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关于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问题,是近年来史学界所讨论的重要问题之一。据报导,各家意见纷纭,归纳起来不下四派之多。因这些文章一般都未正式发表,各派论点论据不便列举。就已读到的几篇文章看来,对于这个问题意见的分歧,主要是由于对毛主席关于“辛亥革命是革帝国主义的命”的指示的不同理解产生的。如夏东元同志在“关于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及其主要方面的问题”,认为“义和团战争结束,由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民族矛盾为主,逐渐转化为人民大众与业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忠实走狗的清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为主了。”不久,胡绳武、金冲及两同志以“辛亥革命是革帝国主义的命”为题,写了一篇文章,对夏文提出了异议。认为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不是“所谓‘趋向缓和’,而是更加深刻化  相似文献   

2.
毛主席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指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些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伟大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革命,是在这些基本矛盾的基础之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因之对于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状况的考察,将是正确理解辛亥革命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夏东元先生在1961年1月6日《文汇报》上发表了有关论述辛亥革命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文章。夏先生说从义和团战争结束后,帝国主义对中国采取了温和  相似文献   

3.
上海哲学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会于6月19日举行毛主席的伟大著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两周年纪念的座谈会。参加会议的包括哲学、经济学、历史学、法学、教育学、语言学、文学等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80余人。中国史学会上海分会徐崙以“怎样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民和人民敌人”为题作了发言,他运用毛主席关于两类社会矛盾的学说,论述最近学术界在关于曹操问题讨论中所涉及的分析历史事实和评价历史人物等问题。他说:毛主席明确指出“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我们区别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民和人民的敌人,不能用形而上学的“永恒的真理”加以抽象规定,必须对历史作具体分析。当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了,人民和人民敌人的内容也随着变更。人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矛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省理论界和有关部门的同志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多次讨论,展开了热烈的争鸣。弄清这个问题,对实现工作重点的转移,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很有意义。现将几种不同观点汇集如下,供大家一进步研究时参考。一、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持这种观点的同志,同意“八大”对我国社会主义时期主要矛盾的概括。其理由是:  相似文献   

5.
中南地区辛亥革命研究会1983年学术年会于12月13月至17日在郑州举行。研究会理事长章开沅同志主持了会议。这次年会围绕着“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思潮”这个主题,对以下诸问题展开了深入地讨论。如什么叫社会思潮,社会思潮包括那些方面的内容,怎样区分进步思潮和反动思潮,社会思潮的沅流,它与社会经济和阶级之间的关系;辛亥革命时期的爱国主义与中国历史上传统的爱国主义有什么联系,辛亥革命时期爱国主义的特征;无府主义在辛亥革命前后有无进步作用,辛亥革命史研究如何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等等。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代社会主要矛盾和社会性质问题,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两个基本问题和出发点。五十年代学术界关于中国近代历史分期的讨论和近几年关于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讨论,从根本上说来,都是围绕讨论者各自对这两个基本问题的不同认识而展开的。因而,重新探讨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和社会性质,很有必要。近期读得钟兴瑜《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社会定性辨析》(载《河北学刊》1988年第6期)和王志远《也谈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社会性质——兼与钟兴瑜商榷》(载《河北学刊》1989年第3期)二文,颇受教益,对二文中某些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论点,却又不敢苟同。笔者并非要在二文的意见分歧中寻求某个折衷点,而是就二文的有关论点分别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权当引玉之砖,以就教于钟、王二先生及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由奴隶制问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代。在这场社会大变革中,涌现出了许多学术流派,而名家学派就是其中之一。这个学派在社会大变革中起了什么作用?学术界看法不一。我们认为,名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大都积极地参导了当肘的社会大变革,在许多方面起到促进作用。但这个学派有历史的局限性,也起过一些员作用。弄清这些同题,对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是有员处的。一、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大变革人们都认为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经历了一场社会大变革。但在这场社会大变革的性质问题上,学术男存在着不同时看法,主要有…  相似文献   

8.
<正> 矛盾同一性,这是近几年来哲学界讨论较热烈的问题之一,讨论这个问题并不单纯是概念之争,而是关系到如何概括现实,如何正确指导实践的大问题.这个问题争论的焦点,主要是关于同一性的含义问题,即什么是同一性,同一性与事物的共同点、同一性与转化的关系.对于这些问题,学术界至今看法还不太一致,不能说问题已经彻底解决,还需要继续进行研究和讨论.我们这篇文章也打算就以上几个有分歧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大家一起探索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已经引起愈来愈多的人关注.关于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国内外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必要予以澄清并作出马克思主义的阐述.对于这个问题,我在《论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哲学研究》1986年第12期)一文中,已经作过初步讨论.本文拟在上文基础上对“科学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一种革命力量”这一论断作进一步的分析与论证.同时,对西方关于科技发展社会后果的两种对立观点予以评论;结合我国情况,从原则上讨论一下如何促使科技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谁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个问题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从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的观点来看,这个问题不仅涉及到如何看待过去的历史问题,而且尤其关乎到如何认识当代世界、当代中国的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等一系列问题。近几年来我国学术界开展了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是很必要的,也是很有意义的。这里根据自己的思考,也来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  相似文献   

