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徐露萍 《理论界》2014,(6):25-27
作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信访制度在了解民情、化解矛盾、公民监督和提供决策信息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信访问题也随之成为关系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居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以大规模和诉求多样化为特点的信访高潮已经出现,信访制度也引发了广泛的思考和研究。笔者从制度学视角对该制度进行分析,以获得对当下信访困境及其出路的新理解。  相似文献   

2.
公民权利受到侵害大量选择信访救济而不相信司法救济,有司法腐败、司法不公,法院受理案件范围过窄,诉讼成本过高,传统"青天"情结和"官本位"思想以及对司法公正和司法程序存在认识误区等诸多原因。这种信访不信法的状况,并不能使矛盾得到普遍、彻底解决,相反,有可能进一步激化矛盾,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也会进一步弱化司法权威,损害我国法治建设。因此必须对我国信访制度进行改革,同时要相应对我国司法制度、诉讼制度进行改革,建立公正、顺畅、高效的司法救济渠道,以解决信访救济中存在的诸多弊端。  相似文献   

3.
涉诉信访的困境与出路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涉诉信访的实质是与诉讼有关的申诉与控告,是在一定程度上牺牲程序正义救济实体正义的制度设计,与我国古代的直诉制度相似.涉诉信访的主要成因有行政矛盾的转移、司法和信访体制存在缺陷、诉讼程序制度不完善等.化解我国当前过度信访现象的出路在于将信访规范化、法制化和诉讼化,将涉诉信访纳入再审制度,加强正当法律程序制度建设,强化释明制度和判决书的说理性.  相似文献   

4.
2005年初通过的新《信访条例》,针对多年来信访制度设计和运行的诸多弊端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以期能够缓解当前信访工作中反映出的矛盾.但是,信访制度的困境并不是一个新条例就能解决的.通过分析改革初期信访制度的内在困境,提出解决机制,以期为信访制度的改善贡献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5.
学界和实务界一直致力于讨论和探索信访制度的改革.信访的困境缘于对信访人信访行为的权利内涵和边界在规范上尚未厘清,以及相应的制度保障的不足.在宪政的理念和框架内,信访应当以权利和权利保障为思路予以重新定位,最终信访也应该是一个在法的框架内予以解决的问题.由此,需要从观念和制度两方面对之重新审视和设置.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信访活动面临严峻态势的同时,信访制度亦遭遇着重重困境.在此情形下学界围绕信访制度改革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并大致形成三大观点:“强化论”、“废除论”和“分离论”.对此三种观点的反思,有助于分析其各自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并能为我国信访制度困境的化解打开另一个窗口.总括而言,分离信访制度的权利救济功能而传播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是一种必然.在未来一个时间段内规范信访程序而力避行政权力“越界”解决信访问题,约束政府权力与追求司法独立公正并举,建立普通民众利益表达组织和社会中介机构提供法律援助,把握利用好此过程中两类事例产生的正负“效应”,均应纳入化解我国信访制度困境的理性路径范畴.  相似文献   

7.
税费改革后,农村信访形势依然严峻.究其原因,是由于村庄利益诉求渠道的缺失,农民的"怨气"只能通过信访渠道宣泄.然而,由于信访存在着自身难以克服的问题,依靠信访解决农村问题面临着严重困境,村庄危机并不能通过信访渠道得到完全释放,农村潜伏的危机依然存在.根据社会安全阀理论,可建立五级群众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8.
信访制度体现了我国政治制度的独特之处,是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制度体现。面对目标和理念的更高要求,新时代的信访工作面临不少困境。困境的背后有深层次的原因,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是根本原因,法治不健全背景下对信访的"路径依赖"是重要原因。前者的主要表现是与经济建设成就相比,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都体现出不同程度的滞后性;后者的主要表现是在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等方面还有诸多需要完善之处。  相似文献   

9.
我国现行信访权力的配置存在主体多元、权力分散、程序复杂的特点,客观上造成了信访者滥用信访权的可能性。应合理配置信访权力在正当信访以及瑕疵信访处理过程中的效力空间,以便为有效制约信访者滥用信访权提供信访公权环境下的最优保障。  相似文献   

