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我知道会有这么一天,费先生会离开我们,我们再也不能聆听他的教诲,再也看不到他的音容笑貌,再也不能面对面地接受他那宽广深厚思想的浸润.尽管早已做好思想准备,但当这一天真的来临时,我还是无法接受,无法接受这严峻的事实是那样的无法逆转.  相似文献   

2.
社会结合和文化传统--费孝通社会人类学思想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费先生一生的学术生涯中,其学术研究涉及到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然其研究一直没有脱离社会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在费先生的笔下,微视研究和巨视研究一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管是和先生一起随行调查还是品读先生的论文和著作,我常常感到先生的社会人类学思想在两者间应用得游刃有余,并不时地产生新的理论和新的方法.作为一门产生于西方社会的人类学,对于东方人类学者而言,能自如地把西方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得以本土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一问题直到今天仍在困扰着众多的东亚的人类学者和社会学者.而费先生的研究和实践已经证明,他非常出色地形成自己的方法论特色.他对于本土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一直成为非西方学者研究本土社会的典范.  相似文献   

3.
公元2005年4月25日晚上10点钟,我刚从人大上完课回来,打开电子邮箱查看有无邮件,像往常一样总是要先扫描一下网上新闻,发现赫然闪出一条惊人的消息:费孝通先生因病于2005年4月24日22时3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这一噩耗可以说不啻是和煦的四月忽然刮来了一阵寒风,我心里沉闷闷的,半晌无语.快晚上11点钟的时候,不知道哪一位发来一条手机短信:据悉费孝通先生昨日仙逝/一代宗师悄然而去/我怀着一颗敬畏心与一份失落感/请各位社会学人类学同仁志哀!虽说我与费先生并无直接的交往,但人类学大师的驾鹤仙去,还是令我怅然久之.24年前聆听他做报告的情景又依稀浮现眼前,恍然想起我当初也曾对先生有过景仰之情.  相似文献   

4.
1990年,我刚从法国回来就踏上了前往广西富川、贺县(即贺州)的道路,开始了我在国内的瑶族调研.徐杰舜教授几乎也在同时到贺县调研.我们都在追随费孝通先生瑶族研究的足迹.费先生早年所做的花蓝瑶调查就发生在广西的同一个地区,都属于历史上的“大瑶山”①.此前,徐教授在广西民族大学,在张有隽教授的带领下,已经进入到了瑶学领域.我与徐教授对瑶族研究,没有约定,只是邂逅;这一缘分从此便再未拆开,一直封存包裹着.那时与徐教授一起做瑶族研究,他是兼做,我是专做.  相似文献   

5.
费孝通先生一生与民族研究之间有着深厚的学术渊源。本文主要从费先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学术工作梳理他的民族研究脉络。费先生在清华开始学习人类学专业,随后开展广西大瑶山调查,1938年留学归国后在云南继续开展农村调查,介入"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讨论。建国后参与政府组织的"民族识别"工作,改革开放后遍访少数民族地区,思考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问题,并在1988年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为中国民族史和今后的民族关系发展提出了一个宏观理论框架,得到中央政府的高度认可。费先生的民族研究探索和心路演进,为我们今后的民族问题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以《江村经济》为基础,从三个方面探讨费先生在田野调查研究的方法论方面所做的贡献。第一,《江村经济》为中国人类学研究的本土化提供了范本。第二,《江村经济》为中国农村社区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在帝国主义侵略战争和国共内战的漩涡中,"江村"成为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的一个缩影;费先生通过对"江村"的研究,为当时的知识界提供了参与式研究方法。第三,与以往人类学界主要以无文字的社会为调查对象来撰写民族志不同,费先生通过对中国农村为背景的"江村"的田野调查,开创了人类学对有文字记录的社区研究的先河。认为费孝通先生一生当中出版了许多有影响力的著作,其中《江村经济》是费先生早期的代表作品,他以"江村"为田野调查点,为人类学界提供了全新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7.
记者日前拜访了费孝通先生。他是位大忙人。费先生除了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务外,作为一位孜孜不倦的学者,常常每天伏案工作十几个小时,还要到外地作实地调查,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每年都要跑几趟。寒喧之后,记者请他谈谈对民族地区发展经济的一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士绅》取材于1947~1949年费孝通先生在中国报纸上发表的一系列文章。根据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斐尔德在1952年为其所写的导言所述,1948年他在清华大学做访问学者,同年秋,费先生向其夫人玛格丽特口述了他发表的这一系列文章的大致内容。玛格丽特女士回国后将费先生的这些文章与周荣德先生在云南昆阳访谈的六位士绅的生活史一同编辑成《China’s Gentry》一书,1953年在英语世界出版。时隔半个多世纪之后,赵旭东、秦志杰将玛格丽特的英文版重译回中文,形成了中文版的《中国士绅》一书。  相似文献   