11.
我国现时的社会形态是什么性质的?它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这是理论界正在热烈讨论的问题之一。本文就这个问题谈点看法,与有关同志进行讨论。一无产阶级专政建立以后,社会的发展有哪些阶段?这些阶段又是怎样互相区别的?马克思主义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也是有一个过程的。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 “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21页) 列宁在讲到马克思的这个观点时说,从前,问题的提法是这样的:无产阶级为了自身的  相似文献   

12.
阶级究竟是个经济范畴,还是个广泛的社会范畴?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今年一月四日《人民日报》第三版,发表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王正萍同志的文章——《阶级仅仅是一个经济范畴吗?》以后,又进一步展开了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从王正萍同志的文章来看,他之所以把阶级看作是一个广泛的社会范畴,主要原因在于他把阶级的存在和阶级的意识相提并论,将这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混淆了。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认为骆越人没有创造过自己的文字,只有唐宋时期骆越人的后裔壮族人民借源汉字创造过“土俗字”这一传统看法,几乎一直在学术界占着统治的地位。当然,也曾有人认为,在广西左江流域发现的崖壁画是骆越人的“语言符号”。不过,这种看法,很快就被传统的看法否定了。近年来,笔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对“土俗字”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有  相似文献   

14.
书信往来     
编辑同志:贵刊一九六一年第九期发表黄保万、董力生同志的“辛亥革命的胜利是怎样取得的”(下称“黄文”)一文,对我的“关于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及其主要方面的问题”(见一九六一年一月六日《文汇报》)中某些论述提出不同意见,这,我表示热忱的欢迎。但是,黄文在引用我那篇文章原文时,有些断章取义,某些地方有原则性出入。一般性的出入,我不打算在这里作什么声明,尤其不想对黄文本身发表意见,只把黄文为了同我讨论人民革命力量在辛亥革命中作用问题所摘引我的文章的语意跟拙作原文作一对照,以便弄清是非。黄文的前一段这样写道:“辛亥革命又为什么会取得胜利呢?夏东元先生认为是因为当时的‘清政府不能完  相似文献   

15.
建国以来,辛亥革命史的研究,一直受到重视,成为中国近代史研究中一个开掘较深的领域。以1981年辛亥革命70周年纪念为契机,在思想解放潮流的推动下,辛亥革命史的研究更呈现蓬勃发展状态。延至80年代中期,有关辛亥革命史的许多重要问题,诸如辛亥革命的性质、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中外关系、思想文化战线的斗争、革命团体、立宪运动、民族资产阶级问题、“反满”问题、会党、华侨参加革命、南京临时政府等等,都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探讨。1986年4月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代史专题研究述评》一书,将建国以来至80年代中期30余年间辛亥革命史的研究状况,作了详尽客观的总结。近年的研究状况,无疑是学术界关心的问题。为此,本文拟对1986年至1990年五年间辛亥革命研究的现状作一综述。本文所指的辛亥革命,下限止于二次革命失败。本文所介绍的研究状况,也仅限于中国大陆学术界。文中所述不妥之处,期望同行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6.
从去年十一月以来,全国各地杂志,分别发表文章讨论我国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问题,也报导了各地学术界关于这一问题的座谈讨论的情况。在讨论中争论的焦点比较集中于我国建成社会圭义后到进入共产主义要不要一个过渡时期?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联系和区别怎样认识?特别是关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起点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看法都有分歧。我们把各种不同意见综述如下,供同志们在学习党的八届六中全会文件时参考。  相似文献   

17.
公元5世纪末北魏太和年间的改革,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件大事。不少论著,已作过很好的论证。但是,有些问题和看法,也还值得深入探讨。兹陈管见,希望讨论指正。 太和改革前北魏社会的主要矛盾问题 如何认识太和改革前北魏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一个存在意见分歧的问题。多数论者认为拓跋族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之间都存在着矛盾,而以前者为主。少数论者则持相反看法,如一篇题为《也谈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的文章(刊《中国史研究》1982年第4  相似文献   

18.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如何深化,这个问题学术界正在深入讨论。我认为关键的问题是要用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指导改革。现在就这个问题我讲几点意见。 一、我国商品经济问题讨论的历史回顾  相似文献   

19.
基诺族族源问题试探——兼论族源和民族形成的上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对处在原始社会末期的基诺族族源问题进行了探索,既论述了汉族文献中关于这一问题的历史倾向,又研究了无文字的基诺族中有关材料的历史特点。文章从基诺族的历史实际出发,提出族源的上限在血缘家庭时代,民族形成的上限与原始氏族部落的形成处于同时,这些见解与学术界的一些观点不同。我们认为进一步开展族源问题的讨论,对人类社会发展史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对于社会形态的演进问题进行过长期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国内外学术界在考察马克思的社会形态演进理论时,发现马克思对于这个问题在不同时期有过不同的提法,由此学术界在如何理解马克思的社会形态演进理论这个问题上产生了分歧,最主要的是“五形态论”和“三形态论”之争。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学术界对此莫衷一是,未有定论。笔者在这里要做的工作是,根据马克思的基本思想,全面地考察他在不同时期对于社会形态演进问题的有关表述,认真梳理这些表述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进而努力达到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的社会形态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