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3 毫秒
1.
目前,“多元文化主义”已发展成为一种政治思想,在如何看待文化、政治和民族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的观点.少数民族遭遇多元文化主义,将在民族文化与国家文化、民族自治与国家治理、民族身份与公民身份的关系等问题上产生认同困境.何以应对?核心理念是坚持“尊重多样,包容差异”原则.本文以中国为例尝试了深入的剖析.具体而言,党和国家需注重中华文化的内涵发展、自治权利的法律实践和公民身份的科学构建等议题的探讨,通过消解少数民族认同上的困境,提升中国各民族的中华文化认同、中国政治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加强社会凝聚力、民族向心力和国家统合力.  相似文献   

2.
土司是元明清等朝利用少数民族首领代表国家对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进行间接统治的产物,研究我国历史和民族史的土司问题应以国家存在为前提.中央政府与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通过土司制度实现有效的双向互动,历代土司逐渐形成强烈的国家认同观念.在封建王朝强调的治统一贯中,历代土司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内化”、民族地区的“内地化”和政治一体化;在封建王朝推进的文化共享中,历代土司通过文化交流和兴学启智促进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进程和文化认同;在封建王朝推进的民族一体中,历代土司通过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活动参与并推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进程和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3.
陈家明  蒋彬 《民族学刊》2020,11(5):120-126, 159-160
体育与少数民族国家认同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学界目前主要就体育现象本身进行对比或论证少数民族国家认同,而缺乏符号学这一简约方法的深层次解读。国家认同是各种象征符号的集合。体育是一种天然的符号,具有丰富的文化象征含义。因而从符号学视野探究体育与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核心是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体育的物源符号化、自然寓意、伴随文本意义、元语言解读、共同记忆塑造功能,有力促进现代国家少数民族国家认同。认清体育符号的标出性历史反转趋势,采取适当宽幅的文化选择,加强体育元语言的解读,充分利用体育符号媒介作用,增强少数民族文化自觉与自信、强化中华“多元一体”认识,厘清国家政治边界,从而有力促进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构建。  相似文献   

4.
对我国边疆少数民族进行国家认同建设,从而保持国家认同在认同序列上的优先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对我国边疆少数民族进行国家认同建设面临着诸如经济发展水平滞后、基础教育薄弱、现代化冲击、民族政策负面效应、境外势力渗透等重重挑战,急需从培育普适性公民文化、转变边疆治理思路、调整民族政策取向、拓展利益表达渠道、强化国族认同等方面强化边疆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5.
论多民族国家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如何看待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逐渐成为族际政治研究中的一个焦点话题。文章从个体认同的多重性、民族认同问题产生的根源两个角度,论证了在冲突视角下,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视为矛盾和对立事物的理论观点的不科学性和误导性。科学地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需要一种和谐视角。这种视角认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存在价值共识和功能上的相互依赖关系,在社会实践中可以和谐共存;二者统一的路径是构建能够有效整合民族异质性与国家统一性的公民身份,完善公民权制度。  相似文献   

6.
李永政  王李霞 《民族学刊》2014,5(1):88-91,127-128
文化融合是一种客观的历史现象,也是现今的一种社会存在状态;是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文化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国家的概念则是近现代才从西方国家传入的新鲜产物,是生活在其地域范围内的人们对其所在国家的认识、评价与情感,主要表现于国家政治共同体和结构层面以及共同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层面的认同。国家认同于国家本身、于个人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中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问题显得尤为迫切。而国家认同教育是国家认同构建中的重要内容和方式。学校教育是建立国家认同的有效途径。我国的各民族的文化融合是少数民族国家认同教育的前提与基础、有力保障、表现形式,也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高级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与深远的影响。我国也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并吸收了中国历来坚持"和而不同"处理民族关系的宝贵经验与优秀传统,制定出了相应的民族政策,坚定地保障民族文化融合,加强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教育,促进国家的稳定与团结。  相似文献   

