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刃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4)
文学创作的可教性探索唐刃许多优秀作家不是大学中文系教出来的。因此一向就有一种说法流行:大学中文系培养不出作家。出身于大学中文系的汪曾祺先生说:“创作能不能教?这是一个世界性的争论问题。很多人认为创作不能教。”他的看法则是“……但也不是绝对的不能教。问... 相似文献
2.
3.
南佐民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7,(2)
言语原动力是进行言语行为的心智系统对人体内外部刺激信号的兴奋性反应冲动,它具有个人情感性,共时的散点分布性,扩散性与外化欲望性。在外化为言语时,它由共时的散点分布性向单向度的线性转化,个人情感性向社会性与目的性转化。在此外化过程中,它受到自身心智系统,言语形式与个人言语能力,理性化与目的化等因素的抑制,同时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方式之间也互相抑制。言语原动力的满足表现为社会目的满足,个人情感满足以及言语形式满足。 相似文献
4.
张科荣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12):73-77
文章从传播理论和权力话语理论的视角阐述了翻译的原动力之所在,认为翻译的原动力来源于翻译中的四个方面:信息传播、拟态环境、话语权力以及议程设置。梳理翻译的原动力对有序整合翻译中的各种力量元素,充分有效地发挥翻译的作用,具有实质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我党三代领导人对经济发展原动力的认识过程经历了从作为生产力首要因素的“劳动者”,到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最终发展到“科教兴国”战略国策的确立三次飞跃。这是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认识与认识上的进步。 相似文献
6.
宫宝芝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3):49-52
民间法生于乡间,出于习惯,不一定见诸文字,却在民间发挥着广泛而有效的规范作用,与国家法律相比,其运行呈现高效、自觉、稳定的特点.民间法的实施主要依赖于以地方文化为基础而产生的内心确信;此外,经济利益的追求也是其获得有效运行的重要因素;同时不能忽视的还有来自于国家层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8.
诸葛忆兵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5(3)
当代学者编著的《宋登科记考》最近出版,在学术界引起较大反响。如何评价这部著作以及这部著作有怎样的学术意义,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为此,《清华大学学报》编辑部邀请了几位学者,从不同角度论述《宋登科记考》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王德宜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124-127
潘岳文章多情致,特以哀情胜,这一特色,与西晋重情的文学思想有密切联系,其作品在内容和艺术风格上都反映了西晋文学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0.
刘达科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3)
王轩是晚清著名的山西籍文人、学者和作家,但迄今未引起中国近代文学和三晋文化研究者的重视。本文就其生平、思想和作品诸方面作了探讨,以期评价、确定王轩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1.
汤哲声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3)
张碧梧及其文学创作汤哲声说一位作家这样那样地落伍于新的时代,不仅作家本人不承认,事实上也是不可能的。在时代变革的风雨之中,任何一个作家都会受到熏陶,都会有意无意地关注时代社会问题,流露或表现出时代的情绪。但说作家之间就没有观念上的差别,那也不合史实,... 相似文献
12.
段文耀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4)
一古今中外的文学,经过了各民族几千年的创造、积淀、演变和发展,真是名目繁多,异彩纷呈:有以直接描写社会生活为主的“写实型”,有以描绘自然现象见长的“写景型”,有以抒发作家主观情感为主的“抒情型”,还有以写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可能有的人和事的所谓“幻想型”。对于欧洲文学史上不同时期陆续发生的文学,人们还冠以不同的名目以示区别: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古典古代的文学,到中世纪的骑士文学、教会文学和人民英雄史诗,到文 相似文献
13.
赵玲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93-97
文学创作从发生之初的实用性,到魏晋时期转向审美性,标志其走向成熟.站在现代的角度,就文学创作之目的进行更为细致的探究,认为文学创作的目的,其情感表达、苦闷宣泄、审美追求、形式创造、制造愉悦之过程,实则是漫无目的之目的. 相似文献
14.
雷猛发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2)
浅谈文学创作动因雷猛发文学创作是一个长期的苦难历程,既要忍受生活之苦的煎熬,又要经受创作立难的磨练。然而,一代又一代,数不清的文学习作者和作家、文学大师,却能把这一切苦难视若等闲、置之度外,终生不悔。这使人情不自禁地联想起伊斯兰教徒到麦加朝圣的感人精... 相似文献
15.
生活与文学创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尤今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1,(3)
我昨天(按:1990年12月26日)到海南大学文学院去进行学术交流时,有一位教授对我说:“尤今,你是海南人的媳妇(我先生是海南人)。现在回到了自己的婆家,应该跟自己的弟妹们说一些话,做一场演讲。”我就是在这样的一种义不容辞的情况下来到这里的。由于没有时间充分准备,现在只跟大家谈谈我的经历、我的生活、我的旅游,以及我的写作。我是新加坡公民,但我诞生在马来西亚一个山明水秀的小城怡保。这个小城跟海南岛有相似的地方,有许多山,许多椰树。我在那里求学,一直到小学二年,后来就移居新加坡。我在小学、中学读书时,便很爱好文学,读了许多中外古典名著,也读了大量唐诗宋词,这些在我日后的创作生活里,都成了我良好的文学素养。 相似文献
16.
张路安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1)
假说的逻辑特征和文学创作的内涵,决定了二者在思维上是相通的。或者说文学创作就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假说,而文学的本质又决定了文学创作假说不同于自然科学假说,它是在特殊领域内的一种特殊的假说。 相似文献
17.
叶楠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88,(1)
政治上的“开放”,随之而来的是文学领域新潮翻涌.现代化、科学化的新方法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入了文学创作与研究之中.文艺控制论就是其中之一.尼·伊·茹科夫认为“反馈、信息”,“是建立理论控制论这一整座大厦的柱子.”①“控制论之父”N·维纳则把“反馈”看作是“控制论”的“灵魂”.“反馈”是“将系统的以往操作结果再送入系统中去.”②正如大千世界,处处有控制一样,“反馈法”在国外早已进入文艺创作领域.且看下面两例: 相似文献
18.
杨守森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48(6):47-52
年龄,是人的生命构成的要素之一。不同年龄阶段的生命特性,对作家的创作产生着不可低估的潜在影响。年龄又有时序年龄、生理年龄与精神年龄之分,在文学史上,有许多伟大的诗人、作家,会保持其超越性的精神年龄,创造出非凡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9.
李宁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2)
梦幻心理目前还是宇宙奥秘之一。现在不少人认为,梦境和幻觉都是人类的无意识、潜意识的心理现象。梦境是人在睡眠状态下脑里不自觉地出现的表象活动,它是人的生活积淀和情感积淀在睡眠中的一种曲折的表现;幻觉则是由特定的境况、气氛、势态触发的对现存物象的一种错乱或虚幻的感觉。根据唯物反映论,梦境和幻觉也是人脑对世界的一种反映,不过这种反映的方式极为特 相似文献
20.
李慧光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6):44-44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用它来比喻写作,也是很恰当的。“妇”即是作者,“炊”就是写作,那么,“炊”用的“米”,便是构成作品的材料了。没有米,再巧的媳妇也做不成饭,没有素材,再高明的作者也写不出作品。由此可见,搜集材料是进行写作的第一位的工作。所谓材料,就是作者从生活中搜集的及写入文章之中的事实或论据,它包括素材和题材。有许多同志,拿起笔来,往往感到脑袋空空的,没啥可写的,这多是由于缺乏材料的积累所造成的。心中没有一个“材料仓库”,写作起来势必会捉襟见肘,要想改善这种状况,就必须养成搜集,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