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晋阳学刊》1983年5期成立同志《论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立体系》一文中说:“王国维立足于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立传统,融合西方的某些美学观点,创建独立一格的‘境界’说”。这一提法值得商榷。清光绪年间,江顺诒在其所辑《词学集成》一书卷七中,已先于王氏提出这一观  相似文献   

2.
韩东育同志的《天人·人际·身心》一书,正如其副标题所示,是关于中国古代“终极关怀”思想研究的一本专著.众所周知,“终极关怀”的探讨是西方近现代思想家提出来的.本  相似文献   

3.
评《中国古代的乡里生活》□靳华在社会史的研究已引起广泛重视,正在走向繁荣之际,我们欣喜地看到了由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出版的雷家宏同志撰著的《中国古代的乡里生活》一书。作为“中国古代生活”丛书中的一册,它帮助读者从一个侧面走进了中国古代寻常百姓的生活...  相似文献   

4.
最近,北京大学教授赵靖先生在其《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讲话》一书中就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模式问题提出了一个新颍的观点,他指出:“土地问题是中国古代经济思想探讨的中心问题”。我认为这个见解在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领域中具有突破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春秋左氏传》杜预“注”是晋代一部篇帙规模最大,学术价值最高的经文注释书,它上承两汉传注(包括章句)之学,下启唐宋义疏之科,标志着中国注释书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研究《春秋左氏传》杜预“注”中的语法分析,也就是研究中国语法学在晋代的发展。这对于建设中国古代语法学、中国注释学以及丰富中国训诂学内容都有直接关系、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一 牟世金同志在其《〈文心雕龙〉的总论及其理论体系》,(《中国社会科学》一九八一年二期)一文中说,《文心雕龙》的总论,提出了“两个最基本的主张:‘原道’、‘宗经’。”以前有人曾指出:“《文心雕龙》基本观点是‘宗经”。或者说:“归根到底,只是‘宗经’一义”。我觉得,这后一种提法,是比较确切的。牟世金同志的“两个最基本的主张”的看法,和他对“原道“、“宗经”的不正确理解有关。  相似文献   

7.
早在五、六十年代,田昌五先生就陆续提出中国古代社会是宗族奴隶制,是和劳动奴隶制并行的另一种类型的发达奴隶制,后集为《古代社会形态研究》一书。八十年代初,先生又撰就《古代社会断代新论》一书,在讨论古史分期问题的同时,系统地论证了中国古代社会是宗族奴隶制社会的观点,形成了既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又切合中国历史  相似文献   

8.
牟世金同志的《(文心雕龙)的总论及其理论体系》一文发表后,笔者和其他同志曾著文发表了一些不同看法。最近牟世金同志又发表了《关于(辨骚)篇的归属问题》一文,认为对他这篇文章的批评,“主要是对拙文中的‘总论’问题提出不同意见,特别是集中在《辨骚》篇的归属上。”这样说是不符合事实的。其实,有关批评文章,涉及到了牟世金同志那篇文章的全部主要论点。就本人那篇文章来说,虽只批评了他的关于“总论”的观点,但不只是讲《辨骚》篇的归属问题,更重要的是批评了他对“原道”、“宗经”及其相互关系的看  相似文献   

9.
八十年代,一门古老而又年青的学科——文章学,正在迅速崛起,立于社会科学之林。几年来,张寿康先生主编的《文章学概论》、王凯符等同志编著的《古代文章学概论》等专著相继出版,各地报刊发表了近五百篇有关文章学的论文,《写作》、《殷都学刊》、《克山师专学报》等刊物还辟出专栏进行探讨,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注意。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交流武汉中心、中国写作学会、武汉大学合办的写作专业助教进修班,还把“文章学概论”作为硕士学位课程列入教学计划,即将在1986年春开出。这一切,  相似文献   

10.
司马迁(公元前145或135年——?)是中国第一个比较系统地具有经济史观的历史学家。他在《史记》的《货殖列传》、《平准书》和《河渠书》等篇章中,首次用经济观点说明历史问题。无独有偶,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公元前460——395年)则是外国第一个从经济角度解释历史事件的历史学家。他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以下简称《战争史》)一书中,试图用经济观点来说明一场大战的发生及其胜负原因,产生了古代希腊的经济史观。经济史观是古代史学思想的一个飞跃,它摈弃了“神命史观”与其他唯心史观,向唯物主义历史观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相似文献   

11.
肖新生同志所撰的《马克思主义出发点探析》一文(见《学术研究》1990年第5期)对马克思主义学说“首先描绘什么的问题”做了有益的“探析”。但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问题实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所以我将不止于自己的笔拙,兼与肖新生同志商讨,望能因此增加我对该问题的理解。一、与肖文的商讨意见肖文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由若干观点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构成的理论体系。因此,“出发点,也就是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它是理论体系得以建立的第一个前提,“是一  相似文献   