7.
个人信仰的相似性和族群文化的一致性构成宗教认同,命运的相互依赖性和文化的相互结合性构成国家认同.在我国社会生活平等的不分层结构融合模式里,作为各民族“参与式”的国家认同在其形成过程中,“各民族的相遇”乃是不可避免的谁也不能逃脱的现实.这就需要以国家认同来表达和描述各民族相遇的认知结果.宗教认同向国家认同的转变的“文化适应”突出表现为习惯和传统构成权威的宗教认同让位于法律和道德构成的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8.
民族认同与公民、国家认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民族、公民、国家认同的理论研究,民族、公民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民族认同对公民、国家认同的弱化,从二元认同到一元认同,国家的同质化,以及中国的民族政策实践等方面,探讨了国家认同统一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9.
中国各少数民族有两个根,一个根是自己的民族,一个根是自己的国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目的就是留住这两个根,民族认同、国家认同需要社会心态的健全为其基本条件。社会心态的健全与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关系表现为自我的四个新变化和新进展,即:其一,自我开始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历程。其二,自我产生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心理需求。其三,自我产生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社会需求、其四。自我产生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完善自我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
作为“边缘族群”与“华夏中心”良性互动的典型,容美土司认同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与经验至今为后人赞赏与称道.容美土司国家认同本质上是对多民族国家的认同,文化认同是根基、身份认同是核心、政治认同是表征,三者表现出统一性与矛盾性的变化;在土司与王朝的良性互动中,容美土司实现了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有机结合,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族群发展与文化繁荣,为国家稳定与繁荣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叙述美国瑶族的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过程,分析了美国瑶族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的特点。认为与一般的美国人及其他民族的认同发展历程不同,美国瑶族的认同发展历程没有遵循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发展规律,而是从国家认同到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2.
从认同的基本特性看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钱雪梅 《民族研究》2006,69(6):16-25
国内外已经有许多学者论及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矛盾和张力。本文认为,矛盾冲突并非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关系的固有属性和全部内容。文章从辨析认同的基本特性入手,分别考察了个人的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以及族群的自我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说明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长期共存的事实及其含义。  相似文献   

13.
尽管"民族认同"已成为学术界不断泛化的话题,但是,关于何谓"民族认同"还存在诸多疑惑。无论是原生论(根基论)固守民族认同乃血缘认同,还是工具论(环境论)坚持民族认同是地域认同;无论是主张从内涵到边缘的研究理路,还是坚持从边缘到内涵的研究取向,客观民族主义与主观民族主义似乎并不完全对立。那么,如何对待民族认同问题?或许理想的途径是既要从民族认同的源来探求内涵,又要重视民族认同的流,去辨析含义。为此,考察"民族认同"的源与流及其认同变迁,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学界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学者们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成就卓然。文章通过对目前国内外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指出通过引入身份认同理论,把群体或个体的意识和行为同文化和社会结构因素联系起来,从综合性、历时性的动态视角来研究民族问题,并由此总结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变迁的规律或机理,将会更好地服务于现实社会。  相似文献   

15.
杨丽萍 《民族学刊》2013,4(3):81-85,122-123
我国各民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关系具有不同表征,大体上可以分为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和谐共生型、国家认同强烈而民族认同薄弱型、民族认同强烈而国家认同薄弱型等若干类型。我国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教育应根据类型差异,有针对性地设置侧重点不同的教育目标和教育策略,构筑明晰而高效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教育体系,实现56个民族的族别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以及国家认同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6.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各个地区的人群交往更为密切,频繁的接触使人们在多元复杂的社会格局中愈发关切自己的身份认同与归属,更加注重与他群体的特质区分与互动关系.族群认同与变迁以及族属标示与认同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入理解当下族群问题的动态性、多样性和复杂性.对不同个案间进行比较、提炼,与相关理论进行对话,进而提出更多符合我国实际的族群认同本土化理论,是未来这类研究主题发展的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7.
This article explores responses to modernity and the challenge it poses to identity in Japan through the works of the poet Hagiwara Sakutaro?. It concludes by arguing that, inspired by Sakutaro?'s call to ‘return to Japan’, the Japanese Romantics transformed Japan into a spiritual project of overcoming the modern and the West – thus being superior – through the nostalgic construction of a cultural essence.  相似文献   

18.
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借鉴安东尼.史密斯的族群—象征主义理论,分别从神话、仪式两方面论述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的关系以及族群认同的变动,认为族群认同既是情感—象征的,也是工具—政治—经济的,我们应该看到它们之间的关联以及利益、竞争的分配和规则。  相似文献   

19.
Through examining the hashtag #muslimcandyheartrejects, a one-time, short-term, joke hashtag used on Twitter among a group of Muslim tweeters in 2012, we argue that members of Muslim digital diaspora communities use social media to construct and reinforce a Muslim diaspora identity. The architecture of Twitter provides the structure for these engagements, while humor serves meaning-making, cohesion building, and tension-relief functions within the conversation. The conversation itself combines a variety of topics to both describe Muslim identity in diaspora and to critique both Muslim community practices and conditions for Muslims in non-Muslim countr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