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描述了越南勉瑶供奉盘王和为男子举行度戒仪式的过程.指出了越南勉瑶供奉盘王和度戒仪式与很多文化因素有密切关系.这些仪式世代相传,承载着瑶族的特色文化,有连接瑶族文化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粤北方洞,瑶族度身仪式与家先观念及其"厅"组织三者之间存在紧密的逻辑关联。将度身置于家先观念及社会结构进行考察,探索度身产生与维系的观念基础及社会基础,是全面理解方洞瑶族度戒仪式的关键。认为对瑶族度戒仪式进行简单的"超地方"论述是危险的,应将度戒仪式植回具体生态环境、思想观念、社会结构、政治经济中,进行地方性、情境化思考。  相似文献   

3.
瑶族度戒是瑶族道教的传度仪式。本文通过分析瑶族度戒所蕴涵的道教思想 ,考察瑶族度戒十戒戒条的道经根据 ,认为瑶族度戒是道教授的传承和衍化。瑶族度戒源于早期正一道的授科仪 ,瑶族度戒仪式中的诸多道教因素 ,反映出瑶族宗教道教化的特质。道教在瑶族社会的传播及其与瑶民族文化相结合而发生的衍变 ,通过在瑶族社会具有深远影响的度戒可以得到说明。度戒作为瑶族吸取道教思想而形成的仪礼 ,在瑶族社会中发挥的宗教功能 ,具有深刻的人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度戒"是滇东南蓝靛瑶表达生活知识的结构性仪式行为。在国家主流意识和多元文化的影响下,瑶族民间"度戒"仪式很难续持传统的结构边缘,仪式嬗变为交融传统价值和现代工具意识的表达性行为。人们将传统的成年礼"度戒"仪式结构化地发展成为增光家屋"脸面"和抬显家人地位的"夸富"行为,结构化的"度戒"仪式被人们"反结构"地改造成服务于提升家屋地位的工具。  相似文献   

5.
度戒是瑶族同胞男子一生最重要、最隆重的成人传统礼,同时也是瑶族祖先流传下来对族人进行道德、族规、族史、礼仪教育的传统方法。因此,度戒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本文试图从教育学的角度分析该仪式的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6.
治民族研究,民族叙事中"结构"必然是民族志的核心问题;而族源性纪念和祭祀仪式不仅成为一个民族叙事、表述和传承的"原生形式",而且具有与众不同的特质.敌以瑶族的"还盘王愿"祭祀仪式为例,借用人类学仪式理论,对瑶族仪式叙事的"根范式"进行分析;试图证明:任何一个民族重要的代表性仪式都存着特定的"原型结构",它既是存在,也是叙事,更是本色.  相似文献   

7.
“度戒”是瑶族传统民间信仰,也是活态的生活方式.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瑶族民众关于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在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度戒”正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也出现了许多亟须解决的问题.制定度戒“非遗”保护的措施必须以其具体情况为依据,从传承场的拓展、度戒文化内涵的重新诠释、竞争机制的设立与合理的文化重构等方面入手进行统筹,方能实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8.
陈锦均 《民族论坛》2013,(7):52-55,100
出生和死亡,是每个人一生中都要经历的重要阶段,谁都无可避免。相比成年礼,丧葬仪式也是人们非常重视的人生礼仪之一。在瑶族地区,人死后都要举行较为隆重的丧葬仪式,它代表着一个人一生所有礼仪的终结。和其它民族一样,瑶族人们在举行丧葬仪式时也有属于自己本民族特色的丧葬习俗。本文通过观察广西昭平县一个盘瑶村寨的丧葬仪式,试图从中挖掘出瑶族人们与众不同的丧葬习俗,并依此探讨蕴含在仪式背后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
我国一些少数民族至今还保留着举行成年礼仪的古老遗风。在这些少数民族中,为成年而举行的仪式虽然各不相同,但仪式的性质和意义都是一样的,它是男孩子和女孩子成年的标志。 瑶族的度戒 瑶族分散居住在广东、广西、湖南、贵州、云南等地,人口21万多,支系庞杂,习俗差异明显,即使同支系也因居住地区不同而有着不同的习俗。 瑶族人成年的年龄都在十五六岁,头饰的改变是成年的标志。女童长到十五六岁,便由戴花帽改为包头帕,集  相似文献   

10.
以瑶族和汉族的盘瓠神话以及瑶族的"还盘王愿"祭祀仪式为例,借用人类学神话-仪式理论,对历史记忆中的"事实/虚构"进行分析.试图证明社会历史记忆作为族群的一种策略性选择,与族群认同和在特殊情境下的生存关系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事实"与"虚构"本身都构成了社会历史不可或缺的元素和要件.  相似文献   

