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完德吉 《中国藏学》2023,(5):178-190+219-220
政策性移民与其他移民相区别的主要特征是以政府为主导的移民,因此,对于生态移民社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需要将政府与移民双主体纳入讨论的维度。在以生态移民工程为背景的情形下,有必要对移民生计适应过程中政府与移民的角色及作用进行一些思考。文章以三江源生态移民群体的生计适应过程作为研究对象,发现移民、政府及外部环境共同作用于移民的生计选择,尤其是政府政策对移民群体生计适应与变化具有重要影响,移民的生计选择依政府政策的变化,而在不同时期出现不同的变化趋势。文章以此探讨生态移民背景下实现移民社区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和机制,提出政府政策与移民群体能动性的有机结合,对生态移民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苍铭 《青海民族研究》2006,17(3):146-149
本文简述了20世纪末期中国南方喀斯特山地及高寒山区的生态变迁历史、原因和生态移民的过程,探讨了各类移民模式的利弊得失,认为生态移民是解决南方喀斯特山地和高寒山区贫困人口生存问题的有效方法,农业型的近距离迁移,潜在着新的生态危机。生态移民需要走城市化的道路,应考虑从西部向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移民,使西部地区的生态得到恢复。  相似文献   

3.
基于对2000年搬迁至浙江省H村13户三峡移民的调查,从生计恢复、公共生活参与、社会关系重建等维度,描述和分析了十多年来移民社会融入的过程和结果。认为移民社会融入诸维度是内在关联的整体,且存在相互加强的可能,少部分移民因此陷入相对孤立的境地,衍生一种介入型的贫困,因而有必要反思与改进一刀切的移民安置补偿政策。  相似文献   

4.
结合帕森斯的社会行动理论,通过对青海省海西地区一移民村的生计恢复方式的调查,研究其社会行动背后的影响因素,包括行动的选择及结果.发现在社会变迁这个背景下,宏观的经济背景、村中精英的带头作用、不同安置模式的影响,以及移民群体的价值观等都影响着移民对生计恢复方式的选择及其可持续发展.同时,虽然移民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但是其是关系到移民安居乐业、社会长足发展的重要因素,需要予以长期关注.  相似文献   

5.
清朝近300年的移民拓殖呈现的一个事实是民勤地区的生态灾变与当地畜牧业与农耕的转换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对民勤盆地的拓殖最终的走向是畜牧生计向农耕生计的转换,这一转换是引发民勤盆地生态环境与社会变迁的核心因素.  相似文献   

6.
中央政府和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一贯重视西藏扶贫工作,扶贫工作为西藏的民生提高、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进步等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西藏扶贫工作已由过去的“救济式”走向“开发式”、从“就地扶贫”走向“异地扶贫”.然而,“扶贫搬迁”工程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既包含因贫困而导致的“扶贫搬迁”,也包含因生态和环境因素而导致的“生态移民”.  相似文献   

7.
全球性的人口老龄化浪潮使养老问题日益凸显,农村养老问题再次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移民中的老年群体是较为脆弱的群体,他们除了要面对移民所带来的风险,还要经历生活方式及养老方式的转变.本研究基于对青海省三江源地区格尔木市城郊x村的20名老年移民进行的访谈,采用生命历程的视角,对生态移民地区老年移民养老状况进行了调查,探讨此地区老年移民搬迁后现阶段的养老方式.  相似文献   

8.
生态移民反贫困的实证研究——以阿克苏柯坪县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述了阿克苏柯坪县生态移民工程的目的、贫困原因,人口的增长、移民搬迁实施后取得的初步成绩,人口迁移的经验教训,并提出了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9.
2003年国务院将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江源头地区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始实施了以退牧还草、移民搬迁、体牧和轮牧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建设与保护工程。其中三江源生态移民工程从2004年开始实施,主要涉及玉树藏族自治州的杂多县、称多县、曲麻莱县;果洛藏族自治州的班玛县、玛多县、达日县、久治县;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同德县、兴海县;黄南藏族自治州的泽库县、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以及格尔木市唐古拉山乡。本文是基于笔者2015年初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生态移民村落开展的社会调查,就该生态移民村落的基本情况、目前存在的问题等进行的分析和研究,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石德生 《西藏研究》2008,(4):93-103
文章通过急促城市化过程中三江源生态移民生活状态和社会适应的分析,讨论了制度性急促城市化带给生态移民观念的影响与变迁.认为虽然两年多的城市化进程导致生态移民的"心理振荡"和"边际人格",但由于生态移民的社会流动与分化现象较少,职业分化与异质性不深,观念的理性化、世俗化进程较慢,生活方式的现代性、多元化特征尚未成型,移民的生活方式仍然有着浓郁的传统性特征,城市化进程尚处于初级状态.  相似文献   

11.
青海泽库县和日村生态移民凭借自身的文化传统发展出了适合当地消费模式的特色产业——石刻业,结合当地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围绕石头产品的加工而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从游牧到定居,不仅带来了和日村生态移民身份的转换,也使其生计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迁。迁出牧区,靠近城镇,新的生产生活环境,促使他们的生计方式由过去的以牧业为主向现今以手工业——石刻业——为主转变,石刻业已成为和日村生态移民后续产业的支柱。后续产业的运作,是以资源合理利用为核心展开的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相互交往交流的最基本活动。实现传统产业的顺利转型,需要在充分考察藏族文化传统优势的基础上,与其他形式互联,探索符合实际需求的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出路。  相似文献   

