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季宇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坚持着中短篇小说的创作.他以中国近现代和当代社会历史生活为题材,将中国传统小说的传奇叙事与新历史主义叙事相结合,创造了一种具有鲜明现代主义风格的现实主义的社会历史传奇.季宇的小说善于运用心理分析,发掘探究曲折隐晦的社会历史传奇背后的人性动因,将宏大的历史进行了个体化的叙述.季宇的小说叙事冷静,既有极强的故事性,又有着人性的深度.  相似文献   

2.
英国后现代作家D.M.托马斯的<白色旅馆>(The White Hotel)被视为英国后现代主义小说的代表作.<白色旅馆>折射了一种新历史主义观点,即历史与文本的关系应被视为一种对话关系,对于历史的追寻无异于重建某一特定时间段中人们的真实关系.本文将探讨<白色旅馆>所反映的这一新历史主义特点,并指出无论在历史抑或人性的迷宫中,都应该反思人性,在人的心智中寻找隐匿的、改变理解甚至医治心灵的力量.  相似文献   

3.
新历史主义较多关注权力的争斗和人性的善恶,其代表人物斯蒂芬.格林布拉特在论述文学社会功能的时候提出了“颠覆”和“抑制”两个概念。“颠覆”主要是指对当时社会主流统治意识的反叛,而“抑制”则指对颠覆力量的抑制,对当时主流统治意识的维护。正是在这两种力量的相互斗争消解过程中,人性得以充分展现。本文从新历史主义批评出发,通过实例,展示小说《京华烟云》中“颠覆”和“抑制”两种力量的碰撞,进而对人性的美与丑,善与恶及其变幻莫测进行深入剖析。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以苏童为代表的"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剖析,指出了这类小说产生的背景、表现、特征等,并探讨了"新历史主义"小说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索菲的选择》中,斯泰伦把历史的真实和小说的虚构并置,把历史、现实和未来融合在一起。斯泰伦在文学创作中对历史、历史和文学的关系的处置恰与新历史主义方式巧合。但就所搜集的资料来看,迄今为止还没有人对这部作品进行过新历史主义式阅读。试图分析斯泰伦在这部小说中的新历史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6.
中国新历史主义小说的诞生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和西方后现代主义、新历史主义等文化思潮的影响有关。当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发生新的变化,当西方文化思潮对中国的影响力减弱的时候,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创作也渐渐疲软,一些有眼光的作家又重新探寻适应新时代需要的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7.
美籍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小说《中国佬》是一部典型的历史书写元小说,集中体现了历史书写元小说的叙事策略。这种小说是将元小说与新历史主义结合起来,既采用元小说的多声音叙述、戏仿、拼贴等叙事策略,也采用新历史主义的发挥历史想象、罗列历史事件、传播意识形态等叙事策略。《中国佬》是历史书写元小说的标本,其文学技巧及文学思想值得我们批判借鉴。  相似文献   

8.
在当代历史小说的发展史上,不同时代的历史小说中体现出的历史观与审美观有很大的不同,这与不同时代人们对历史的理解有关。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历史题材小说的主流观念是讲述革命历史的“革命历史小说;”80年代前期的历史小说的历史观是反封建;80年代后期的历史小说体现出一种文化历史观;此后的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历史观在当代历史题材小说中具有很大的异质性,新历史主义小说作为一种创作思潮消失后,它对近来的历史题材小说创作继续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作为向"新历史主义"小说大规模进军的前奏,中篇小说《罂粟之家》已经彰显了苏童向历史深处遁逃的勇气和决心。在《罂粟之家》中,苏童将欲望植入历史的肌体,用欲望化的叙事打破了以历史理性为要义的伦理关系的藩篱,颠覆了"宏大叙事"下被主流话语系统模式化的"阶级(层)叙事",将潜藏在人性深处的欲望置于历史的中心位置,精彩地完成了一次人性欲望的突围表演,达到了历史与人性的高度契合,以此表现了苏童式深刻而独特的人性关怀。  相似文献   

