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绿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苏轼:《浣溪沙》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北宋的苏轼(公元1037—1101年)和南宋的辛弃疾(公元1140—1207年)都是被称之为“豪放派”的词家代表。苏轼在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于公元1071年出任杭州通判;公元1078年任徐州太守,写下了《浣溪沙》五首。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选的是第四首。辛  相似文献   

2.
向警予同志生平事迹年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95年 9目4日(清光绪二十一年乙未七月十六日),向警予诞生在湖南省溆浦县城西街一户商人家庭,学名向俊贤,因排行第九,俗称“九九”。父亲向瑞林(1847一1923年)挑窑货、打豆腐出身、后成为溆浦县最大的商行——“鼎盛昌”的老板,最后担任两年县商会会长: 母亲邓玉贵(1857—1912年),家庭妇女;大哥向仙钺(1878一1912年)曾留学日本,湘西同盟会负责人。病故在中国驻日领事馆:六哥向仙铜(1899—1935年)任县视学:七哥向仙钟(1891—1937年)留学日本;姐姐向银玉;弟弟向仙锞,曾留学日本,后经商。  相似文献   

3.
茶禅一味     
"茶禅一味"是宋代临济宗杨岐派圜悟克勤禅师书写的一幅墨宝,后经临济宗黄龙派虚庵怀敞禅师传给其弟子日本明庵荣西禅师;荣西又传给其第47世一休宗纯及其弟子村田朱光禅师。这幅墨宝现在还保存在日本大德寺酬恩庵。他们体悟到了"茶禅一味"的理趣,并充分发挥了它的茶道精神。  相似文献   

4.
茶禅论     
禅,是中国禅宗的一种思维方法;茶禅,乃是以茶参禅的一种人文境界,一种艺术境界。茶禅联姻,以“天人合一”为哲学基础,是中国茶文化史上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关于“茶禅一味”的总体研究,应该是中国茶文化研究和佛教文化研究共同关注的重大命题,然而至今尚无甚创见。  相似文献   

5.
北宋时期,围绕变法问题,王安石(公元1019—1087年)和程颢(公元1032—1085年)、程颐(公元1033—1107年)的激烈论战,是在封建社会走向下坡路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这场论战,集中地反映了当时地主阶级中革新派与顽固派之间两条思想政治路线的尖锐对立和斗争。列宁指出:“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宋神宗时,王安石  相似文献   

6.
被称为“木结构建筑世界之最”的日本最大佛寺——奈良市东大寺,经我校建筑系路秉杰教授缜密考证,其建筑结构方式源于我国广东潮州的开元寺。此一研究成果,于今年七、八月间先后在潮州日报、文汇报、上海城市导报、上海科技报报导后,立即在中日两国的建筑学界引起热烈反响。早在1989年5月,路秉杰教授在同济大学建校82周年校庆学术报告会上,曾提出过:毁于公元1180年兵火之中的东大寺大佛、大殿以及南大门,是由主持复建工作的日本重源和尚委请南宋明州(今宁波)匠师陈和卿等七个中国人,在陈和卿的统一指挥下合作重建的。从“日本东大寺复建与中国匠人陈和卿”一文中,可以映证这一中日两国在文化、技术交流史上的合作成果。  相似文献   

7.
浩如烟海的历代典籍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和灿烂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象征,其影响并不仅仅局限于华夏,而且据说早在公元纪年之前就已传出国境,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更是源源不断地流向海外,数东亚各国为最,所及之处无不播下文明的种子,其中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尤为深广.日本著名汉学家内藤湖南先生曾说:“日本民族未与中国文化接触以前是一锅豆浆,中国文化就象碱水一样,日本民族和中国文化一接触就成了豆腐.”(见1963年3月16日《光明日报》)一般的中日文化交流史虽都以公元三世纪百济(在今朝鲜半岛)博士王仁将《论语》进贡应神天皇作为中国典籍传入日本的最早纪  相似文献   

8.
陆羽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公元七三三年),卒于唐德宗二十年(公元八○四年),在世七十二岁。是唐代的杰出学者、著名的茶叶科学家。初名羽,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自称桑苧翁,别号竟陵子、东冈子、东园子,世称陆文学,博学多才,诗文俱佳,尤以著述《茶经》而举世闻名。宋代诗人梅尧臣曾赋诗赞道:“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陆羽所倡导的“事茶”之习而今仍蔚为世界风尚。  相似文献   

