎每个时代的作品都与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敦煌讲唱文学以其丰富的文学文化资源,较高的艺术风格,为后代通俗小说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将"小说"放置在传统目录学文类系统发展过程中,全面系统地梳理总结了"小说"与"杂家"之间的种种联系、区分及其流变,力求回归"小说"文类原有的文化语境来把握其非叙事类作品的文类规定性.  相似文献   

12.
陶渊明诗把"时序感"种植到田园之中,超脱了政治、历史,自然主义为其基本主题.自然就是自己生存的家园,他与田园为邻,从事劳作,饮酒赋诗.陶公作诗执持一种"欲辨已忘言"的玄学态度和"但使愿无违"的个体追求.既无须在诗中汲汲于抒情,也不必刻意表现自我,且不再调用"比兴"来高扬道德人格.陶诗对自然和人生取珍视当下、目前的观法,是庄子的逍遥哲学和玄学的独化、顺化哲学相结合的产物,正是此一观法,要求把自然和人生视同一篇自然主义散文.散文化已然成为他的基本世界观及生活态度,它表现为一种平等的对话,陶诗描写邻居饮酒过从,体现了自然和知音之双重关系,而其诗中大量出现的群鸟日常生活意象即此关系之镜相.  相似文献   

13.
刘昌安 《唐都学刊》2004,20(1):134-138
《诗经·周南·麟之趾》中的“麟” ,应是《山海经》中的怪兽“犭婴如” ,其生活时代久远 ,活动范围在陕南秦巴山林中 ,类似长颈鹿。从历史地理角度进行考察 ,“二南”诗的地域应在汉水中上游地区。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与"东突"、"藏独"之动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肃元 《社科纵横》2005,20(3):70-71
受经济全球化、民族主义、恐怖主义浪潮国际性互动影响,民族分裂型和宗教极端型恐怖主义在我国西部边疆地区时隐时显。受猖獗一时的“东突”势力暂时进入战略蛰伏期;“藏独”势力暴力恐怖倾向凸显。  相似文献   

15.
16.
艺术讲究"气韵"、"气脉"、"气骨"、"气象",讲究"风气"、"意气"、"神气"、"逸气"。并将"气"纳入艺术美学范畴,成为艺术评论的一个重要标准。其中艺术的中"气"与"空白"经营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长期的艺术设计与创造的实践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存在于这些特质材料之间及其周围的"空白"也在积极参与着艺术创造,而且发挥着奇特的作用。艺术设计中的一、"透风漏目"的虚实处理、"借景移光"的整体留白、"烘云托月"的蓄势铺垫、"取法自然"的借景抒情等都是这种空白运用。  相似文献   

17.
徐福来 《浙江学刊》2007,1(5):121-126
马克思的自由概念是扬弃了"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的"自由个性"。由于柏林不懂得,马克思是从否定的方面去理解物化的现实的,并且强调的是"抽象的自由"和"现实的自由"之分,从而把马克思的自由概念误解为"积极自由"。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中,澄清柏林对马克思的误解,科学地阐释马克思的自由概念,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政治的"纯化"与"泛化":也谈"中国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布斯给了我们一个政治的"利维坦",外在的、反自然的国家权力,于是在洛克那里就有了作为"利维坦"的对立面的社会;到康德,再讨论社会的"伦理秩序"与"政治秩序",认为生活在一个"伦理共同体"中是人类的特殊义务,或者说只有人类才可能生活在人与人的伦理关系之中,但这种关系又应该以健全的政治秩序为前提.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国家(政治)与社会(伦理)的关系,认为就世界范围里的现代性而言,"组织"这样一种社会化形式综合了国家与社会的特征,并进而取代了政治与伦理,使得人们更愿意以放弃公民的政治身份与伦理义务为代价而扮演一个更令人满意的"组织成员"的角色;而这一点,至少有助于我们对什么才是当今的"中国模式"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谭明方 《浙江学刊》2001,(3):107-111
社会学要回答"单个的人怎样组成了社会"这个问题."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这两个范畴,对把握"单个的人怎样组成了社会"的问题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可以说,"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的相互关系",就是"单个的人怎样组成了社会"这个问题的理论表述形态.考察西方社会学发展史上形形色色的具体理论,归纳起来可以看作,一是人文主义社会学流派主张的"社会行为"决定"制度文化"的研究范式;二是实证主义社会学流派主张的"制度文化"决定"社会行为"的研究范式.因此可以说西方社会学的发展史,就是关于"社会行为和制度文化相互关系"的两种不同研究范式的学说史.另外,从范畴的学科属性看,"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的相互关系"是社会哲学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范畴在社会科学层次上的具体表达,它属于社会科学层次的范畴.将"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的相互关系"定义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有利于解决我国社会学对象研究中一直困扰着研究者们的以下问题"社会学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的同一性"问题,"社会学和其他社会科学在研究角度上的关系"问题,"研究对象和范畴体系的内在联系"问题,"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有机结合"的问题,以及"西方理论和本土理论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20.
廖国庚 《社会》2003,(2):10-12
我国每年有一大批转业军官(包括文职干部)退出现役,回归地方就业。退出现役的军官回归地方后,必须经过一个由职业角色转换的过程。那么,转业军官是如何完成这一角色转换过程的呢?他们的职业角色转换的情况如何?他们在职业角色转换过程中有哪些困难?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在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的支持下,采取分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02年4月至7月对1996年至2000年转业到长沙市及驻长沙的省直单位的转业军官进行了调查,共发放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