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图像化和数字化时代,大众的审美接受由传统的文学阅读转变为对图像文化的接受.文学经典命运坎坷,或被冷落,或被戏说,或只能借图像发展.从审美教育的角度看,文学经典是指具有广阔的阐释空间和当代存在性,能够不断与读者对话,为读者带来全新发现,让读者在审美静观中充分体现主体价值的文学作品.与图像文化相比,进行文学经典的审美教育对于读者思维的开拓、创造力的培养、主体意识的发挥,以及对整个社会大众文化精神生活的开拓和提高具有重要的价值.应立足于文学经典文本阅读,借图像张扬经典的魅力.  相似文献   

2.
"大话文化"与文学经典的命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陶东风 《中州学刊》2005,(4):234-236
1.无论在汉语还是其他语言中,"经典"都有规范、法则的意思,它不但指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以语言文字或其他符号形式存在的文本,更包含此类文本或明或隐地体现出的制约和规范人类思维、情感与行为的文化-道德与政治力量.这样,经典包括文学经典,就必然与文化权力乃至其他权力形式相关,同时也与权力斗争及其背后的各种特定的利益相牵连.可以说,经典是各种权力聚集、争夺的力场.考察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文学作品的经典化过程与解经典化过程,以及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人对文学经典的接受方式与阅读态度,就不仅具有文学史的意义,而且也是勘测社会文化史的重要线索.由于经典是传统文化的凝聚,所以,通过对经典命运的追踪可以清晰地呈现文化传统的历史遭际.  相似文献   

3.
近来,关于文学经典的讨论正成为我国当下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话题.我国当下文学经典研究是由文化研究引起的,是新时期以来文艺学研究的一个合乎逻辑的演进和发展,同时也受到当代西方有关文学经典研究的触动和影响,体现了文学审美标准的辩证综合,反映了文学研究范式的深刻变化.当下文学经典研究,由于其自身问题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使得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和文学教育等领域均获得了一个共同的平台,因而对于整个文学研究界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后现代文化语境中的文学经典将是一个开放的文本世界系统或相似的家族系统,新的文学经典将在多样化的文本及其价值之间的对话、沟通乃至质疑和竞争中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4.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和指导,其核心和精髓又是唯物辩证法.因此,马克思主义的改革,哲学的现代化,都应首先从辩证法着手.本文试图从辩证法的科学性质方面,对经典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倾向及其在现代所遇到的理论困难作些初步分析,进而指出,现代辩证法的本质属性不应再是客体性或唯"物"性,而应是主体性或唯"人"性,主体性原则应当成为现代辩证法的根本原则.一、经典唯物辩证法的客体化倾向随着本世纪初科学领域中经典科学向非经典科学的转变,形形色色的哲学派别和哲学运动都发生  相似文献   

5.
在消费主义文化背景下,伴随着大众文化对经典的解构与祛魅,文学界的许多精英们将目光放在对经典神话或童话的改写方面,借古喻今,针砭时弊.这些作家在经典中寻求创作灵感,在形式和主题上对单一叙述进行质疑,力求揭示文学经典的虚构本质.那么,为什么在消费文化时代作家会如此青眯童话改写呢?消费主义文化又是如何作用于童话反写的叙事主题或模式呢?童话反写如何免于娱乐垃圾的命运呢?文本将围绕上述三个问题深入展开探讨,以期系统梳理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与后现代童话改写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程晶晶 《兰州学刊》2005,(1):266-268
<一剪梅>作为"新妇相思"之经典,引发了绵延千年的接受史,后人或赏其风格用语,或论其在词史中的地位价值,或沿用其句式语意以借易安之语倾一己之悲愁,到90年代又成为一首流行歌曲<月满西楼>的歌词来源被赋新曲,重新焕发出新的生命光彩.<一剪梅>的接受史大致可分为:旨意的阐释史、风格的鉴赏史、"经典"的影响史.从这三个角度出发,一方面横向挖掘这一经典文本的丰富意蕴,另一方面纵向展示这首"新妇相思"词的经典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驳"文学经典的终结"——与吴兴明教授商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影响文学经典的各种因素而言,虽然今日之"经济力量"不容忽视,但要说它已断送或能断送"文学经典"的生命,则明显是太过于夸张了.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吴兴明教授在分析"文学经典的商业扩张"时明显表现出一种贬斥文学经典"精英取向"的态度.假使真的出现了文学经典全都消失的这一天,那么,这一天既是文学最为悲哀的一天,又是人类极其不幸的一天.  相似文献   