12.
熊映梧同志著的《生产力经济概论》最近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它的特点是:理论观点敢于创新,研究方法有所前进,理论体系比较完整。这本书是我国经济学术界系统地研究生产力理论的第一部专著。如果说收集在《论生产力问题》中的李平心同志十论生产力的文章是我国六十年代初马列主义理论论坛上的一枝独放异彩的鲜花的话,那么,《生产力经济概论》就是在粉碎“四人帮”以后的科学的春天里出墙的一枝红梅。一学术著作最可宝贵之处是在观点上能突出一个“新”字,而《生产力经济概论》正在这一点上给读者留下了较深的印象,这是该书的第一个特点。过去的哲学、经济学教科书和专著,关于生产力理论问题的论述是很不够的。尤其是在“左”倾错误的影响下,人们唯恐与  相似文献   

13.
<正> 叶显恩同志撰写的《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一书,坚持历史唯物主义,采取文献资料与社会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内容充实,观点明确,结构严密、重点突出,别具一格,是近年来“徽州学”研究引人注目的一项丰硕成果.自一九八三年二月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以来,得到海内外同行学者的广泛赞誉,《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江淮论坛》等报刊,发表了书评、书讯和综述评论等十篇.著名历史学家王毓铨,在一九八三年芜锡全国明清经济史学术讨论会上致开幕词时,逐章介绍了该书内容;厦门大学副校长傅衣凌教授撰文评论,认为该书是“后来居上,超越前者”之作;林  相似文献   

14.
冯定同志的《平凡的真理》一书,据他自己说是关于“人的认识”、关于“真理论”的书,也就是一本关于认识论的书。本来我们可以希望他根据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的观点,宣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但是,完全与我们的願望相反,他的这本书全部是用主观唯心主义拼凑而成的,其中包含着一系列的政治观点和理论观点的错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作了全面的歪曲和篡改。本文拟从实践观方面,对冯定同志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实践观作初步的剖析。  相似文献   

15.
宋大琦君的《程朱礼法学研究》一书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这真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程朱礼法学研究》一书试图从程朱礼法学的基本问题入手来构建中国自己的法哲学。作者认为,程朱礼法学是中国古代的法哲学,体现了中国古人整体性思维模式的特点。礼法学在整体性的宇宙之思中确定自己的位置,同时也带有了宇宙本体的全部特征。  相似文献   

16.
杜佑(公元735~812年)是唐代著名的历史学家。他编著的《通典》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专门记述上古至唐代经济、政治、文物制度、边疆各民族以及四周各国情况的综合性巨著。在我国古代史书中,《通典》居《三通》、《九通》、《十通》诸书之首,创中国历史编纂学中“政书”的先例。历代历史学家对之都极为推崇。但是,对杜佑这样一个著名的历史学家,介绍其生平事迹和研究其学述思想的专书很少,流行的只有郑鹤声编写的一  相似文献   

17.
法制史学者原则上一致地认为,《唐律》有“累犯”的规定。但具体分析时,又有不同的观点。有的同志认为,《唐律·名例四》的“再犯”和《贼盗》律的“三犯盗”就是关于“累犯”的规定;也有的同志认为,“再犯”不是“累犯”,只有“三犯盗”才是“累犯”。孰是孰非?本文试作探讨。 一、再犯是累犯的前身 《中国法制史》一书认为:“唐律中的累犯,是指三次以上的犯罪行为。”只有《贼盗》律的  相似文献   

18.
“文章的元素是美,文章的作用应该可以满足一部分美的要求。”这是本世纪初的学者施畸在他的《中国文词学研究》一书中提出的一个观点。类似的看法也散见于近年来许多论者文中。但也有人对此论持怀疑或否定态度,今笔者试图就如上问题做一探讨。 首先,我们从“文章”的本义出发,看文章为什么应该是美的。 “文”,原同“纹”,是“纹理”、“花纹”之意。“章”的本义是“文采”。在《考工记》中曾讲到:“画绘之事,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这样,“文”“章”二字相合并用,可指错综华美的花纹。这是有据可查的,比如在先秦文献  相似文献   

19.
<正> 近年来,对王船山历史观的评价,争议颇多,《湘撢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四期发表的《船山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一文中提出:“可以边样说,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史观是唯物史观的最高形态,船山史观是唯物史观的雏形。”显然,持此观点的同志认为,王船山已经建立了唯物史观的理论体系,虽是“雏型”,却已具唯物史观之“型”了,这也就是说,在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两军对垒中,船山史观已属唯物史观营垒,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属于同一阵线,二者仅是“初级”与“高级”之别而已。这种观点,颇受到重视,《光明日报》、《新华文摘》均予摘录转登。最近,该学  相似文献   

20.
《晋阳学刊》一九八二年第六期发表了张凌云同志的文章《不应把工具、对象和结果纳入实践范畴》。文章的观点本人不敢苟同,这里提出一点浅见,与张同志商讨。要讨论工具、对象和结果是不是实践的要素,首先应当明确什么是“实践”和“要素”。对于什么是实践的问题,经过近年来的研究探讨,在我国哲学界基本上形成了一致的,符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思想,也符合客观实际的观点:实践是人们有目的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