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秋耘的文学评论集《苔花集》、《古今集》、《琐谈与断想》、《黄秋耘文学评论选》和《黄秋耘自选集》等,给我一个突出的印象,就是他总是对生活满怀深情,对人生充满热爱,对现实投注关心,因此他的文学评论是发自内心热情的自然流露,他对文学价值的整体感知、印象品评和情感批评,都带有独特的个性特点,呈现出鲜明的感情色彩。  相似文献   

2.
地理学文学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看过一篇题为《张承志和他的地理学文学》的论文(见《文学评论》1987年第1期),觉得“地理学文学”这个概念很有意义,也因此感到这方面的研究尚且不多。德国赫特纳的《地理学》曾提出美学的地理学和作为艺术的地理学,是把美学的观  相似文献   

3.
《双花赏评》是周申明同志的文学评论集,收入作者关于现、当代文学的小说、诗歌评论文章凡39篇。其中除有四篇“小说创作谈片”和两篇”读诗随想”外,其余都是作家、作品的研究赏析。而其中除有一篇关于周立波《暴风骤雨》的评论外,又都是同燕赵大地“冀军”有关的批评文章。在写作时间上,除有两篇是六十年代初的学术论文外,其余也都是新时期的研究成果。这样,我们是否可以认为,《 双花赏评》乃是作者领导文艺工作余暇奉献给河北文坛的一件珍贵的礼物,从中不仅反映和描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河北省文学振兴、新人辈出的喜人态势,而且更倾注了作为一位诤友和评论家所具有的热情、希冀、  相似文献   

4.
《目击与守望》一书荟集作者吴义勤教授从 1995年至今发表在《人民日报》等报刊上的 3 6篇评论文章。这部文学评论集 ,充分体现了吴义勤教授作为文学评论家的睿智与真诚。首先 ,显现了作者作为新锐批评家极为开阔的批评视阈。应该说 ,吴义勤关注新文学领域的视点是跳脱灵动的 ,既有对当下学术界人文学者思想动态的关注 ,也有从文学史角度对于当下文学发展的一己思索。最能显示吴义勤睿智一面的是他对于文学当下正在走红“热点”信息的迅疾反馈与真诚言说 ,如在《“重写文学史”的难度与希望》一文中 ,对于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文学研究领域盛…  相似文献   

5.
一 本书分上下两集。上为“《诗经》新解”共12篇。内中除《诗·淇奥》篇及一两篇古诗新译之外,大都是十年前“《诗经》批注”的整理稿。下为“古史新论”为24篇。它与上集那十二篇新解正相反,除了《关于古代典籍的亲称新解》以及两三篇关于周世父、子及伯、子,男三族之称的古义新释外,大都是成篇于八十年代前后之新作。 至于作者由当代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战线,跨入古史、古诗的研究领域的史姻世缘,已约略在“代序”——《关于茅盾先生题签“金文新考”的附记》,与《答日本东京大学宫宅君问》中,分别作过忆述了。  相似文献   

6.
文学的民族化问题,我国从30年代起,探讨、论争此起彼伏,一直不断。近年来,又成了热门的话题。这正是民族化对于文学的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所使然。本文把民族化问题与壮族文学的发展结合起来谈,算是借题发挥吧! 一“民族化”再度引起人们的关注,是由于出现了两篇篇幅虽不长但立论针锋相对的文章:一篇是(《民族化:一个防御性的口号》(载《文学评论》1987年第1期,作者陈越),另一篇是  相似文献   