11.
跳盘王是广西大瑶山地区瑶族传统的宗教仪式。在这一传统仪式的背后,“情”与“怵”交织于仪式主体、客体和媒介三个符号关系之中。本文在全面阐述瑶族师公跳盘王的基础上,从人类学的角度,初探跳盘王仪式所具有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连续三年对箐口村哈尼族的"苦扎扎"(六月节)仪式的观察基础上,描述了该项仪式的基本内容及其变迁,认为"苦扎扎"仪式在表达祈福消灾意愿时,特别强调社区中个人的生活目的及生存意义必须与有意义的神圣秩序系统相联系.日常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尤其是妇女在现实社会活动中的角色变化,已在改变着仪式的某些内容和意义.文章认为,神圣与世俗及社会性别等方面的界限确定及变化都是制度文化建构的结果.制度文化在规约社会行为的同时也为人们在其间能动地进行创造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3.
仪式与宗教学派研究聚焦于宗教的起源与仪式的本质问题,而仪式与社会学派则重视仪式的角色和功能的问题,即仪式的社会功能.他们关注仪式作为一个社会现象而存在,并如何去影响社会组织.他们强调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类学仪式,把高度参与观察的田野工作作为人类学安身立命的独门绝技,使人类学仪式研究进入了崭新的时代,人类学仪式研究在荒谬中寻找逻辑的岁月一去而不复返.  相似文献   

14.
瑶族成人礼     
《中国民族》2007,(11):73-73
“度戒”是瑶族比较隆重的民间传统成年礼俗,是进行族史、族规、礼仪道德和戒律条文的一种传承教育。他们认为,只有经过“度戒”的男子才能被承认是盘古王的子孙,才能记入家谱。才能受到族人的尊重。这种古老的传承文化至今还在云南瑶族地区沿袭。我们来到了金平县一个名叫保保寨的村子,来看瑶家男孩的成人礼俗。  相似文献   

15.
人类学仪式研究评述   总被引:58,自引:0,他引:58  
仪式研究一直是人类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几乎所有的人类学流派都对仪式有着独特的理解和认知角度,人类学研究的发展自然也会在仪式研究中有所反映。本文试图对人类学中的仪式研究作一个大致的评述。这无论是对仪式的知识谱系的梳理,还是对学科的学理逻辑方法论的理解,都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从仪式角度实地研究少数民族体育,在我国体育科研中可谓是一项创新研究.这是一种从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不足和相关研究的成功经验中得出的"自下而上"的研究思路.通过对瑶族长鼓舞的历史渊源、活动内容与结构、文化特征的分析,重点论述了仪式性少数民族体育在构建和谐村落中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仪式的效力:理论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人类学对宗教与人类心灵关系的讨论分为两类,一类把焦点放在心灵的思维层面上,另一类则关注于心灵在宗教实践中的全面性经验.前者讨论的对象涵括神话与仪式,后者则聚焦于仪式研究.Durkheim对宗教研究的方向做了两个重要的扭转,第一个是把宗教研究变成了社会研究;另一个则是把宗教研究变成了仪式研究,忽略行动者主观的信念.对于仪式研究学者们关注仪式的效力,仪式展演的效力,以及萨满仪式的效力和音乐、舞蹈与身体动作的效力.由此可见,仪式是一种宗教的实践活动,它正是人们用以体验、建构宗教真理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8.
宗教仪式与财富消费密不可分,它们是一种互动的关系。瑶族宗教色彩浓郁,宗教仪式贯穿生活,仪式中的财富消费也就愈来愈受关注。为了探究瑶人对这二者关系的态度,文章将立足于公母山瑶族社会中的各类宗教仪式,将仪式中的消费情况作为关注重点,试图去了解瑶族人的消费观,尤其是与宗教密切相关的消费观,并试图去分析瑶族社会宗教仪式与财富消费的社会与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杨鸿荣 《民族学刊》2015,6(4):66-70,116-117
作者从2008年开始对丽江东巴仪式活动较多的丽江县塔城乡署明村、鲁甸乡新主村、宁蒗县树枝村、香格里拉县三坝乡白地村、东坝村,四川省木里县俄亚乡等地进行东巴文化艺术田野调查,对知仪老东巴深度采访,实地参加东巴教祭天仪式①,希开、希务仪式②,拉姆务仪式③、祭风仪式④、退口舌是非⑤仪式等活动,收集整理了大量应用于东巴教仪式中的面偶艺术形象及内容,特别对东巴仪式中面偶应用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本文对东巴教面偶艺术的认识、保护、研究和传承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能进一步推动对东巴教仪式文化艺术的整体研究。  相似文献   

20.
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族群互动日益频繁的当今世界,生存在同一区域的不同族群,既要维持族内的文化认同,又要接纳强势的外族文化,才能确保本族的正常生存与发展。如何抉择并保证两种甚至多种认同互不冲突,招郎仪式对此做出了明确回答。仪式中展示的建构族内、族际文化认同的方式方法,体现出瑶族群众充分利用各种场所和可能建构族群文化认同。它是瑶族在主动适应社会变迁的同时,又灵活保存本族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