9.
荀悦(公元148—209年),字仲豫,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市)人,是东汉末年进步的政治思想家和重要的历史学家.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荀悦始辟镇东将军曹操府,旋迁汉庭黄门侍郎,和荀彧、孔融等“侍讲禁中,旦夕谈论”,积极为东汉王朝的“中兴”出谋画策.他于这期间(建安元年—二年)写成的《申鉴》五篇,即是这“旦夕谈论”的集结.建安三—五年,他任秘书监、给事中.时献帝雅好典籍,“常以班固《汉书》文繁难省,乃令悦依《左氏传》体以为《汉纪》三十篇”(《后汉书·荀悦传》).书成奏上.迁为待中.  相似文献   

10.
这一即席谈,无非英语的“tabletalk”,法语的“propos de table”,就象是餐桌上的谈话.三朝名画,不正是东方的琼浆(nectar)和玉食(ambrosia)么?三朝画呢?首先是元,其次是明,最后才是清朝的绘画.元是蒙古人主中原以后建立的王朝称号.太祖铁木真(成吉思)公元一二○六年(宋宁宗开禧二年)即位于斡难河之源(黑龙江上游),一二二七年(宋理宗宝庆三年)灭西夏,兵力远及欧洲.太宗一二三○年(定三年)定都和林(今库伦西南),不久灭金.世祖忽必烈才在宋理宗景定元年建立“中统”年号,以这年为元年(公元一二六○年).一二六四年(景定五年),元至元元年,始都北京,八年(度宗咸淳七年,公元一二七一年),才定国号叫大元,十三年(端宗景炎元年,一二七六)灭宋.如果从宋亡后起算,自至元十四年(一二七七)到至正二十七年(一三六七),首尾不过九十一年,日本大村西崖的《中国  相似文献   

11.
明玉珍(公元1329—1366年)是元末农民起义军的领导人之一,大夏政权的建立者,也是重庆地方史上的重要人物。据历史文献和最近出土的《玄宫之碑》记载,他的历史活动时期共有十六年(公元1351—1366年),其中十年的时间在四川地区活动,并在重庆建立了“大夏”国,建元“天统”,至正二十六年死后,其子明开继位,改元“开熙”,直到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才被朱元璋灭掉。现将明夏政权建立始末简述如下,供地方史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2.
《大夏国葬舍利碣铭》(以下简称《碣铭》),是一篇重要的西夏文献。著录在明《嘉靖宁夏新志》(以下简称《嘉志》)中。由于著录有误,笔者在《<嘉靖宁夏新志)中的两篇西夏伊文》(以下简称《佚文》)①中,对《碑铭》的撰写时间,进行过考证,认为《嘉志》原文“大夏天庆三年八月十日建中的“天庆” (桓宗年号1194——1205年),应是景宗李元昊“大庆”(1036——1038年)之误。1930年拙文发表以后,  相似文献   

13.
颜之推(公元531—591年以后),字介,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县北)人。生于“世以儒雅为业”(《颜氏家训·诚兵》篇)的书香世家。是孔门中最得意的弟子、以德行著称的颜回的三十五代孙。自幼“博览群书,无不该洽”(篇名同前),又曾努力研究学问,具有渊博的学识,堪称南北朝时期积学有志之士。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所处时代为梁大通三年到隋开皇年间。曾做过梁、北齐、北周和隋朝  相似文献   

14.
汉语对日语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汉语对日语的影响是很大的。汉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倭国遣使入贡,这是日本和我国交通的开始。自此以后,汉字就传入了日本。据历史记载,百济王仁率织工并携《论语》、《千字文》于晋武帝太康六年(公元285)到了日本。可见至少在第三世纪,日本已经有汉字流传了。据一般说法,日本汉字的读音共有三种:最早传入日本的叫做吴音,后来传入的叫做汉音,最后传入的叫做唐音。例如“京”字在“东京”tōkyō一词中读吴音kyō;在“京师”kei shi一词读汉音kei音;在“北京”Pe kin一词中读唐音kin。在日本汉字音读中,  相似文献   