7.
<正> 茅盾是以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研究步入中国现代文坛的。在进行创作实践之前,他写下了大量文学评论和理论研究文章,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文学思想体系。朱德发、阿岩、翟德耀同志著的《茅盾前期文学思想散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以下简称《散论》),是第一部较为系统地研究茅盾前期文学思想的专著。本书由十二篇文章组成,主要探讨了茅盾从“五四”时期到“五卅”前后的文学思想。前两篇从纵向上论述了茅盾文学思想从“为人生”的进化文学观到无产阶级文学观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后几篇则从横向方面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8.
鲁涛 《云梦学刊》2012,33(3):29-29
吴广平主编《文学教育新视野》一书,凡76.2万字,作为“湖南省特色专业湖南科技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丛书”之一种.已由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于2012年1月出版。此书系作者主持的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资助项目的最终成果和主持的湖南科技大学校级精品课程“中国文学概观”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全书由“文学社团活动指导篇”、“文学创作指导篇”、“文学评论写作指导篇”、“作家访谈、对话与交流指导篇”四大部分组成。全书着力探索、总结了知识全球化时代文学教育的新情况、新知识、新经验、新策略,既有较强的理论性,也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对于从事文学教育与研究的广大教师与学者有借鉴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对于鲁迅在“五四”时期的文学活动,人们往往只着重提及他在文学创作方面的巨大功绩,似乎在文学理论批评方面这一时期没有作出什么突出的贡献。这种情况具体反映在《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有关理论批评专集的编纂工作中。《大系》选入“建设理论集”“文学论争集”的论文共一百五十多篇,然而没有一篇是鲁迅的文章。这是不正确的,本文将着重讨论的便是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正> 由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山东省社科院文研所、曲阜师院、淄博师专等单位联合发起的山东省部分青年文学评论工作者座谈会,四月二十日至二十三日在淄博市召开。座谈会围绕着“改革文学评论方法,振兴山东文学评论”的主题进行了热烈地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新时期文学的空前繁荣使文学评论工作者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文学批评方法要变革,这是历史的趋势,也是时代的要求。大  相似文献   

11.
王逸是东汉中叶文学思想家,其著《楚辞章句》为其文学批评理论之核心。对王氏楚骚情结,昔人多从文学传承观之,如张溥历述西汉贾谊、刘安、淮南小山、东方朔、严忌、王褒、刘向仿骚之制及“东京班固、贾逵各作《离骚章句》”,“至王逸复作十六篇章句,又续为《九思》”而集成(《汉魏六朝百三家集·王叔师集题辞》)刘师培《南北文学不同论》则发挥《九思序》“逸与屈原同土共国,悼伤之情与凡有异”语,言其地域特色云:“盖东汉文人,咸生北土,且当此之时,士崇儒术,纵横之学,屏  相似文献   

12.
说《关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关雎》是贵族婚礼的赞歌吗? 《关雎》居《诗经》第一篇,过去认为是“四始”之首,是很重要的一篇,但它是一首什么性质的诗,历来说法却不一。前见《文学评论》八○年二期上有《关雎章臆断》一文,把过去的说法归纳为“讽刺诗说”、“赞美诗说”、“爱情诗说”,并—一作了分析批判。文中有些观点是对的,例如认为《关雎》不是民间诗及对“窈窕”的解释,都很好;不过他的最后结论,认为《关雎》是“贵族婚礼的赞歌”,这就大有可商。  相似文献   

13.
2005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评论》杂志社与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在重庆联合举办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暨抗战文学学术研讨会”。与会学者就“战争与20世纪中国文学”、“重庆文学在抗战文学中的地位”、“开拓研究中国抗战文学的新视野”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张中宇 《晋阳学刊》2011,(5):109-115
《诗三百》最终的编订需要发生3个质变:第一,由“颂”、“大雅”等独立单行本及零散文献转为系统的雅、风、颂综合集,这需要一定的社会政治与心理等必要条件;第二,由“乐歌”集转为“文学诗”集,这需要剔除曲谱,并对属于音乐的感叹、重复等成份进行删除或其他整理,实现由音乐文本向文学文本的转变及功能(用途)的根本性改变;第三,确定300余篇的稳定数量,这个数量以后不再发生显著变化。体例、文本性质、诗篇数量是考察《诗三百》由“相关积累”到“最终编订”的3个关键标志,以此为基础,并考虑“最多的证据”和“系统的可能性”,考察《诗三百》最终编定者才能更为明晰。  相似文献   