8.
赵夏 《人文杂志》2001,(3):157-160
本文以吉林人民出版社陆续推出的绿色经典丛书为主要线索,对这套出自不同"专业身份"的作者关于发展人类与自然、发展与环境等问题进行的思考,从写作方式和立论思想上进行了介绍、比较、分析和评价,进而提出这些著作在"绿色经典"这个大主题之下,都是立足于当前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危机,或做实证科学研究、或做哲学思考、或做自然情结之上的人文关怀、或做立法管理政策上的保障,每一部作品都有各自的特色和价值.  相似文献   

9.
"经典"与"误读"是当代学界和文化界的两个重要关键词哈罗德·布鲁姆是当代美国炙手可热的文学批评家,他在"经典"与"误读"论题上的观点在当今世界可谓卓有影响,但国内学界对于他和它们的研究却存在着诸多问题,既包括知识性的或事实性的错谬,也包括理论演绎、思维方式和研究范式的失当,还有意义表述或理论言说的含混不清乃至自相矛盾等等--而这在当前国内西方文论研究界可谓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陆扬先生发表在<文学评论>2009年第2期上的<经典与误读>一文可以视为这方面的典型个案.为推动和促进当前国内学术的健康发展,十分有必要对已有的研究进行及时的学术甄别、知识清理和学术批评.  相似文献   

10.
文学经典教育是人文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实现大学生人文素质发展的重要途径.文学经典之所以能担当此任,主要是由文学经典本身的普适性、内涵丰富性、无限可读性、原创性、开放性、跨越性、权威性等价值特征所决定的.文学经典的当前危机并非其本身价值的危机,而是整个人文语境的危机与"人的精神危机".文学经典教育对于当代高素质人才培养有重要的价值.它可以对高素质人才进行"中国心"教育、创造力教育、意志力教育、情感力教育、审美力教育,而这些共同构成了人才的软实力.学生因为受了文学经典教育,才更加充满人文灵性和创造力,人生才更加丰富多彩.文学经典教育要摆脱当前的困境、重现文学经典的价值魅力,应寄希望于整体人文环境的改善和经典研读方法与传播方式的改变.  相似文献   

11.
对道教经典及其义理的讨论,可以从“一”与“多”、“常”与“变”诸范畴进行。无论是经典、义理或是它们之间的关系,其“一”或“多”、“常”或“变”各有丰富内容,但其间的关系又不是绝对的。从文化现象看,经典实为一元的象征物,义理则可说是象征物所蕴含的多元性和可能性。研究道教经典及其义理的系统学问,应当继承和发扬“实事求是”的精神。  相似文献   

12.
文学经典问题是当今学术界讨论比较多的一个话题.近十几年来,国内很多专家学者就有关文学经典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主要集中在文学经典的概念和特征、文学经典的形成与建构、文学经典的解构与边缘化、文学经典的教育与传播等四大方面,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对文学经典的评价问题、鉴赏方法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3.
“五四”新文学经典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今天或将来的视点看,“五四”文学经典构成是中国新文学发展的最关键性的内容。“五四”文学经典构成包括原创和经典化两个阶段。其原创是由新文学派、复古派和学衡派共同参与的,其经典化则由多种因素参与,而文本品性又是“五四”文学经典构成的基本因素。  相似文献   