10.
在城镇化进程中,大量农民因土地被征用而成为无土地、无工作、无保障的失地农民。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身份隔离、土地产权制度不合理、政府缺乏科学的城镇化管理理念以及失地农民维权能力弱小等原因,失地农民面临着土地财产权利受到削弱、政治参与权利被虚置、社会保障权利受到不公平对待、文化教育权利受限制等权利保障困境。在城镇化进程中保障失地农民的合法权利,必须要破除城乡二元体制,转变政府主导城镇化的理念和方式,建立失地农民土地收益分享机制,促进失地农民向城市市民转变。  相似文献   

11.
“公共利益”的解释困境及其突围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刘连泰 《文史哲》2006,(2):160-166
“公共利益”的实体解释理论无法界定“不特定多数”这个概念,对“利益”的内涵也无法形成共识。“公共利益”的程序解释理论将公共利益的解释问题转化为“谁来决定公共利益”的问题,实质上将公共利益的解释问题虚化了。可能的突围方案是对公共利益的反向解释,即通过逐步清理公共利益的边界,将公共利益的“假冒形态”逐出公共利益的范围,这样就可以避免在公共利益判断中走过多的弯路。  相似文献   

12.
群体诉讼的困境与出路:示范诉讼制度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群体性案件频发,而<民事诉讼法>规定的代表人诉讼制度在解决群体性纠纷中的作用极其有限.示范诉讼通过个案审理明确具有共通性的事实或法律问题,一次性解决具有共同争点的大量诉讼请求,在缓解审判压力的同时,有助于"和谐诉讼"的司法改革目标的实现.我国应通过立法完善积极引进这一制度,同时在法院系统内部建立处理群体诉讼案件的协调机制,避免重复司法.  相似文献   

13.
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走出"边缘化"困境的根本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基层党组织目前存在着"边缘化"的危险.主要原因是:(1)社会转型;(2)经济体制和政策变化;(3)村民自治的冲击;(4)政策与农村实际的脱离;(5)沉重的债务负担;(6)责任与权力、付出与报酬的失衡.问题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必须以改革的精神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设置、领导体制和利益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14.
少年司法主导理念的困境、出路和中国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少年司法制度经过深刻的历史变迁形成了少年保护理念和少年责任理念高度融合、以少年保护理念为主流的格局。我国的少年法庭多依附于法院内部的刑事审判庭审理少年犯罪案件,而大量的少年不良行为由教育、公安等部门按照行政程序处理,且对问题少年的处理措施惩罚性有余而保护性不足。鉴于此,目前在少年司法制度构建中必须张扬少年保护的理念,在保留少年法庭的基础上设置家事法院审理工读教育、劳动教养、收容教养等案件,通过家事法院—少年法庭的双轨制运作实现少年保护和少年责任的均衡。  相似文献   

15.
16.
当 前 我国 文 学 作 为艺 术 的 审 美价 值 和 生 命力 正 在 消 失和 衰 退 ,并 在 沦 为 海 德 格 尔 所 说 的 单 纯 的“ 体 验激发 器 ”。同时 ,文 学研 究则 在 角色 和价 值 定位 上表 现 出某 种不 确 定性 ,黑 格尔 预言 的 艺术 的终 结 可能 提前 到 来。作为文 学 艺术 的维 护 者,我们 有必 要对 这 一现 象和 困 境进 行反 思 ,并 以此 为契 机 分析 、寻 找维 护文 学 艺术 性 审 美 价值 的途径 ,促 进 我国 的文 学 创作 和文 学研 究 。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述在新形势下如何切实做好高校信访工作,充分发挥信访工作的职能作用。  相似文献   

18.
我国信访制度的成本收益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我国信访制度从制度均衡向制度非均衡的转变,指出虽然信访制度的净收益小于零,但与其它权利救济模式相比,仍具有相对优势。因此,我国在一段时间内还不能废除信访制度,而是应当在加强信访制度的程序性和规范性的同时,确立司法救济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各地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在引发舆论热烈讨论的同时,也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和研究的新课题。分析近年来我国的群体性事件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的原因,可以看出群体性事件频发既有外在症结,又有内在症结。解决群体性事件频发的现实出路就是完善我国的民主协商制度,畅通民众的理性诉求渠道。这可为我们寻求走出群体性事件频发的困境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20.
当前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括,主要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等。本文考察了这些理解的困境,认为它们都没能把握住马克思的哲学理念,不能概括马克思哲学的特质。但是,它们也从特定视角把握住了马克思哲学的某种品质。如何概括马克思哲学,本文提出了人类学唯物主义,认为这一提法可以把以上哲学所强调的辩证性、历史性、实践性等概括在人类性中,因为它们都不过是人类世界的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