12.
韦仁忠 《中国藏学》2013,(1):120-125
社会融合是西方社会政策领域的一个核心概念,生态移民社会融合主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心理和文化方面.文章通过具体分析可知,三江源生态移民的总体融入水平偏低,并针对其情况,提出了促进移民社会融合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3.
生态移民作为公共政策,既是一种经济行为,更主要的是一种文化、社会和生活方式的变迁和适应过程.本文从人类学的研究视角对生态移民地区社会、生活和文化等方面的变迁和适应过程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14.
王俊鸿 《民族学刊》2011,2(4):8-17,91
一年多来,汶川地震羌族移民异地安置工作已经结束,在邛崃南宝山居住的人们已经逐渐适应了永久定居点的生活。然而,由于定居地与迁出地在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羌族移民文化适应中的困境主要体现为未能充分利用南宝山当地的资源,借助现有生计方式来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本考察报告将从南宝山异地安置政策和产业规划出发,着重考察羌族移民的生计转型及对家庭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影响,并结合南宝山当地农民生计方式的访谈资料,对异地安置点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徐君 《民族学刊》2013,4(2):38-40,101-108
生态移民作为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措施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已被政府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内容。2003年,作为全国四个重点区域之一的青海省开始在牧区实施退牧还草工程,退牧还草工程的生态移民先后在2004年下半年搬迁到第一批试点的四个集中安置地。2005年开始,国家又在青海省境内的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江源头的汇水区即“三江源区”实施“三江源地区生态建设与保护工程”,该工程涉及青海省4州16县l镇,行政区划包括青海省的玉树、果洛两个藏族自治州全境,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兴海、同德两县,黄南藏族自治州的河南、泽库两县以及格尔木市的唐古拉山镇。三江源生态建设与保护工程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进行生态移民。与退牧还草工程一样,三江源工程生态移民采取两种安置方式,一种是集中安置,由国家按照一定标准统一建成移民安置房,采取国家补贴、牧民部分购买的方式安置;另一种是自主安置,国家把补贴直接发放给牧民,由牧民自己选择投亲靠友或者自行建房的形式搬离牧场。青海先后在乡镇或县城附近建成了80多个集中安置点,安置5万多移出草场的牧民。按照生态移民政策,这些牧民处理掉牲畜,移出草场,上交10年的草场承包使用权,在聚居点度过10年过渡期。期间,享受国家按照每户每年6000元(拥有草场承包证的牧户)或3000元(没有草场承包证的牧户或新立户)的饲料粮补助(从2008年起,为了解决生态移民的冬季取暖问题,国家另外对每户补助1000元取暖费)。同时,通过培训、劳务输出等方式,引导移民发展后续产业,解决过度期间的生存问题。  相似文献   

16.
余贵忠  徐燕飞 《民族学刊》2020,11(4):27-31, 122-124
立足于“生态经济人”理论假设,基于制度经济学的法理分析,从法经济学视角剖析论证少数民族生态习惯法的经济理性,以探索少数民族生态习惯法制度整体,在经济理性作用下的发展运行规律。国家司法传播的困境和产权关系的推动为少数民族生态习惯法夯实经济理性的基石,以及在成本与收益的理性抉择和生态损害惩罚性赔偿的激励机制下,使民族群体经济理性意识得以维持并不断增强,最终使得生态习惯法制度体系的经济理性成为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共同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自从实施自然保护政策,并划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使得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得到极大的保护,有利于黄河、长江等下游地区的环境保护以及整体生态的改善.近年来,社会各界充分关注黄河源头的环境保护、生态恢复和生态平衡,对于移民群体的传统文化保护、文化传承与文化适应等问题却缺乏足够的关注.本论文侧重从政府的相关政策与法规、设立保护区的初衷以及当地政府对生态移民政策的设计思路进行深层探讨.本文尝试以应用人类学的视野来对上述种种现象加以解读,深层分析政策性的生态移民活动对移民群体的文化传承与文化适应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8.
粤北山区瑶族移民的文化适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粤北山区瑶族移民的文化适应。文章首先介绍了粤北山区瑶族移民的搬迁情况,然后利用人类学田野调查资料,从物质、精神两个层面描述了粤北山区瑶族移民在生计模式、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适应状况。最后,文章对这些适应现象做了一些分析,指出移民村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刘海池 《民族论坛》2011,(7X):59-62
蒙古族聚居区反贫困攻略中生态移民的实施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实施生态移民,可以加快通辽市恢复生态建设步伐,改善生态环境与增加农牧民收入并重,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当前通辽生态移民攻略实施中面临众多问题。应积极探索生态移民攻略有效实施的对策,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生态移民作为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措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生态移民的实施效果如何,是直接关系到生态环境保护和人类自身发展能否同时得以实现的重要问题.敖力克作为锡林郭勒盟围封转移工程中第一个实施整体搬迁的嘎查(行政村),其发展变化倍受各方面的关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内蒙古生态环境状况、问题、对策研究"课题组,于2002年和2003年先后两次对敖力克进行实地调查,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本文就是这两次调查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