10.
“新历史小说”与“新历史主义”的关系问题在当代理论界和批评界一直存在分歧。中国本土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与文学的双向影响以及文学自身的经验积淀和革新要求为“新历史小说”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营养,是其生长之根,它有中国本土小说发展流变的特色。而新历史主义是一种“文化诗学”,从它自身的理论建树以及在中国被引进、介绍的情况看,“新历史小说”与“新历史主义”之间不存在直接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新世纪以来,<狼图腾>、<中国虎>和"藏獒"系列动物主题小说,在取得相当不俗的销售业绩的同时,以动物的他者目光,对人类文明对自然的破坏进行了深层的审视和追问,并以一个个寓言式情境的书写,深刻探寻文学对生态批评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
余华90年代的三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是其小说创作中具有转折意义的作品,其中共有的“祖父———父亲———儿子”的父系人物结构模式突显了父亲的中心地位,呈现了父法由颠覆到重构的嬗变过程,表达了对人性善的呼唤与礼赞,人们从中可以看到余华对秩序和人性的深沉思考,此模式也就成为传达余华小说创作轨迹变迁的有力载体。  相似文献   

13.
公安题材小说尚未进入现当代文学的主流学术话语体系。公安题材小说不能等同于侦探小说,公安题材小说有公安侦破小说和非公安侦破小说,公安侦破小说与警探小说(侦探小说中的一种)具有一定的同质性,两者都遵循着一定的写作模式,主要角色多是警察。公安题材小说因贴有“公安”标签,突出的是人民警察的“职业特征”。“职业特征”则蕴含职业精神,体现人性深度。公安题材小说应定义为以文学的笔法书写公安系统人民警察的工作、生活、命运遭际和心理流变等,并凸现“公安”这一职业特征的艺术样式。  相似文献   

14.
田中禾是一位有着自己明确文学观念的自觉求索者.对人生和人性问题的深层思考,对民族历史的殷殷叩问,以及对小说诗性品格的追求,使其创作成为理解新时期文学流变的一个很好的个案.  相似文献   

15.
苍凉在张爱玲的文本中拥有多种指向和生成方式:不仅指时代氛围和身世感受,更指向个体生存状态和人类命运,不仅体现为一种主观情绪体验,更承载着作者的存在之思.张爱玲的苍凉呈现出对庸常人生及传奇的消解和对丰盈生命的召唤,刻画了人类存在的易逝和恒常性,具有独特的现代性特征.同时,张爱玲对人性的深切关注和深刻透视,对于当下"人被遮蔽"的普遍现象及文学创作的日益物欲化和庸俗化具有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汉魏六朝小说重“实录”,唐传奇则讲究“作意”、“幻设”,即重虚构。这种带有根本性质的观念变化,使得依附于史传的笔记体小说,一变而为具有虚构意义和主观创作意识的独立小说文体。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唐人“好奇”、“逞才”的心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心态促进了小说家主观创作意识的产生,使之“作意好奇”,逞其“意想”,展示其才华。因而对于小说脱离史传的附庸地位,成为具有独立意义的小说文体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红柯小说以新疆草原大漠为背景,极力彰显人的神性,使读者从生命的自由舒展中获得了神性存在和人性本真的意境与快意。在普遍的欲望化书写中,红柯小说很好地诠释了文学书写的神圣功能,他超越了文学的世俗教化和娱乐功能,进入了文学叙述的神圣化自我救赎和他者救赎。  相似文献   

18.
晚清时期,翻译小说对中国小说现代性转型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受翻译小说影响,中国知识分子转变了对小说的文学观念,提高了小说在文学中的地位,在创作小说的思想内容、主题类型、形象塑造、人物刻画、叙事模式以及汉语白话语言等方面显现了文学的现代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晚清翻译小说催生了中国小说创作的现代性转型。  相似文献   

19.
迟子建是一位富于幻想和想象的女作家,在20余年的文学创作生涯中,不懈追求小说纯粹的艺术性与审美性。平稳而勤奋地写作使其小说以兼备清新与神秘感的双重性而蜚声文坛。从语言艺术上讲,具有"诗的意蕴";在叙述方法上,偏重散文化的叙述特征;从美学的角度上看,崇尚朴素美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20.
文学诠释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其本质并非重构或复制“作者意图”。罗伯-格里耶的“形式本体论”有其理论缺陷,不能成为诠释罗伯-格里耶小说文本的金科玉律。小说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是一种悖谬关系:小说只能是现实主义的,也同样顽固地是非现实主义的。我们可以从自称为“书记”的巴尔扎克的小说文本中解读出“虚构”和非现实,亦可从强调“虚构”的罗伯-格里耶的小说文本中解读出西方后工业社会的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