9.
作为费孝通的学生 ,我一直想好好总结一下 ,在他的门下究竟学了些什么。但每次提起笔来 ,总感到想写的东西很多 ,却又有些无从下手。利用春节的空闲 ,将先生的著作搬出来 ,选择代表性作品又读了一遍 ,似乎对费孝通的学术思想 ,又有了更新也更深入的理解 ,先生的音容笑貌也时时浮现在眼前。考上了费老的博士研究生第一次认识费孝通先生 ,是在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当时我是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的学生。有一天系里通知到地下礼堂听讲座 ,由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主讲———通知的老师显得有些激动 ,因为费先生从1952年院系调整后就是中央民族…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文献资料为依据,从教学风格、学科建设思想和学问情怀三个方面对费孝通先生一生探索的榜样意义进行阐发。费先生在教学上倡导引导学生探求未知、从实求知的教学理念,在学科建设上坚持面向实践、学以致用的学术导向,在学术追求上达到将家、国、天下自觉统一起来的极高境界,他宏富的著述、深刻的思想和崇高的追求,是值得后人永远珍视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1.
峭壁阴森古木稠,乱山深处指龙州。猿啼鸦噪溪云暮,不是愁人亦是愁。宋人邵稽仲之《龙州故城》充满凄凉。如今去龙州(平武),情景绝非如此。“猿啼”“鸦噪”不再,而“峭壁”和“乱山”,气氛虽依旧浓烈,却给人不同以往的感受。费孝通与白马人不同的人去一个地方,有不同的目的,我去平武(龙州故城),是去寻找一段旧事的起因。1978年9月1日那一天,构成了那段往事的起点。那天,“右派”帽子还没有摘掉的费孝通先生,得到一次机会,在全国政协民族组作一次题为《关于我国民族的识别问题》的发言。时年68岁的费先生,历尽沧桑,风华却不减当年。他以其独…  相似文献   

12.
明天是费先生的周年祭日。在先生故去的一年里,学者、普通百姓,只要是有些文字能力的人,大多通过各种方式表达了对先生的悼念、缅怀和纪念。而我,作为先生的学生,除了接受媒体采访,除了在此之前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过《费孝通与江村》以外,没有写过一篇有关先生的文章,甚至在2  相似文献   

13.
十一月二十一日,我到北京工艺美术研究所,去访问郎绍安同志,我的心情是兴奋的.这几年来,我常常从报刊和画报上看到关于"面人郎"的报道和他以及他的作品的照片,今年春天,我在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见到了他的老师赵阔明同志,我们谈话中提到这位名驰国外的"面人郎",我总想能有机会见见才好,今天果然如愿以偿了.  相似文献   

14.
引子厚实而凝重的中央民族学院大礼堂门前.9月15日,该院九二级新生入学报到的日子.他是那样瘦弱,矮小.穿一件陈旧的浅蓝色中山装.报到时,他从书包里翻出一张皱皱巴巴的报纸,递给我.我朝他手指的方向望过去,一个醒目的标题十分引人——《县长骑车送通知》,说的是韦荣华成为全县第一个考上中央民院的瑶族学生.县长见到通知书后,亲自送到他家,县长到他家一了解,因为贫穷,无力再上大学深造.县长惜才如命,当即决定资助他家一千元.县长此举,在广西传为美谈.韦荣华拘谨地站在我的面前,问我大学里能不能打工挣钱,假期能不能住校不回家,我都一一做答.我  相似文献   

15.
我和钱锺书先生有通信,但从未晤面. 通信起因于一九八八年十一月中旬我和内子出差无锡,趁便访问了无锡新街巷钱先生的故宅.回京从一位小友处得知,钱先生已经获悉有人去他老宅拍照.这样一来,我们就不好秘而不宣了.于是我在当年的十二月一日,给钱先生写了一信,具道首尾缘由,并附呈在钱宅拍的照片四张,请求宽谅我们的冒昧.  相似文献   

16.
谷家荣 《中国民族》2008,(12):67-71
70多年前,费孝通和妻子王同惠到广西大瑶山调查,途中向导失引,造成妻死夫伤的人间悲剧。瑶山调查遭遇的不幸,使费先生和瑶族结下终身不解之缘。从1935年第一次访问广西大瑶山开始,费先生“从实求知”,“行行重行行”,在其有生之年,先后6次到大瑶山调查,写下《桂行通讯》、《花篮瑶社会组织》、《四十三年后重访大瑶山》、《四上瑶山》、《盘村瑶族·序》、《瑶山调查五十年》等蜚声海内外的经典学术篇章,不仅记录了大瑶山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而且也为大瑶山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小序 费孝通作为杰出的学者,有自己鲜明的个性,那就是不喜欢书本上的死道理,总愿意从生活当中看出问题.这种学术的作业方式,可以当得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费先生充满传统士人的忧患情怀,但又是一个现代型的知识分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牵引着费孝通的心思.可贵的是,费孝通并没有把自己定位成一个"行动者".所以,尽管费孝通参加过政治,包括1949年以前的"民盟",20世纪50年代的中央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国务院专家局副局长,80年代以后当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为"首长",但这都不是费孝通对自己的定位,外物于我何有哉!费孝通可以说也是一个多元一体的统一体,貌似不可解的背后,其实有费孝通内在的逻辑和心情.  相似文献   

18.
早在20世纪30年代,当马林诺夫斯基阅读了费孝通的《汇材经济》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指出费先生的《汇材经济》代表了社会学的中国学派的形成。费先生逝世已经7周年,但是一生践行的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方法,依然为社会学的"本土化"有着重要的启发。实现中国社会学的"本土化"的关键是社会学古人类学的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创立社会学的"中国学派"。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与“黄帝崇拜”的族群狭隘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89年,费孝通教授发表了题为<中华民族多元—体格局>的著名文章.在大量考古发现、文献梳理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费先生对几千年"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进程勾画出了大致的轮廓和基线,并指出,这样—个历史悠久,虽经朝代更替而文化主线绵延不绝的多族群的政治实体在近代西方帝国主义侵略下逐步从一个"自在的民族"演变成为—个"自觉的民族".  相似文献   

20.
怀念亮中     
去年1月5日晨,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把我从梦中惊醒,随即一个惊人的噩耗从电话中传来,把我击倒:“白老师,那么早就把您吵醒,很不好意思。可是,亮中他、他于昨晚半夜突然去世……”接着是马倩泣不成声的呜咽。肖亮中走了,这、这、这怎么可能? 亮中呵亮中,他才刚刚研究生毕业,他才刚刚步入32岁的英年!就在一个月前,我才从一位朋友处听说他已经就职于商务印书馆,还出版了他的第一部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