14.
赋是唐代进士科考试中的重要文体之一,主要由所司命题.把握题目出处不仅利于应试者体察命题旨趣,切中题意行文展才,同时有利于对唐代试赋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唐代进士科试赋题目出处广泛,或取古事或征今事,但以古事为题者明显处于优势,尤以儒经、史传、道家经典为主,表现出浓厚的宗经、重史和体道特征.其中以儒经为题者,<尚书>、<礼记>、<春秋左传>为重;以诸史为题者,<史记>为重;以道家经典为题者,<庄子>为重.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先回顾经典叙事学中"引语分类法"对叙事人物意识再现研究的贡献和局限,然后以詹姆斯·乔伊斯的短篇小说<死者>为蓝本,提出后经典叙事学对人物意识再现研究的四个维度:在故事世界中,从一个或多个视角对事件的读解或概念化;人物对自己及他人意识的推断;与情感相关的话语的使用;感受性.  相似文献   

16.
自汉代以来,中国翻译了大量印度经典.古代中国对印度经典的汉译以佛教经典为主,兼有哲学、天文学、医学经典等.在这一过程中,中华文化得以丰富,翻译经验得以积累.唐宋以后,中国对印度经典的汉译走向衰落.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知识界再次开始关注印度经典,尤其是泰戈尔的文学作品.上世纪中叶,中国开始组建、培养精通印度语言的专业人才队伍,印度经典的汉译由此取得重大成果,其关注领域较之古代亦有很大变化,并且在印度两大史诗、印度古代宗教哲学经典、古典梵语文学作品以及现代印地语、孟加拉语、乌尔都语文学作品等领域成绩卓著.近年来,商业化的翻译实践有所发展,但面临诸多问题.当前,结合中印两国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重要性和可行性,中国最值得也最适合开展印度古代及中世纪经典的汉译,翻译过程中须注意借鉴已有的翻译传统.  相似文献   

17.
宋词经典作为历史性的审美存在,是一代代读者选择的结果.根据清代词选、点评及唱和等传播接受宋词的有关资料数据,对清人选择和认同的宋词经典名篇进行定量分析,可以更客观、科学地揭示文学作品影响力的嬗变轨迹.数据统计结果显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李清照<声声慢>、姜夔<暗香>、<疏影>等,是清人最喜爱的经典名篇.清人既传承了部分前代的宋词经典,也建构了一些新的宋词经典.清人对宋词经典的择汰,彰显出经典的两大特征:经典名篇的影响力是起伏不定的,变异性大于恒定性;经典既有鲜明的时代性,也具有突破时代文化环境局限的超越性.  相似文献   

18.
尚必武 《学术论坛》2008,31(3):167-173
文章以追踪西方后经典叙事学的发展进程和态势为中心旨趣,着力考察其研究范畴、研究方法、研究范式的演进与转移,希图由此窥探后经典叙事学之存在维度.文章试图说明,一方面,后经典叙事学超越了经典叙事学的文学、文字叙事范畴,日渐走向研究方法的多元化、研究范式的语境化、动态化,在当下叙事学研究领域势头强劲、引领风骚;另一方面,后经典叙事学的崛起也引发一定的误解与问题,颇有澄清和探讨的必要.此外,在后经典阶段之后,叙事学的未来走向和发展也值得学界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19.
叙事学自创始以来便以争议、分歧与变革为标志,历经经典和后经典两个发展阶段。经典叙事学是一门由科学推动、受结构主义激发的对叙事进行研究的学科;后经典叙事学则是经典叙事学的延伸和扩展。叙事学家未来面临着众多任务,其中,最重要的四大任务是:评估叙事本质问题并达成共识;重新考察叙事特征、种类和框架;理解叙事;研究"为什么"的问题。不论叙事学家采取经典的抑或后经典的立场,都应该通过经验或实验(跨文化和跨媒介)研究来努力巩固叙事学。  相似文献   

20.
"文学经典"的概念只具有话语修辞的功能,其内涵与"经典"的原初义有明显差异.经典的原初义是以固化的文本为标识,而文学经典却是以文本所呈现的意蕴作为判断依据.这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理论启发,即如果突破以固化文本为文学经典的传统观念,而把文学经典的文本存在方式视为一种"活态"存在,则可在文学经典的文化身分表达、文学经典的艺术生存空闻和西化的文学经典观等问题上获得新的理论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