15.
文学     
新时期文学研究如何发展?钱竞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记扬州文艺学与方法论问题学术讨论会》一文中(《文学评论》1985年第4期)综述了几种意见: 一、如何看待文学研究引进,移植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科学方法同题。大体上有四种态度:(1)积极肯定。认为“三论”向文学研究领域移植,出现了方法上的突破和建设性的成果。  相似文献   

16.
叶绍钧是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他的文学活动开始得早、持续时间长、并始终坚持了现实主义创作道路。早在“五四”运动以前,他对充塞于小说界的风花雪月、言情游戏之作就十分不满,曾作《正小说》一文加以批评。他自己那时的文言小说,如《穷愁》等篇,是本着“要有其本事,庶合于街谈巷议之论”的宗旨写出来的,内容“多写平凡的人生故事,同后来的相仿佛。”“五四”新文学运动兴起以后,《新潮》杂志一卷三号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一生》(写于1919年2月14日),此后每年五、六篇,十余篇不等,到1928年,已有《隔膜》《火灾》《线下》《城中》《未厌》五个短篇小说集问世。  相似文献   

17.
<正> 关于《文心雕龙》一书写作的基本原则,在《序志》篇里刘勰有概括的说明:“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刘勰把《辨骚》篇与代表了他基本哲学观点和文学观点的《原道》、《征圣》、《宗经》等篇章同列入“文之枢纽”,而不是把它放入后而的文体论中,足见他对这一篇的重视。刘勰为什么对这一篇特别重视呢?因为在《辨骚》篇中,他通过对屈原及其作品以及整个《楚辞》的评价,表露了他的一个文学的基本观点——就是对《楚辞》的浪漫主义的否定态度。  相似文献   

18.
厦门全国文学评论方法论讨论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阳春三月下旬,由《文学评论》编辑部、《上海文学》编辑部、天津市文联、《当代文艺探索》编辑部和厦门大学语言文学研究所共同发起的全国文学评论方法论讨论会(暨讲习班)在风光秀丽的厦门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学员有一百二十多人,其中许多是在近年文坛上比较活跃的中青年文学评论家。大家相互交流,切磋琢磨,讨论了许多有意义的问题,现将有关情况综述如下: 变革文学评论方法是时代的大趋势这几乎是一致的意见。有的同志认为,目前正出现本世纪第二次“从自然科学奔向社会科学的潮流”,而这股潮流由于现代自然科学的惊人成就,由于许多自然科学部门本身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大量创造知识的爆炸,而具有更大的规模和深广度。这股伟大的潮流,要求包括文学研究在内的社会科学各部门重新思考原有的思维模式,移动固定的审视世界的观察点,改变习惯和  相似文献   

19.
魏晋六朝时期,史官与文人身份的重叠,引发了文集编纂的变化。文集编纂的体例由“集览”衍生出了“故事”的形式,体现了编者对于文集实用功能的重视。文学评论中的人物品鉴模式也有所发展,评论对象从“时人”变为“前人”;具有权威性的“史臣言”逐渐被移植为“编者的声音”,以此建立价值指引,形塑共同的文学观念。文集编纂受到“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方法的影响,使文集超越了“存录”性质,在勾勒文学发展脉络的同时,将文学的源头归于“经典”,最终构建了文集的“秩序”。文集体例、文学评论、文学发展三个维度共同指向了魏晋六朝文集编纂的功能性。  相似文献   

20.
《韩昌黎集》和《柳河东集》中以“传”名篇的作品有十三篇,自五四以来,所有论者都把这些“传”作划为几种不同的文学体裁分别而论。至于它们为何同是以“传”名篇,共性何在,迄今未见深入的探讨和系统的论述。也正因为这样,在确定各篇体裁时,各家所论多有龃龉。比如对于《河问传》,有人说它是传记,有人将它归入寓言,有人视之为传奇小说,对于人物故事纯属虚幻的《毛颖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