15.
中国有句古话说:“中日是同文同种的邻邦”。所谓同文是指汉字很早在日本流传和使用;所谓同种,是指同是东亚的黄种人。但日本民族的形成则远在汉字典籍传入之前,人种的迁移、混合,开始于还没有文字的远古。 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氏说过:“在我国的原住民族里,有着因黑潮而从东南亚北上的人,或从中国沿半岛南下而来到日本的人,是他们的血混在一起形成了我们的祖先。” (1974年《宝石》杂志11月号所载专稿)。这里说的半岛,是指第四纪时期(约三百万年前),从东西伯利亚的边缘,渐渐分裂出去一块,后来形成的日本列岛。其后八万或三万年前日本存在过旧石器时代文化遗迹,与四、五十万年前周口店北京猿  相似文献   

16.
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一种与土地私有制并存的,不纯粹的封建土地国有制。它始于北魏太和九年(公元485年),经北齐、北周、隋朝和唐前期,终于唐建中元年(公元780年)颁行两税法,历时达近三百年之久。在上述这些朝代中,隋朝是否实行过均田制呢?有一种意见认为:均田制度“实际上不过是一种纸上谈兵的官样文章”,而“隋本是一个短命王朝,国势动荡,再传而亡,也屡次颁发均田法令”(傅筑夫:《中国封  相似文献   

17.
南宋浙江地区有“甬上四先生”承继陆九渊的“心”学并产生一定影响。其中又以杨简最负盛名。他的理论贡献在于形成了唯心主义一元论模式,即独特的泛心观。杨简(公元1141~1225年或1126年),字敬仲,号慈湖,也称杨慈湖、慈湖先生,浙江慈溪人。据《慈湖先生年谱》记载,杨简仕途并不得意,然而在思想  相似文献   

18.
十三世纪末,中日关系史上发生过蒙元征日事件,前后两次。第一次发生于公元1274年,蒙古忽必烈至元十一年;日本文永十一年,日本史上称“文永之役”。时在南宋度宗咸淳十年。这次战役是尚未灭掉南宋政权以前蒙古统治者发动的。第二次发生于公元1281年,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八年,日本弘安四年,日本史上称“弘安之役”。时在南宋灭亡后第三年。经过两次战役,中日间出现交恶状态是必然的。但史书关于这方面的记载往往不详,接触这个历史事件时不好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断。本文试就这个问题进行初步的考议供商量。  相似文献   

19.
渤海与日本的友好往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渤海国(公元698——926年)与日本仅一水之隔。在它存在的二百多年中,和日本遣使频繁,联系密切,和睦相处。渤海第一次向日本派遣使者,是在公元727年;最后一次遣使,是在公元919年。在二百多年间,遣使三十四次,平均七年左右一次。渤海十五代王中,除大祚荣王尚未开派,大元义、大华屿、大明忠三王在位不满一年也未派外,其余十一代王都派过。而派遣次数最多的是大钦茂王,该王在位五十六年,即派十一次,平均五年左右派一次。其次是大仁秀王,该王在位十二年,即派六次,平均二年派一次。日本国第一次向渤海遣使,是在公元728年;最后一次遣使,是在公元811年,共派十二次。其中,派遣次数最多的,也是在大钦茂王时,共派七次;其次是在大嵩玲王  相似文献   

20.
小岛久代女士1938年3月6日生于中国大连(她父亲当时是大连化工厂的总工程师),以后在大连甘井子日侨学校和大连日侨学校接受了小学、中学教育,1953年11月至1954年11月在南京师范学院附中念过一年书,1954年底返回日本,1961年3月在日本御茶之水女子大学中文系毕业.毕业后,她曾在香港一家日本贸易公司工作.1964年小岛久代女士考入东京大学大学院专攻中文,1973年获得硕士学位,1976年修完博士课程.小岛久代女士对中国文学,特别是对作为文学家的沈从文颇有研究,她先后撰写并发表过的论文有:《关于沈从文》(1973年、硕士论文)、《关于梁实秋和人文主义》(1982年)、《关于在中国研究沈从文文学的情况》(1984年)、《边城试论——沈从文文学的爱和美》(1984年)、《沈从文文学的“常”和“变”——围绕(边城)和(长河)》(1985年)为了了解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小岛久代于1985年春天游历了吉首、凤凰、茶洞.张家界等地,并访问了吉首大学.回到了日本后,写了《湘西旅行记》.《沈从文研究在日本》是小岛久代女士应《吉首大学学报》之约而撰写的,读者可以从文中了解到半个多世纪以来日本学者研究沈从文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